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传统师徒制都长什么样?该如何迭代和变迁?

丫丫
2016-09-07 16:05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曹云金的一篇7000字声讨郭德纲的微博长文再次将他和郭德纲送上了舆论的风口,先有郭德纲在微博上发文“清理门户”将离开德云社的“二云”(曹云金和何云伟)从家谱上除名,忍无可忍的曹云金发文指出郭德纲“多宗罪”,师徒互撕的戏码再次升级,这让吃瓜群众们过足看热闹的瘾的同时,也感慨“曹云金的文笔真不赖”,更是颠覆了人们对相声这门艺术背后的认知。

从表面上看这是师徒二人之间因为生活过往和经济上的纷争撕破了脸皮,根本上它折射出的是传统师徒制在现代这个社会遇到的尴尬处境,也是从未有过的尴尬。

什么是师徒制?

提起师徒制并不陌生,传统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它是一种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授方式,是中国典型的技艺传承方式,广泛应用于手工艺、艺术、体育、中医教育等中。“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口传心授、实际效仿的方式为主。 《礼记·王制》中就有记载:“凡执技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手工技艺就以“父子相传”为主要传承途经,古代百工不能“贰事、移官”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作家、戏曲研究家章诒和也在其《伶人往事》中提到:“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不是靠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它是古老作坊里师徒之间手把手、心对口、口对心的教习、传授、帮带和指点,属于个人化、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方式,量小却质高。”

正所谓“人在艺在,人亡艺绝”,这种说法在许多影视剧里并不少见,比如今年上半年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匠焦三爷对没落的唢呐技艺坚守不渝,引领弟子们用生命不息传承不止的信念令人动容。而在民俗学中,通常将“师徒规范”定义为一种行业风俗,许多行业都要求从业者需经过专业的训练。这种技能的习得可以通过两种途经,一种是家庭世代相传,一种是拜师学艺。通过拜师学艺这种方式来建立一种“拟亲缘”的师徒关系,其更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师徒制=传统学徒制?

“学徒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包括的类型有很多: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认知学徒制等。这里主要涉及传统学徒制,传统学徒制又称为“手工徒制”,是指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从概念上很难将传统师徒制和学徒制区别开来,但二者在授业模式和后期发展上还是有所区别。

传统师徒之间的伦理维系,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关系。“投师”和“学艺”是紧密相连的,不管在哪一领域,无论是传授知识的学堂,还是传授技术的梨园、作坊、武馆等,都是师徒之间的伦理关系。师傅不仅要负责门下弟子技艺的传授,更是要承担对弟子的教育功能,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弟子的三观。师傅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类似父亲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会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而“出师”无论对于师傅还是徒弟来说都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一个教有所果,一个学有所成。在出师之后一般而言,师傅会隐退二线,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徒弟尤其是入门弟子,这也是为什么在收徒弟前师傅要谨慎考察、慎重考虑的原因,比如小说《穆斯林的葬礼》里手工玉器匠人梁亦清,比如电影《百鸟朝凤》里的唢呐匠焦三爷。

电影《百鸟朝凤》

而传统学徒则更多的是一种经济形态的雇佣关系。传统学徒制也包含了师傅对学徒的压迫和剥削,在我国历史上,大多数学徒制都采用契约甚至儿童奴役的形式,更多地以保密而不是技能传授为特征,因为当徒弟自立以后,就会成为师傅的竞争对手。而在西方,学徒制基于同行会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当师傅越来越重视学徒制的经济功能时,教育的功能开始减弱,学徒更多的成为了资本家剥削廉价劳动力的手段。

传统师徒制都长什么样子?

❶ 择徒拜师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择徒拜师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传承过程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主要的传承方式。一切有历史跨度的、以经验认知为主导的文化事项,必然交付给这样的传承方式。择徒很讲究,比起对求艺者的自身条件即天赋有所要求,师门更看重的是求艺者的内在道德品质。在世代传承中,许多人恪守着“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信条,实践着心目中的择徒理念,正所谓“艺不轻授,道不轻传”“宁缺毋滥”。这不仅是出于对祖师背的负责,更关系到整个师门以后的荣辱和兴衰。

尤其对于入门弟子,择徒的标准更是严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才能最后定夺,而在这期间师傅通过考察徒弟对待日常生活中“杂活”的态度和能力,决定最后要不要把自己的“行家绝技”倾囊相授,师傅们虽已都是老江湖,但这里面仍有一定看走眼的风险,历史上和影视作品里背叛师门的例子俯拾即是。作为徒弟在获得师傅的绝学之后则要对师傅报以感恩之心和责任心,要有门户观念,为本门派争光的意识,同时要壮大师门文化。

❷ 拜师仪式

中国拜师习俗的形成主要受儒家传授学术的规制影响,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并由其演化而来。而拜师仪式则是传统师徒制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像结婚要摆酒席一样,收徒弟要进行拜师仪式看重的也是一种仪式感,拜师仪式的具体程序,不同行业都有不同的讲究,一般分为三步:一拜祖师,二拜师傅,三、师傅训话及赐名。从传统农业社会延续下来的跪拜礼,虽被许多人所诟病,但在许多行业至今仍有沿用。

拜师除了营造一种仪式感,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师徒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一般都有行规或特定的契约加以规范、限定。比如一般不准各门师傅争带投师学艺者,亦不准学生在从师学习过程中另投他师,以免造成前师费力而后师坐享其成的情况。

行完拜师礼,正式确定师徒关系,自此师傅便要对徒弟负责,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 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

所以在传统师徒制下徒弟是受限于师傅的,尤其在“出师”之前。

❸ 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把授业和人的特点结合起来,符合人的发展规律。而要做到因材施教在传统师徒制里是对师傅的要求,传统师徒制是一种精英化的教育,师傅的修为直接决定了徒弟的水平,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而师傅只有对自身领域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才会有因材施教的本领。

除了要因材施教,还要言传身教。本领的传授不仅要通过师傅口头传授,还要通过身体示范,徒弟不仅要向师傅学习所有的干货,还要跟着师傅学习江湖规矩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更要承袭和发展师门文化。只有这些方方面面都能做到位了,才会有“出师”的那一天。

传统师徒制在时下的尴尬处境

在传统师徒制里,师徒关系是一种“拟亲缘”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正式对这种关系的升华。正是因为有了传统师徒制这种授业方式的存在,我国的许多民俗、艺术、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而相反,我国的许多国粹的艺术技艺也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师徒制的传承而面临着失传的境遇。所以传统师徒制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延展性。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下这个环境里传统师徒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传统师徒制下师徒关系的边界问题;师门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失衡;

❶ 师徒关系中的边界问题

可以说“边界问题”不止存在于传统师徒制里,即便是我们自己的家庭也存在着各种因为边界问题带来的困扰。这种边界问题更多的会反映在师徒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师徒制下师徒之间是没有边界可言的。在前文就指出,在传统师徒制下徒弟是受限于师傅的,大到娶妻生子、小到生活琐事,都得听师傅的。没有边界意识说直白点就是不懂得尊重他人。

类似于家长制的传统师徒制更是没有边界的意识,师傅权威凌驾于个人权利和隐私之上,而且没有反抗的余地,只有服从。一旦反抗或试图脱离,那就意味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无论是曹云金的长微博里提到的说郭德纲强制他退赛央视相声大赛这回事,还是之后给他在演艺道路上使的“有我没他”的绊子,亦或是传言所说的,某赵氏笑星干预多名弟子的婚姻,有不从者直接雪藏,这些因缺乏边界意识所产生的问题反映的是这种家长制权威下的丑陋。

电影《霸王别姬》

❷ 师门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失衡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成本也随之增加,说当下这个社会是逐利的一点也不过分,在传统师徒制下怎么平衡师门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也是考察一个团队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有没有人文关怀的砝码。

就拿这两天的郭德纲和曹云金师徒二人开撕来说,双方都各自有理。郭德纲指责曹云金和何云伟“欺天灭祖……”坏了规矩。而二云对这些词的解释是“就因为不再给你赚钱了”就要赶尽杀绝至于死地。其实矛盾的根结很清楚,就是因为“钱”而起的架。在曹云金的微博长文里不止一次提到“没有赚到钱,还贴钱”“我得生活”等等字眼,无论这陈述的是不是事实,但要知道“没有不克扣员工的老板”,所以这种失衡是显而易见的。而后来郭德纲力捧“小岳岳”岳云鹏,谁又能说不是吸取了教训呢。

传统社会里的师徒制,拜师的成本是很低的,徒弟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由师傅或师母掌管,不用考虑生存问题,而徒弟也可三年五载在师傅那里学艺兼打工。谁也不吃亏谁也不占便宜,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产生冲突。比如,相声界师徒反目也有先例,但有的是因为历史原因,有的是因为人际关系原因,但因为“钱”而起架,郭曹这恐怕还是首例。

而今生活成本的增加,生存是首要问题,搞艺术也要先活着,这就是曹一直说的“我得生活”。而经济的入不敷出,出走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不必上升到道德层面。

基于这种失衡,传统师徒制也急需迭代和变迁,南开大学王星老师认为,师徒制变迁源自于其市场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张力:如果市场性过度释放会导致师徒制沦为资本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渠道,既损害技艺水平,更会带来类似的冲突。社会性过度膨胀则会带来授业成本分担问题,对师门弟子的累积造成消极影响。

就郭曹这件事来说,有的网友也表示:也许错的并不是师徒体制,错的是郭德纲的师徒体制和商业体制的双轨制,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可是天下哪有这种好事呢。

所以,怎么协调和解决这其中的平衡和问题,或许是传统师徒制向现代师徒制过渡和变迁所需要面对的疑难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社会学了没”微信公号socialor。)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