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刮痧 :一板在手刮出“离经之血”

澎湃新闻记者 肖蓓
2016-09-17 14:32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随着拔罐在本届奥运会的火爆,更多来自中国的传统疗法受到热捧。与拔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种民间疗法——刮痧。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用器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经络穴位处充血,可活血化淤,改善新陈代谢,激发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刮痧起源于民间,也流传于民间,似乎不登大雅之堂,却一代代沿用至今。

记者采访沪上多位中医师,让他们揭秘刮痧疗法。在他们看来,“一板在手”的刮痧疗法并不神秘,尤其是非治病的保健刮痧,操作简便,可以作为家庭保健方法。

“急则治其标” 源自砭石治病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用器具(砭石、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通过良性刺激,使经络穴位处充血,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改善局部微循环,可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唐代文献始有用苎麻刮治痧症的记载,至清代时,刮痧疗法已大为盛行,刮痧专著琳琅满目,比较典型的如郭志邃《痧胀玉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回归自然疗法的热潮中,刮痧由经验刮痧发展为以中医针灸经络理论为指导,循经走穴,内病外治的辨证刮痧。在机制研究上,从活血化淤、免疫调节、改善新陈代谢等方面解释了刮痧的治病机制。现代的刮痧工具,使用较多的是以水牛角或玉石为原材料制成的各种刮痧板,甚至还出现了纳米材料的刮痧板。治疗病种也拓展到内、外、妇、儿等科的400余种疾病,并涉及消除疲劳、减肥去脂、美容养颜等养生保健领域。

百病皆可出痧 “离经之血”是毒素

刮痧能让皮肤出现充血现象,毛细血管张开,破裂,皮肤很快会出现痧痕和细沙粒(出血点),以出痧的形式将体内毒素排出体外。“百病皆可出痧”,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出痧来判断体质和疾病。

民间刮痧师李湘授认为,针灸、推拿的适应证都适应于刮痧,但只有刮痧会在身上留下痧痕。痧是渗出血管之外,存在于皮下组织之间的“离经之血”,是人体代谢的产物,一般认为是毒素。一般来说,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痧的颜色越深表示疾病越重,由于风、寒、湿越重,经络阻滞不通,因此“痧”就出得多,颜色深。如果病情较轻,“痧”出得少,颜色也较浅,没有疾病的一般不出痧。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1周左右恢复正常。痧退的过程称“自家溶血”现象,这一过程不会损害皮肤,还可活血化淤,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刮痧适用的具体病症,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炎、腰扭伤等疼痛性疾病有效,对高血压、糖尿病、哮喘、中风偏瘫等慢性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从背部开始 全身皆可刮痧

在针灸、拔罐、刮痧等传统疗法中,“一板在手”的刮痧疗法最为简便,可以作为家庭保健方法。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所长朱抗美教授认为,家庭保健刮痧比较适合寒证、痛证、血液循环不畅、脾胃欠畅等症,尤其对风寒型感冒效果显著。刮拭颈项部位的风池、风府、大椎等穴位后,通过摩擦生热,加速血液循环,使体表的毛孔张开,热邪、寒邪就被逼出体外。一般热性感冒不主张刮痧。

关于刮痧部位,全身均可,但以背部为多。人体的背为阳,腹为阴,人最重要的是保护阳气,因此要注重保护背部。一般寒气都是从背部侵入,所以在刮痧时也要从背部开始。 背部脊椎正中有一条督脉,旁开1.5寸处是两条足太阳膀胱经,刮拭这两条经脉可以振奋阳气,驱逐寒气。

一些痧性体质的人,隔一段时间就要刮痧,腰背痛可在腿部委中穴位刮痧,高血压等阴阳失调的症状可在手臂曲池穴位刮痧。一些人面部有红血丝或者痤疮、色斑,都是血液循环不畅,也可以通过刮痧使血液通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