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考虑“小别离”之前,先来听听斯坦福新生部主任的八条建议

闻琛
2016-09-16 10:1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2000年前后,美国的“千禧一代”陆续进入大学,“直升机父母”也随之成为热词。它特指那些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对其学业成绩极度关注的父母。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部主任,10年间见识了很多在父母庇护下“成年却未成人”的学生。在她的新书《怎样让孩子真正成人》中,朱莉与家长们分享了她的家庭教育观。

本文转载自“外滩教育”(tbeducation)公众号,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以下视频为朱莉演讲的片段剪辑,完整版于9月13日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上首播。

一名大一新生抵达斯坦福已经数日,但是他用UPS托运来的行李箱们却还躺在宿舍门外的走廊上。箱子又大又笨重,每个都需要两个人扛,年轻人坐在一旁无计可施。后来,还是年轻人的妈妈从家中打电话向宿管员求助,才总算把它们弄到房间里去。

这是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在她的新书《怎样让孩子真正成人》(How to Raise an Adult)中分享的一个例子。

《怎样让孩子真正成人》,纽约时报、亚马逊双料畅销书。

朱莉本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在哈佛法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当了几年律师后,她发现律所并非自己的志趣所在,便回到母校斯坦福担任本科新生部主任(Dean of Freshman)。

生活在高知家庭扎堆的硅谷核心地带帕罗奥图(Palo Alto),又身为两个十几岁孩子的妈妈,朱莉真切感受到了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们的焦虑。而焦虑的根源主要指向升学。

“父母都是斯坦福毕业的,孩子总不能比父母差吧?”这是朱莉和她先生早些年的想法。而与他们有着类似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于是,替孩子打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帮他们填写大学入学申请表,甚至打电话给HR等越俎代庖的事便显得顺理成章。久而久之,家长习惯了插手孩子的生活,等到需要放手时,孩子却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在书中,朱莉记录了自己在斯坦福任职期间亲眼所见的案例,也拿出了当律师时的看家本领,采访了全美各地上百名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家长。在分析总结之后,她建议家长们走出“过度养育”的陷阱,将关注点从哈耶普转移到更本质的教育问题上。

鉴于中国也有很多焦虑的“直升机父母”,记者邮件采访了朱莉,请她深入谈了谈与“过度养育”有关的问题。(B=“外滩教育”记者  J=Julie Lythcott-Haims)

Julie Lythcott-Haims

B: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J:我在斯坦福任职时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度过大学四年。但他们中有太多人,要么被迫顺着父母为他们规划好的路径走,要么事无巨细都需要父母帮助。我很为他们担心——既为他们个人,也为整个社会。如果下一代不能像真正的成年人那样做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

B:我们很多人都是不知不觉掉入“过度养育”的陷阱中去的。您在书中提到,您自己也是这样,那么后来是怎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意识到以后又作了哪些改变?

J:每年我都会为斯坦福的新生家长作一次演讲,告诉他们当孩子进入大学,他们可以适当地放手了。2009年,在做了第8次这样的演讲后,我回到家,和家人一起吃饭,很自然地就开始为我10岁的儿子切肉。就是在那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为他和他8岁的妹妹代劳了很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

之后,我开始思考怎样改变现状——怎样教他们,允许他们尝试,甚至强迫他们去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我给他们安排任务,规定不完成就会怎样怎样。一开始很难,但是我很确定如果现在不这样做,等到他们18岁时就会变成束手无策的家伙。

B:当你“收手”以后,Sawyer和Avery比以前开心了吗?他们现在怎么样?

J: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彻底“收手”了,因为还是会每天面临是不是出手去帮助的抉择。好在Avery很擅长检验这一点。如果我过度干预了——做了那些她自己会做,或者想试着自己去做的事——她会使个眼色说:“别忘了怎么才能养出一个成年人。”

Sawyer正在申请大学,我有一点点想帮忙,因为我对这套流程非常熟悉,也知道deadline和有些细枝末节能让人抓狂。但我知道,这么做不仅不妥,而且也剥夺了一个让他从复杂事务中学习的机会。我希望他能具备这个能力,最后能骄傲地说“一切都是我自己搞定的”。人类喜欢学习技能,能从中获得满足感,我不想剥夺他们学习的愉悦。

当事情进展不尽如人意时,我会说:“我很遗憾,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呢?”要是换在以前,我肯定会说:“我来帮你搞定。”

我们的亲子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好了。现在,我和我先生不再亲自检查他们的作业,也不要求事事完美,我们更开心了,孩子们也更能干、更自信了。

B:在斯坦福工作期间,有接触过中国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吗?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J:没有接触太多中国家长,但是认识不少中国学生,他们大都非常聪明、用功、有礼貌。但是他们中有些人是因为家长的意愿才学习医学或者工程专业,如果可以自己选择,他们可能会更想学政治学、创意写作或者哲学。对此我有一些遗憾,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希望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但这个问题不是中国学生独有的,全世界都存在。

B:现在很多中国家长也很焦虑,与美国家长们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的很多读者都想让孩子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未来。对于他们,你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吗?

J: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前程似锦。但是如果我们强迫他们去学他们不想学的东西,把他们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就会欲速而不达。他们需要放松,需要睡眠。在压力之下,他们会身心俱疲。我们不能因为想让孩子上哈佛或者斯坦福而不惜一切代价。

美国有2800所四年制的大学,它们的教学资源都不错。而排名前5%的就有140所,这其中的大多数并不难进。详情可以参考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这本书。

以下为朱莉给家长们的建议:

1. 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Give Them Unstructured Time)

一个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孩子,没有时间和机会自由玩耍。即便能玩,也是父母根据未来需求设计好的。通常,父母会陪着他们玩,出点子,并密切注意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当的表现。

然而,没有目的性的玩耍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尽量营造可以让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和氛围。带孩子去公园时,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你可以自己翻翻书,享受一段闲暇时光。当他和小伙伴发生争执时,不要急于插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在确保基本安全的前提下,为孩子创造独立思考、冒险和个性养成的机会。在玩耍过程中有点磕碰很正常,准备好拥抱和邦迪,但不要时时刻刻在他们耳边唠叨“小心”、“慢点”。

为孩子提供可以激发想象力的玩具。一篮子散装的乐高积木比需要按步骤完成的乐高套装更能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与玩具本身相比,孩子更喜欢玩具的包装盒,因为一个盒子可以变成船、雪橇、房子、床、堡垒、洞穴、舞台,甚至一座山。

2. 传授基本生活技能(Teach Life Skills)

我们经常会出于对孩子的爱而帮他们代劳一些小事,比如早上叫醒他们、帮他们收拾书包、准备午餐等等。心理学家提醒家长,对于那些孩子已经有能力独立完成,或者基本能完成的事情,家长不要代劳。

基本生活技能的传授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家长替孩子做;

第二步,家长和孩子一起做;

第三步,家长看着孩子做;

第四步,孩子独立完成。

如果我们习惯代劳,从第一步到第二步的进展就会被延迟,从第二步发展到第三步也会变得艰难,由此就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第四步。

家庭教育网(Family Education Network)曾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列过这样一个表:

2-3岁: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收拾玩具、在大人的帮助下穿衣服、将换下的衣服放入脏衣篮中、就餐后清洗餐具、帮助布置餐桌、在大人帮助下洗脸刷牙。

4-5岁:记住自己的全名、地址和电话号码、知道怎么拨打紧急求助电话、扫地、收拾餐桌、喂养宠物、知道货币的面额和用法、无需帮助就能刷牙梳头洗脸、收拾衣物、将脏衣服放到清洗区、自己决定穿什么。

6-7岁:用不锋利的刀搅拌和切割食材、会做三明治之类的简单食物、帮着收拾日用杂物、清洗碗碟、独立洗浴、洗浴完后清理浴室。

8-9岁:折叠衣物、会简单的缝制、照管好自行车和轮滑鞋等室外活动器材、无需提醒就能注意个人卫生、正确使用扫帚和吸尘器、根据食谱做一顿简餐、列购物清单、计算找零、记录电话留言、给草坪浇水、倒垃圾。

10-13岁:独自一人在家、独自购物、换床单、使用洗衣机和烘干机、用几种食材做一顿晚餐、会用烤箱、会读标签、熨烫自己的衣物、学习使用基本工具、除草、照顾弟妹。

14-18岁:会为真空吸尘器更换集尘袋、清理炉灶、会为汽车加油、打气、换轮胎、能读懂药品说明书和服用剂量、找工作、做饭。

年轻的成年人:预约医生和牙医做常规检查、了解理财ABC、看得懂房屋和汽车租赁等简单的合同、及时给汽车加油和维修保养。

3. 教会孩子如何思考(Teach Them How to Think)

未来,很多工作都会被机器所取代,而许多新产生的工种都需要思考,尤其是源自苏格拉底式连续发问的批判性思考。

为了让孩子学会思考,我们要试着与他们对话,同时抑制住自己想直接给出答案的冲动,以下是一些对话的范例:

学龄前儿童

普通版

孩子:蝴蝶!

家长:没错,是蝴蝶!这只蝴蝶是什么颜色的呀?

孩子:橘色和黑色。

家长:回答正确!你真聪明!

引导式

孩子:蝴蝶!

家长:哦,这只蝴蝶在干嘛?

孩子:在一朵花上,现在飞到另一朵花上去了。

家长:你觉得它们为什么会喜欢花呢?

孩子:因为花儿好看?

家长:也许是,你还能再想出另外一个理由吗?

小学生

普通版

家长: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孩子:还不错,但是我把书包落在学校了。

家长:哦,糟糕!我开车送你回去取吧。

这位家长没有教孩子如何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直接冲到前头把事情给解决了。因为没有体验到忘记带书包的后果,孩子以后还是会忘记。

引导式

家长: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孩子:还不错,但是我把书包落在学校了。

家长:哦,糟糕。

孩子:该怎么办呢?

家长:我也不知道。你觉得怎么办好呢?

孩子:我不知道!你能帮我开车回去取吗?

家长:恐怕不行,我下午还有很多事要做呢。你再想想其他办法?

孩子:我给朋友打个电话,问问今天的作业是什么。

家长:OK。

孩子:但是如果作业本在书包里就糟了。

家长:的确是。

孩子:或者我给老师发封邮件,告诉她我忘带包回家了,听听她的建议。

家长:这两个主意听着都不错。

初中生

普通版

家长: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孩子:还不错。

家长:西班牙语考得怎么样?

孩子:我得了A!

家长:太棒了!

引导式

家长: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孩子:还不错。

家长:你最喜欢什么课?

孩子:西班牙语。

家长:太棒了!为什么会喜欢西班牙语?

孩子:因为我每次都考得不错,作业也很简单,我从来都不会摸不着头脑。老师每次提问我都举手,当她叫到我,我就很开心。

家长:你为什么觉得自己擅长西班牙语呢?

孩子:当老师在解释某个词的时候,我能猜出词义。我知道接下来她会说什么,还可以解释给朋友听。

高中生

普通版

家长: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孩子:还不错。

家长:有些什么作业?

孩子:一大堆数学作业,一点化学作业,还有一篇英语作文要打草稿(重重地叹了口气)。

家长:你不是喜欢读《大鼻子情圣》吗?

孩子:我是喜欢读,但读和写是两码事。

家长:别这样,我知道你没问题的。只要想想西哈诺,然后……

孩子:妈妈,没那么简单啦。

家长:我知道。但是你那么聪明,要有信心才对。

孩子:我只想快点完成了事。

引导式

家长: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孩子:还不错。

家长:最喜欢什么?

孩子:我们在读英文版的《大鼻子情圣》。

家长:有意思吗?

孩子:我们在朗诵,我就演西哈诺。

家长:演下来感觉怎么样?

孩子:太酷了。

家长:为什么?

孩子:因为我喜欢他。

家长:那你为什么喜欢他呢?

孩子:我不知道,也许是因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克里斯蒂安和罗珊。也许他不该那么做。

家长:是吗?他为什么要那样做?

4. 为努力工作做好准备(Prepare Them for Hard Work)

要培养孩子努力工作的意识,家长要率先垂范,可以从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开始。下达任务时要给出明确的指令。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做,要讲清楚详细步骤,说完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

及时给予准确的反馈,不要夸大其词。一位在谷歌工作的朋友曾说,当她把建设性意见反馈给团队里的年轻人时,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听惯了褒奖。

为了实现梦想,光有自信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脚踏实地去实践。

5. 让孩子自己规划人生(Let Them Chart Their Own Path)

你长大后想干什么?你想学什么专业? ——这是大人们经常问孩子的问题。

我女儿Avery的托班老师曾把我拉到一边,高度评价了她的画作。我当时心里想的是:“的确画得不错,但是这对她上大学并没有什么帮助呀。”那时Avery才四岁,我的脑子里就已经有了她未来应该做什么的刻板想法。

到斯坦福工作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很多学生向我抱怨,他们做的都是别人希望他们做的事,说到激动处甚至泪水涟涟。回家后,我的态度有了180°大转弯,我不再期望Avery和她哥哥成为某一种特定的人(医生、律师、教师、企业家,等等)。

6. 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Normalize Struggle)

有些家长一听说大学看重学生的韧性和抗挫折能力,就把孩子送去“吃苦夏令营”,却从没有仔细想过,孩子身上为何会缺失这些原本应该在童年时期就培养的品质。

我们可以出钱请老师辅导功课、提供升学指导,甚至亲自出马为孩子填写大学入学申请表,但抗挫折能力只能从真正的困难中获得,花钱买不来,也无法人为制造。

恰如其分地夸奖,而不要老是把“你真棒”“聪明”“做得真好”等挂在嘴上。避免以下7项Tim Elmore博士所说的假象:

“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选你所爱/你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应该上大学/你现在就可以拥有/你一旦参与就已经成功了/你能得到所有想得到的东西”

——这些善意的谎言会让孩子在真正遭遇困难时情绪波动。家长应该如实告知孩子事情的真相。

7. 选择大学时不要只盯着那几所顶尖名校(Have a Wilder Mind-Set about Colleges)

一位妈妈在与朋友聚会时抱怨,儿子在最近一次考试中只得了B。“你怎么考得这么差?照这成绩怎么去得了斯坦福?只能去亚利桑那州立了。要是去了那儿,可别指望我会帮你付学费。”

显然在她的心目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不怎么样,但其实该校培养富布莱特学者的数量位列全美Top10,创立了Kate Spade这个包袋品牌的Susan Cartsonis就毕业于该校。

很多人都无法判断什么样的学校适合我们的孩子,只是迷信于U. S. News上的大学排行榜。但这个排行榜通常只能说明高居榜首的学校录取率有多低,并不能说明该校与我们孩子的匹配度有多高。不妨多参考几个榜单,比如:

Fiske Guide to Colleges, 由《纽约时报》前教育编辑Edward B. Fiske主编,Fiske先生对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主观评价。

Forbes出品的“America’s Best Colleges”,评价标准包括教育质量、学生体验、毕业生成就等。

Niche出品的“College Prowler”

The Princeton Review

Colleges That Change Lives

The Alumni Factor,这是一位企业家在发现U. S. New无法为他孩子的择校提供有效信息后创建的。

如今,我们时常会听到孩子这么说:“我会先申请耶鲁的ED,如果不行,再申哈佛、普林斯顿和斯坦福的RD。”这种想法忽视了不同学校之间学术特长和校园文化的差异,不过是想在“顶尖名校超级大乐透”中试试手气。

理性对待名校的低录取率。私立高中大学申请委员会(ACCIS)主席Sam Moss说:“如果你去申请那几所顶尖大学,得先明白,你和别人一样优秀,只是100个人里面会有95个被拒。那些被拒的看起来和被录取的一样优秀,被拒并不意味着失败。这就像买彩票,如果中了,我会很开心,但是不中也无妨。你还是可以在别的学校取得成功。”

8. 倾听孩子的心声(Listen to Them)

2014年2月,朱莉电话采访了安多弗菲利普斯中学(Phillips Academy)的升学顾问Anne Ferguson,她和她的同事刚刚启动新生的升学规划。

我们问十一年级的学生,提到大学,你会想到什么?他们在纸上写下的词包括:SAT、压力、自由、独立、申请等。然后我们问:“你最想对父母说的是什么?”他们这么写:“我知道你们爱我,也知道你们想尽力帮我,但是你能往后退退吗?”

之后Anne又和家长们见了面,让他们写下最想和孩子说的话。如果她没有事先让家长们看孩子的卡片,家长们会写:加油!你要做得最好!我知道你对是否能进哈佛没有信心,但是不妨试一下。

如果她让家长们先看了卡片,家长们会写:你可以完全自己做主。我完全支持你。都是一些很暖心的话。但是一旦申请进入关键时期,家长们又变得焦虑和忧心忡忡,而他么的焦虑情绪也会传染给孩子。

在与孩子聊天时,他们经常会先说一个开头,试探我们的反应。如果你认真听,鼓励他们继续讲,才有可能听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但不要因此驳斥他们的观点,交流时无需争论对错。

2012年,朱莉从斯坦福离职,转而到加州艺术学院攻读创意写作MFA。当问及她为何会经历律师、大学教师和作家这三个较大的职业转换时,朱莉说:“我的志趣在于帮助别人。法律是工具;在大学工作期间,我有机会去帮助年轻人展开一段全新的旅程;而当作家,可以让我去发掘那些被忽视的人群,让他们的痛楚为世人所见。我们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分数、成绩,或其他微不足道的东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