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起立,老师您好

戴桃疆
2016-09-10 11:5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如今,校园已经成为年轻人释放荷尔蒙互相吸引的指定场景。校园中的各位都是有故事的男女同学,执教的各位长者已经退居幕后,偶尔出现也是为了推动剧情。

世界是长者们的,也是小年轻的,最终还是小年轻的。可没有长者们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也不是所有的小年轻都可以无师自通地成为大神——校园全能王肖奈先生为了毕业、创业、争取投资人,也还是要努力修学分的呀!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依照旧江湖规矩建立起的师徒制体系弊端暴露得越多,现代人就越应该珍惜那些只在人生中一个极短暂的时间里活跃的长者,传道授业解惑,许多时候他们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听者的人生。

以讲故事为主要目的的影视剧很少表现老师是如何身体力行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的,比起“授业”,荧幕上的老师作用往往就在于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这些教师形象是我们身边那些勤恳园丁的缩影,这些老师除了授课、教学生做人,也向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提到师生关系,《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大概是一部无法绕开的经典作品,它留下了触动人心的名句,留下了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几乎没有学生不喜欢基廷这样的老师,但教育的目的性是多样的,基廷老师的授课方法未见得能够达到教育目的,更不见得适用于所有人,但电影中传达出的一个观念是不容置疑的——教育的一个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

基廷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要相信语言和创意的力量一定能够改变世界。但熟练掌握语言技巧、迸发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也并不是守株待兔、单靠高呼追梦就能够拥有的。

除了引导那些拥有天赋的年轻人发现自我、放飞梦想,面向多数人的教育还应该有更多的考量,在2002年的美国电影《皇家俱乐部》(The Emperor's Club)中的老师亨德尔特先生走向了基廷先生的反面:基廷先生是激进的改革派,强调的是重视个性、独立思考、批判传统教育制度;亨德尔特先生则是保守派,强调受教育者品格、责任感、荣誉感和原则性的塑造。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目标没有优劣之分,应该共存,而非彼此排斥的。

凯文·克莱恩饰演的教师威廉·亨德尔特

电影一开篇,在贵族男子中学教授西方文明史的亨德尔特先生就告诫学生:“因为巨大的野心和征服而没有贡献,毫无意义!”

他的教室就是一间“帝国俱乐部”,充满了古罗马式的戏剧风格,在这里亨德尔特先生想要为美国培养明君,拥有政治素养、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念,成为一个智慧上的恺撒。

杰西·艾森伯格在片中饰演了一个配角

之后的故事则是亨德尔特先生怎样在面对一个个性极强、有权有势的学生一步步放弃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我没有教好那个学生,但我班上的其他学生教会了我,人生不是因一次失败而失败,也不会因一次成功而成功的。”

比起改变了其他学生命运的基廷先生,故事中老师才是那个被改变的人,《纽约时报》评论此片时认为,“在学校里,权力交接,塑造人格,做出选择。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在这里同样被改变了。”

日本电影《唇上之歌》(台译《再会吧,青春小鸟!》)就将重点放在了师生在校园空间互动过程中完成的双向改变。

演了很多年高中生的新垣结衣在片中饰演了一名临时代课的音乐老师柏木优里。柏木是一名知名的钢琴演奏家,受制于“弹钢琴不能给任何人带来幸福感”的心理作用而排斥钢琴,排斥学生,排斥自己。

长崎福江岛国中合唱团的学生们一方面对冷美人老师的指导怀有期待,希望她能够帮助团队拿到名次,另一方面又不满老师的消极指导。

在对抗、磨合中,双方了解彼此,走上比赛场,唱起《拜启:给十五岁自己的信》。剧本根据同名原著改编,作者是以“乙一”为笔名写作推理小说的“中田永一”(作者的另一个笔名),小说是2012年日本书店赏决选青春小说类的第一名。

比起美国电影对师生对抗制的展示,日本电影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人物情感上显然更加细腻。

提起老师和合唱团,很难不联想到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漫天飘落的纸飞机和那些悠扬的旋律一样令人难忘。都说音乐是人共同的语言,引用基廷老师的名言,语言一定会改变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柔美的音乐才能促成师生的双向改变,冰冷、锋利如剑也能改变。

爱沙尼亚与芬兰合拍的剧情片《击剑选手》(Vehkleja)大概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设定混合了多种元素,有政治,有体育,有爱情,有教育,但片子既不沉重,也不像运动电影那样热血,整体带着一点北欧小清新的风格。
图中没有戴护具的男性即电影的人物原型

男主人公恩德尔在二战期间曾为德军效力,1952年,爱沙尼亚属于苏联,男主人公在一所中学教击剑,学生们都喜欢这项运动。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带着四名学生到列宁格勒参加苏联中学生击剑锦标赛并夺得冠军,赛后,男主人公为曾经的经历付出了代价,他被逮捕并投入监狱,关了一年才得以重回学校,并为爱沙尼亚培养出大批击剑选手。

同样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妻夫木聪首次挑战出演教师的电影《和猪猪在一起上课的日子》没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时代背景,可故事的争议性却更大了,它的核心议题是:“猪猪那么可爱,到底可不可以吃猪猪?”

1990到1993年期间大阪府立东能势小学六年级二班的新老师黑田恭史把一只小猪带到了课堂上,他让同学们在毕业前的一年内轮流饲养小猪,然后在毕业的时候决定是否吃掉它。

黑田老师认为在学校养猪的行为可以帮助现代的小朋友多接触自然,真实的情况是学生家长反对老师的这一想法,但学生们都喜欢这只被命名“小P”的小猪。一年过去了,随着和小猪的感情逐渐增强,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吃掉它,不过民主协商后,小猪还是重复了《搞笑漫画日和》中“二师兄”的命运,学生的品尝感受都是类似的,小猪为了他们的幸福而牺牲,这样也是幸福的。

1993年,富士电视台播出《P和32个小学生-生命的授课900日》的纪录片后,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许多人认为养猪的目的本来应该是通过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辛苦从而学会珍惜食物,而事实上这些小学生并没有用饲养员的眼光看待小猪,小猪实际上是全班的宠物,最终就变成了全班同学讨论要不要吃掉宠物,美好变成了残忍,教育变成了杀戮。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2008年电影拍摄期间,剧本并未给参演的学生们安排小猪的命运,也就是说参与拍摄的小学生在进行独立讨论后最终和十五年前的同学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教育从来就是富有争议性的,教师任何举动都将影响学生一生,这种教育关乎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发现,也关乎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对社会秉承的公民道德和正义感,以及对于自然与人文艺术的理解与爱。

与教师相关的电影越来越少,我们不再关心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怎样的教育,我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应不应该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或是当下的教育能够为孩子换来更好的生活,这算不算是教育观念的堕落?

我们有理由相信,无数教师仍然在燃烧自我、照亮他人,或许只要简单地把镜头对准这些人,就能获得一个难得的故事,令人沉思或是令人感动。

校园不应该只有为恋爱提供场景的洋楼花草,不应该只有搂抱微笑的俊男靓女,还应该给老师提供一次堂堂正正出镜的机会,给老师以艺术表现的机会,而不是让他们只在网络课堂上展示自我,在讨论区里默默地接受节日祝福,盯着无法感知温度的汉字,对着自己默念一声:“教师节快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