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支柱产业盛景不再,工业城市湖南娄底欲借废弃铁路打造新景观

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发自湖南娄底、长沙
2016-09-09 07:5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湘中小城娄底。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官雪晖拍摄

湘中小城娄底,铁轨两侧的城区居民很久没有听到列车从自家门前驶过时的咣当咣当声了。

那些往日熟悉的场景在慢慢变淡。对一部分娄底人而言,这段16公里长、切入娄底城区的娄邵(娄底—邵阳)铁路旧线,见证了他们的少年。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它却像天堑般将市区一分为二,阻碍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今年年初,设计时速200公里的新娄邵铁路(娄邵快速铁路)的正式启用,将始建于1960年、平均运行时速只有40公里的老娄邵铁路一把推进了历史烟云。

在上个世纪,穿过中心城区的老娄邵铁路可谓娄底经济发展倚赖的命脉,正是它构筑起娄底工业城市的底色。

但情境已不似当年。中心城区段的老娄邵铁路由于不能满足改造要求,遭到废弃。而新娄邵铁路娄底城区段整体西移,代替老线并作为洛湛铁路的一段勾连中国南北。

娄底也不再是那座号称湖南“德国鲁尔区”,仅仅倚赖钢铁、能源、建材产业就能取得经济腾飞的城市了。钢铁、煤炭等行业效益陡崖式的下降,抽掉了娄底很大一部分税收,这座城市时下也正经受着转型阵痛。

娄底提出设想,仿造奥特莱斯小镇的形式,结合观光型有轨电车和城市绿道,将这条废弃铁路打造成一条集休闲、旅游、户外运动功能为一体的绿色动脉,并带动周边街区的文化、商业发展,力争将其变为展示娄底历史风貌的“新名片”。

“拆了好”

娄底火车站附近的铁轨。

住在老娄邵铁路沿线的居民并未意识到,这段废弃铁路经过重新规划后,能给他们的生活带去多少改变。

上世纪末,娄底当地一家汽车修制厂倒闭之后,被迫下岗的肖清华和很多经济上捉襟见肘的职工一起,在紧挨着老娄邵铁路的关家脑搭建起临时房屋,一住就是十六七年。

进出这里只能靠一条宽不足5米的小道。砖木结构的房子低低矮矮挤在一起,彼此间隔不过两三米,是娄底典型的棚户区。房屋与铁轨路基有20多米的高度差,铁路高压电线就垂在肖清华家门前。

在肖清华的邻居郑伟看来,老娄邵铁路两侧的景观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容”,而他所在的棚户区因与城市发展不协调,“迟早要拆”。

郑伟16岁起就在铁轨边生活,距今已满20年。他的女儿也在这里出生。每天早上7点,铁轨另一侧的同事喊一声,他就骑着摩托车到200多米外的长青街铁路桥上等候对方一起上班,“电话费都省了”。

虽然长年生活在铁路旁,还在坡地上圈地养鸡,培土种菜,看起来乐得其所,但郑伟依然很不适应这里的居住环境。

他表示,不仅仅是火车过境的声音影响到了两侧居民。“过去到邵阳只有这一条路,很多次坐火车的时候,路过我家都能看见两侧的垃圾。一到高温下雨天,铁轨周围蚊虫滋生,有时还有蛇出没。”

2016年1月,这段铁路废弃后,两旁的树木又因为缺乏修剪养护,慢慢长成了“危树”。郑伟回忆,“铁路部门不怎么砍树了,都有树倒掉过。”他还曾见到门前的高压电线闪过火花。

郑伟的说法在官方规划方案的现状分析中也得到了印证:“原娄邵铁路城区段垃圾随意堆放,污水汇集于此,卫生环境差,噪声大,且两侧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影响城市景观。”

大科社区村民在铁路涵洞里堆上了一部分混凝土设置路障,只允许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

从郑伟家沿铁路线向南走上2公里,就是现年50岁的周光辉从小成长和生活的大科社区城中村。在这一段,铁轨自西北向东南斜穿过大科社区,路基大约比村里的屋子高出六七米。

火车是周光辉打小最熟悉的事物之一,“小时候货车有时会停在这,我们就爬上去,在它进站减速后再跳下来,然后走回家。”

尽管铁路伴随了周光辉的青少年时光,但谈到这条废弃铁路后的处理方式,周光辉还是觉得“拆了好”。

在他看来,现实的经济考量要比感情上的留恋更加重要。“一个城市不搞房地产就没有发展,这个行业可以安置很多农民工。如果房地产不景气,很多人就没事做。”

他希望这段废弃铁路连同自己所在的大科社区一起,尽快得到政府的征收与开发,从而改善自己目前的居住环境。

澎湃新闻记者从娄底市发改委获得的一份《娄邵铁路废弃后再利用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周光辉家门口将成为有轨电车运行的一个站点,铁轨周边增加商业设施和运行防护绿化带。

《娄邵铁路废弃后再利用专题研究》报告中设想的未来老城区远景效果图。

郑伟家门口由于铁路地势低于周边地段,规划提出,局部加盖建设,连通原本被铁路切割的两端,地面预留广场或绿地等公共空间,地下一层形成商业及停车空间,地下二层为有轨电车交通。

断头路

眼下,在废弃铁路新规划形成具体方案并落地实施前,当地还有另一项重要工作要做。

“要想把这条(铁路)搞好,有些路肯定要打通。”8月29日,娄底市规划局党组书记陈伟志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多年来,老娄邵铁路分割了城区用地,也阻隔了铁路两侧的交通联系。受铁路的阻隔,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如甘桂路、娄星南路、吉星路等城市结构性路网至今仍未拉通,严重制约了城市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不少市民以前为了“抄近道”,会穿过周光辉家门口的铁路涵洞,经城中村再走到主干道上。由于村内道路狭窄且坡度较陡,来往车辆过多不仅容易造成交通拥堵,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为此,周光辉和其他村民在涵洞里堆上了一部分混凝土设置路障,只允许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

娄底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科科长王明盛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拉通断头路工程将由娄底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重点负责。“今年9月初动工,吉星路、娄星南路、甘桂路,都是重点要拉通的断头路。”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娄底废弃铁路属于铁路用地,娄底方面进行新规划时还需要考虑铁路系统的意见。

2013年3月,铁路系统实行政企分开,铁道部被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铁总”)组建成立。此后几年,铁总进行了大范围的土地资产评估与盘活,被外界视为“摸家底”。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广铁”),是铁总下属的18家铁路局(集团、公司)之一,前身为广州铁路局,主要管理广东、海南、湖南三省的铁路运输业务。娄底地区的铁路即归广铁管理,设娄底工务段和娄底车务段两个直属站段。

娄底市规划局工会主席黄小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近几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广铁办了土地证,但很多地方土地权属还不是很清晰。铁总现在希望地方发证,作为铁总资产,实现与地方政府合作共赢。”

谈及广铁对娄底市进行废弃铁路新规划的态度时,娄底车务段一名工作人员称,“原来有说法是完全不用(这段铁路)了,但现在万一要用,广铁还是可以收回来的。”他表示,这是一个双方协商的过程。

这种说法得到了娄底工务段一名工作人员的认同:“在老百姓眼里,这条(废弃)铁路没通车,但其实只要上面一道命令,就能开通。”

澎湃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娄底中心城区已有部分东西走向区段的铁路钢轨已被拆除,只剩下枕木。

老娄邵铁路部分路段钢轨已经拆除,只剩下枕木。

官方信息显示,2016年8月29日,娄底市长杨懿文率市发改委、国土、规划、城投等部门赴广铁衔接娄底铁路建设项目,就娄邵线娄底城区段废弃铁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与广铁达成一致意见。关于娄邵线娄底城区段废弃铁路的开发利用项目,广铁全力支持娄底市提出的以轨道交通带动商业、旅游、地产开发等的模式。

类似的商议已进行过不止一次。上述信息还提到,杨懿文刚到娄底履新就带队考察废弃铁路,并多次与广铁高层对接,提出了铁地双方合作共同开发的设想。

在全国众多过去依赖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如今却不得不喊出“以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口号的城市里头,娄底并非是最特别的那一个。经济下行压力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他们无不经历着转型阵痛。

“不得不转型”

1999年撤地设市的娄底是湖南最年轻的地级市,也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钢铁、煤炭、建材等是娄底的支柱产业,一度构成了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

不过,自2014年以来,娄底财政收入开始呈现负增长的局面。

2015年1月,娄底市财政局局长曹育明在娄底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介绍,受经济增长放缓、结构性减税、房地产市场低迷和钢铁、煤炭、水泥量价齐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娄底市财政收入正经历由以往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转轨期,(2014年)是娄底撤地建市以来收入组织最艰难的一年。

这一情况延续到了2015年。

2015年8月,曹育明在娄底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上介绍,2015年上半年市级财政收入一直呈负增长状况,三个征管部门收入均出现负增长。截止6月底,市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为-11.74%,其中国税、地税、财政三部门收入增速分别为-15.58%、-15.36%、-6.8%。

有学者对澎湃新闻记者指出,娄底市财政收入负增长的情况与当地钢铁、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衰落有关。

在部分当地人看来,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涟钢”)的衰弱即是娄底经济发展态势的显露。

铁轨穿过娄底市娄星区。

贯穿娄底的湘江支流涟水河将娄底唯一的市辖区——娄星区南北分隔,河北面的涟钢于1958年建成投产,是娄底的龙头企业,也是当地政府重要的税源。

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涟水河南面的娄底市民而言,涟钢所在地就像另一半独立的城区。涟钢有自己的家属区、医院、中小学、体育馆,职工收入也普遍比南边居民的高。

颇有优越感的涟钢职工称涟水河北岸为“十里钢城”,也有心生羡慕的南岸居民在网上发帖称,“涟钢的年轻小伙子找堂客都好找些,娄底妹子一听说是涟钢的小伙子,心里就同意了一半。”

形势在近些年起了变化。

涟水河北岸是涟钢所在地。

2008年起,涟钢连续5年严重亏损。整个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压力释放影响的同时,内部管理松懈和监管不力所致的腐败也拖累了涟钢。

“要小康,偷涟钢”一度成为娄底当地的流行语。时任涟钢党委宣传部部长郭勇军曾在2013年对媒体表示,“1万多吨返矿粉光天化日之下不翼而飞,重达20多吨一卷的钢板需要调动龙门吊和重型卡车(才能搬走),竟然也能堂而皇之、不止一次地被偷出厂门。”

尽管2013年涟钢开始扭亏为盈,全年销售收入达283.3亿元,实现利润2.72亿元,但对娄底而言,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似乎一去不返。

作为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传统支柱产业,娄底的煤炭产业在2012年以来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长时期单一粗放的产业模式和高强度的开采消耗着娄底下辖涟源市、新化县、冷水江市的煤炭资源。2009年,冷水江成为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此外,煤炭产能过剩,加之优质煤的大量涌入,导致娄底煤价出现了低于开采成本价的局面,煤矿企业亏损巨大。

“已经到了不转不行的地步。”娄底当地经济学者、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副院长王晓军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钢铁、煤炭行业的陡崖式下降抽掉了娄底财税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严重下滑的经济形势正在倒逼娄底转型,以前政府是感受不到这种压力的。”

传统行业没落对娄底经济发展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与很多城市一样,民间融资危机也冲击着娄底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各行各业。

例如,起家于娄底,涉足物业物流、酒店旅游、商业地产的湖南九龙集团一度是当地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官网资料显示,该公司资产总计50亿余元,年营业收入120亿余元。但据《新京报》此前报道,2014年4月该公司宣布暂停付息,这一消息在当时引发了娄底民间借贷的挤兑风潮。

“我们已经没有钱了,希望九龙集团能把本金还给我们。”距娄底市政府不足2公里的大科社区里,不少居民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很多户人家都把钱投给了九龙集团,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

大科社区的铁路高出路面。

这个中心城区只有50万人口的小城,有不少家庭拿出一部分资产投入民间借贷市场。

“2分、3分的月息,甚至更高。哪个做实业的企业能有这么高的回报?老百姓却觉得这些大企业不会倒,也相信能把钱拿回来。”王晓军感到不解。

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下降,消费需求也开始萎缩。与此同时,沪昆高铁带来的“虹吸效应”又将大量娄底当地尚具能力的消费群体吸引到了一百多公里外的省会长沙。

8月29日至9月2日间,澎湃新闻记者曾在不同时段多次到访地处娄底市区核心地段的万豪城市广场和长青商业街,发现服装、玩具、金饰等店铺生意惨淡。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湖南全境14个地州市GDP排名中,娄底以近1292亿元生产总值位列倒数第四,GDP同比增长7.6%,位列倒数第一,也是全省唯一低于8%的城市。

“转型还得跟传统产业有对接点”

娄底当地多名官员和一些市民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表示,他们都感到今年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有了新理念。

2016年3月,原任娄底市长的李荐国出任娄底市委书记。1个多月后,原任长沙县委书记、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的杨懿文升任娄底市长。

上述人事调整完成后,官方报道显示,以汽车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娄底市未来的新方向之一。

据《娄底日报》消息,2016年7月19日,杨懿文会见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志勇一行。会谈中杨懿文表示,自己在长沙工作时,长沙与上海大众就有非常友好的合作关系,现在来到娄底工作,希望娄底与上海大众也能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上述报道中,杨懿文还说,娄底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充满活力,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当前娄底正在加速转型、奋力赶超,力争在全省经济排名中进位前行。与上海大众最相关的产业是VAMA汽车板项目,希望在这方面与上海大众寻求深度合作。

VAMA是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简称,由湖南华菱钢铁有限公司与安赛乐米塔尔合力创建,公司注册资本为26亿人民币,华菱钢铁和安赛乐米塔尔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份,该项目于2012年6月开始全面建设,企业所在地娄底经济开发区亦于同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王晓军看来,娄底的汽车板项目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优势,如果“以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作为支点,加上娄底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精细电子陶瓷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产业”,娄底的产业振兴将“很有前景”。

“目前来说,娄底在动力电池产业基础还不够,但已经有动力电池企业在建,10月份马上投产。”王晓军说。

经济学博士、湖南商学院原副校长聂国卿教授认为,经济转型是当下共识,但“怎么因地制宜转,怎么转了还能转成功”,这个是最关键的。他表示,如果将传统产业去掉,后续没有新产业弥补,就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王晓军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在她看来,“我觉得娄底的产业转型还是得从传统产业的转型来找出路,现有的资源是这些,不可能说是从工业直接转到商业和服务业去,还得跟传统产业有对接点。”

“对大多数城市而言,拆了(铁路)搞房地产开发,GDP就上去了。但娄底不是唯GDP论,而是想平衡开发和保护,毕竟开发容易,保护更难。”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左高山认为,娄底在项目发展方面有自身的体量优势。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娄底不用通过大规模拆旧城来实现公共建设。

“很多城市在造城运动的时候,拆迁改造破坏,抹掉了城市记忆。娄底靠铁路动脉来形成城市,正是这一段铁路成就了娄底。因此,铁路对娄底而言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在左高山看来,废弃铁路再利用项目如果能够充分调研,征求各方意见,收获市民的认同,受益的将是整个城市。

“以前反复灌输观念,他们都不理”

除了提振传统工业,优化工业结构,娄底市也有意发掘新的增长点。

发展旅游业,让其成为娄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是娄底市日前出台的《加速转型奋力赶超财源培植三年行动计划》中发展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方面。

娄底当地经济学者、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湘中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玉泉9月2日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真正能“搞活市场”的还是第三产业,而娄底第三产业比重只有30%多,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相当低”。

在他看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改变娄底面貌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的关键。废弃铁路再利用规划的提出,就是从这几方面考量的。

“城市的环境、品味很重要。利用好一座城市的形象、人气、历史文化这些方面资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他认为娄底的文化底蕴深厚,只是现有发掘不够,社会上理解不够,宣传不好,“大家不知道文化这个东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值钱的。”

就废弃铁路计划建设绿道和有轨电车而言,高玉泉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项公共工程,并不赚钱,但作为一个向导,它可以带动其他经济资源价值的提升。

例如,废弃铁路的周边可以打造文化墙、雕塑等景观,设置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展示一个主题,带动一个产业。这种直观的形式可以把人们带到旅游景区当地游玩,随后再把他们吸引回娄底特色街区,如饮食一条街,游客可以在此购买加工好的特色食品带回家,如此一来就拉通了整个产业链条。

但王晓军认为,娄底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很强烈的特色,很难做出像张家界、韶山那样的名气。“当然这一块市政府很重视,希望能做成果。”

虽然当地多位政府官员表示,建设绿道和有轨电车还只是停留在规划层面,并没有具体敲定最终方案,但项目本身显然已处于快速推进中。

据娄底当地媒体报道,近一个月来,娄底市政府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模式为依托,密集对接诸多具有综合项目开发能力的大型企业。

据《娄底日报》消息,8月29日下午,娄底市政府与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PPP项目对接洽谈会召开,杨懿文出席会议并会见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吴建顺。

吴建顺表示,此次来娄是对娄邵铁路娄底中心城区废弃段综合开发利用PPP项目进行投资考察洽谈。通过情况介绍、实地考察,对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他认为,娄底对废弃铁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娄底文化底蕴深厚,娄星氐星传说很美,“打造山水相融、宜居宜业、众人向往的现代化城市”理念很先进。这个PPP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一定要将其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项目。

“8月10日,中南投资公司来娄对接合作洽谈;8月25日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来娄洽谈PPP项目共议方案……”娄底市发改委重点建设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新闻对澎湃新闻记者回忆,这样的企业已经“接待了100多批,平均每天一两个”。

当地学者回忆,政府真正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是近几年才有的事。

2014年,高玉泉所在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开始重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据此成立了湘中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我在)多次跟干部们反复聊,反复灌输思想理念,要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当时经信委理都不理,现在它被列入重大发展规划里头。”

在他看来,直到2015年下半年,政府官员的观念上才发生真正的变化。但现在苦于没有途径,找不到转型发展的出路,原来没人考虑过的文化产业被提上了日程,恰好现在的领导班子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有着经验。

2016年4月28日,杨懿文到娄底下辖新化县调研。他表示,新化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少有的,具有很大的全域旅游发展潜能。紫鹊界梯田、大熊山、梅山龙宫等具备谋划大项目的基本条件。旅游开发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思路。我们要邀请国内外顶级的旅游策划团队,把旅游发展思路搞清,再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公司来合作、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都“叫得响”的旅游景点和项目。

此后5月25日,杨懿文又到曾国藩故居所在地、娄底下辖双峰县荷叶镇进行专题调研旅游开发工作。调研时他强调,要以国际化视野和大旅游战略来谋划与布局,打好名人牌,加强深度挖掘与综合开发,将曾国藩故居旅游区打造成“精品工程”“富民工程”。

在聂国卿看来,不结合自身特色,产业发展雷同,是一些城市的通病。他形容这种为“一窝蜂转型”。

但聂国卿认为娄底此时的转型体现了一种勇气。“娄底经济积累不够,历史包袱重,还没有完成传统工业化带来的原始积累,也就是没有很富,所以比起发达地区,娄底转型更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