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网评论员:悼念哲学家叶秀山,记住他说的自由与理性

光明网
2016-09-09 17:08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9月8日下午消息,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因病去世。

叶秀山先生生于193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以西方哲学为专长,对形而上学、康德哲学、海德格尔哲学等等均有深厚造诣。更难得的是,叶先生不仅仅像一般哲学学者一样有专攻之术业,而且兼纵哲学美学、汇通中西哲学,是关照现实、东西一合的哲学大家。他的辞世,让哲学界痛失前辈和老师,也是中国知识界的巨大损失。

叶秀山先生享誉哲学界的著作和文章很多,其哲学体系、哲学建树和在哲学谱系中的角色,三言两语不能穷尽,且应由专家进行系统评价。但是,对哲学有贯通性成果的大家,往往会对“哲学何为”有深刻回应、对哲学精神有精辟总结、对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有深入把握,从而使其哲学思想有了关照现实、烛照人生的力量,使哲学与中国社会现实、与每个普通人有了隐性却强韧的联系。叶先生的讲座和文章中,有很多富有社会启蒙和大众教化的意义,其对“自由”与“理性”的阐述即是如此。

哲学精神是探索理性和自由的精神。日常意义上理解,这两个概念是有矛盾的,因为理性似乎代表着秩序和规则,意味着一种规制的力量;而自由恰恰表达着一种不受束缚的意志和本能。但叶秀山先生指出,从哲学意义上讲,这两者是一致的,“理性的精神也就是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精神也就是理性的精神。”

这是因为,与理性相对的是感性,受感性支配便是不自由的。人的自由、人的理性的境界,不在于人人都会做饥餐渴饮,而在于你在本质的意义上有能力克服这些东西,你有能力摆脱这些东西,在于一种人之为人的层次。因此理性自由的觉悟,往往表现为一种摆脱了眼前利害关系、摆脱了眼前的实用主义,进而追求一种更高境界的态度。

关于理性和自由的论述,可以让一个普通人获得人格养成的营养,但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社会生态有着深刻的提点。在《哲学的三种境界》一文中,叶秀山先生曾指出,人们之所以能够有能力实行这种“超越”,对事物采取“超然”的态度,并非仅仅是一种“修养”或“锻炼”,而是因为这种态度,原本就是“人”的最基础的“本质”,源于“人是有理性的,人生而自由。”而在另一个讲座中,他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因为人是自由的、只有人是自由的,人才有道德责任,才能创造出价值世界、伦理世界和道德世界。如果我们在社会意义上延伸他的论述,也许可以说,道德内含于自由之中,而建构一个道德世界有赖于人的自由理性的实现。对于一个素质论大行其道,却屡被诟病道德滑坡的社会,对于一个规制极多却常常不讲规则的社会,对于一个时时讲求创新却难以出现创造性成果的社会,这些论述值得反复掂量。

哲学家看待社会人生的眼光非常宏阔,沧海桑田不过时间中的一瞬,翻天覆地也只是历史中的涓滴。叶秀山先生对于理性和自由的论述,是基于提炼哲学精神的视野,并非有意让它对准某些社会现实这么小的靶子。但哲学的部分意义也正在于此——让普通人能从大海中取一瓢饮,从而对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生活构成审视,更明白什么是有价值的,怎样活才称得上丰富。

这不也同样是叶秀山先生的精神遗泽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