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湖书法”和“书法江湖”

薛元明
2016-09-20 12:0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丙申年中秋的前夕注定不平静。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书法家李某国际书法陶瓷展”在北京恭王府举行,中国书协主席和国家画院院长同时参加,颇多溢美,书协主席的一句“希望李教授引领中国书画家走向联合国”更是让人忍不住要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书法作品——然而从公开的李某的书法作品看,在笔者熟知的相当多的书法专业人士看来,基本可以列入不入流的。此事因之成为艺术界朋友圈近期的关注热点。

展览现场

看新闻,知道李某是泰国华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纽约协会顾问团主席”,既然展览中是以“书法家”示人,接受专业书家的评判并不为过,然而,观其书法,在笔者熟识的书法专业圈的评价可谓一边倒——李某的书法基本不入流,可归之为“江湖书法”!何以书协主席与画院院长却甘心为这样的“江湖书法”张目呢?

其实江湖书画家一直以来,混迹于多个场合,但像李某这样以不入流的书法做到如此高规格展示,实属罕见。

李某的书法作品

为什么江湖书家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能够登上殿堂?无论是“书法江湖”还是“江湖书法”,关键词就是“江湖”,这在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字眼,毫无疑问,新名词的出现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仅以书法为例,比如多个省书协的会员书家,被绞裹编排在一起,称为“某军”,似乎有军事化、集团化的倾向,参加展览,名之曰“亮剑”或者“得宝”,充满杀气和戾气,培训一定要宣传成“秘笈”之类,书法的传授和传播已经离不开炒作,说穿了不过是“钱多人傻快来”的游戏。齐白石等人过去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现在的一些艺术家则多半以“巨星”身份亮相。书法界、文艺界乃是熟悉的名称,已代之以书法圈、文艺圈,从“界限”到“圈养”,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了身份变化。现今书坛、艺坛其实已不存在,只有名副其实的江湖。书家习惯于像梁山好汉般排座次、占位子、抢地盘,壮大势力,各类“十大风云人物书家”、“十大最受市场欢迎书家”等让人耳膜起茧子,噱头层出不穷。一句话,心思根本不在书法上,而在手段上。

名词翻新为表,手段升级为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编辑各种《名人录》,频频寄上邀请函,愿者上钩,到后来五花八门的评奖,请君入瓮,再到如今的“大师”、“泰斗”等尊号随意加封,泛滥成灾。不难看出,已经从过去的欲说还休、遮遮掩掩蜕变成时下的毫无顾忌,。

我始终有一个观点:书法本体、书家主体和社会发展形态三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中国社会在近一百多年,整个社会形态急剧转型,不同的镜像就像走马灯一样,光怪陆离。

书法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濡染过程,在如此高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自然打上了社会速成的烙印。但不可忽视书法所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与此同时,也相应记录了不同的时代。过去几千年为什么没有“书法江湖”,更没有“江湖书法”,现在却如此猖獗?“江湖书法”的源头在哪里?与古代道家的“画符”有关联,通常写字不认真,就会被称为“鬼画符”,其中有一定渊源。但这已经属于另一个讨论范畴,只能简单说几句。古代之所以没有泛滥,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与整个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习惯等密切相关。不独于此,虽然有些事看起来古今颇为近似,本质却不同,比如为官者写书法。在古代是“书而优而仕”,人以字传,现今是“仕而优则书”,利用官位来抬高身价,企图字以人传,但时过境迁势必站不住脚,因为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不过关。

社会分工促成了书法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使得研究更加精细化,也不免造成整个社会的隔阂——书法变成了一种“行业”,出现所谓的“隔行如隔山”。现代社会陆续出现了电子、物理、化学、金融和营销等多个专业门类,与书法可以说毫不相干,不像过去所提到的“诗文书画”或“琴棋书画”存在关联性。但书法具有几千年的积淀,即使不懂书法之人,也会知道“书法”这两个字,但具体的审美标准可能真的一无所知。这就逐渐造成了“书法圈”的概念。书法家是一个小圈子。从“书法圈”到“书法江湖”又是如何异化的呢?先是行政化。千头万绪,但结果很直观,就是不懂装懂,外行指导内行。表面上看起来,博得了多才多艺的美名。“老干部体”的横行正是“江湖书法”的源头之一。

紧接着就是商业化。伴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潮流中,一切商品化、货币化的意识喷涌而出。需要指出,这并不是市场经济本身的错。市场经济要求诚信至上,物有所值,却很难做到。就书法本身而言,恰恰不能完全以货币来衡量。书法之美存在各种评价标准,但都不应脱离本体,现在的则按头衔、地位来评定,远非艺术标准。商业化较之行政化,腐蚀性更强,书家可以拒绝某种高压,却极难阻挡利益诱惑,负面影响更广,不仅涉及到书法创作,还会影响到书法批评和书法审美,使得书法批评失效,变成清一色的吹捧文章,异化为软广告而扭曲审美,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潮流之下,“明星书法”登场了,成为“江湖书法”的另一个主要源头。各色电影演员和商界成功人士等等,在笔墨功夫几乎为“零基础”的情况下,粉墨登场,随心所欲,利用商业炒作,卖个高价甚至天价,有时甚至假慈善之名,让人欲言又止。如果说行政化属于外行领导内行,书法家自身仍可以有回旋调整余地,商业化则无孔不入,一切有效资源皆可以置换为现实利益,让所有书家无能为力。明星有超能量,可以借助社会各类媒介推波助澜,放大舆论,让社会大众误认为此等货色便代表了当代书法最高标准或发展方向,借机忽悠更多人,造成对书法的误读和误解,为祸更大。

网络的普及消解了权威和中心,和卡拉OK一样,从此可以自娱自乐。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开启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展示方式。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为明星,人人也都可以成为书法家。

“江湖书法”繁荣的背景下,似乎所有人都想进军书法圈,分一杯羹,因为成为书法家实在太简单了,属于最低门槛行业,只要毛笔在手,随便拨弄几下,便财源滚滚,何乐而不为?毫不夸张地说,当下所谓“书法家”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几千年书家的总和。更甚的在于书法审美评价标准极端混乱,“个性”已成为一种漂亮的借口。除此而外,书法家的身份也日渐模糊。古代书家绝大多数是士人、文人、诗人、学人,二合一甚至几合一,如今则是工农兵学商,于是就出现了行业化分割。其实行业和职业的隔阂造成了认知上的隔阂,并不是导致江湖书法泛滥的最主要原因,关键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的缺失。书法在古代被称为“翰墨”,墨即书写,翰为文,包括文化、文气和文心等,文在书写之前,说明书写是有前提的。看起来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实质上有约定俗成的规范,技法不用说了,文化修养一定要到位。往大处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多元共生的文化,要重视整体性,就个人而言,书法是一种非常内化的文化,主要针对个体。对照与一些前辈大师,很多人多是学者,学养极深,有鉴于此,文化修养不足要从每个人自身找原因。像如今一个非常普遍,经常成为笑料的问题——简化字还原成繁体字,一不小心就出错。时下流行的观点皆是责难文字的简化。简化确实以强力改变了汉字的发展进程,存在一些问题,但退一步来讲,如果理清了来龙去脉,是不会出错的,这仍然需要归结到书家修养的问题上来,不容小觑。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官员书法到明星书法,直至如今人人都是书法家,江湖书法堂而皇之混迹其中。明眼能够看出是江湖书法的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批量生产机制,使得江湖书家层出不穷,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而可怕的在于专业书家也出现了江湖习气、江湖手段,才是最可怕的。在书协内部,君不见,为了争夺一个书协主席的位置,使尽下三滥伎俩,人身攻击,恶意诽谤,哪里有文气可言?

一方面是书家修养的极度匮乏,另一方面是技法方面存在隐忧。从当代一些作家、诗人、学者的墨迹来看,文化修养很高,但技法基础很弱,存在先天不足。虽然古今社会形态发展变化很大,但基本上可以和过去的文人相比照。不难看出,书法对于当代人来说,几乎是一个两难。技法和修养缺一不可。明清时代的“馆阁体”本质上是一种媚俗的表现,为了取悦审美观极为低下的皇帝和主考官,不惜遵从这种非常势利的标准,但古人仍然有一片净土,尺牍依然可以看到真性情。现今则到处充斥着惊世骇俗的举动,我行我素,依靠出格的举止来震撼别人的眼球,博得关注。

明清时代的“馆阁体”书法

前段时间网传视频上,一位所谓的名家浑身是墨,声音嚎叫凄厉,制造一些噱头,其实就是江湖!专业书家不务正业,致力于江湖手段,导致书法娱乐化,书写游戏化,也使得批评表扬化、学术泡沫化,和“江湖书法”的共同点是书法物质化、名利现实化,皆会败坏风气、毒化心灵。

武侠中人行走江湖,会强调江湖规矩。现实问题是书法江湖不讲江湖道义。连基本的学识修养都做不到,遑论提倡学者化、文人化。最令人感到难过的是,知道不对,但为了各自的利益,还明知故犯、屡教不改。江湖书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极大的能量,呼风唤雨,尽管会被指责批评,却照样有各类大人物登场帮衬。

尽管如此,对于眼下的“书法江湖”和“江湖书法”不必过于悲观。第一,危机并生,有危险就有机遇,书法在不同阶段会有一时之态,存在高潮和低谷。不管如何,始终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优胜劣汰不会改变。江湖书家最终被淘汰是毫无悬念的,专业书家不究学问,偏重江湖手段,最终也站不住脚。不要过度担心书法断层,书家的逆淘汰问题。因为书法的整个体系太完整了,始终和汉字交织在一起,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甲骨文深埋地下几千年,一旦发掘,依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古人讲“礼失求诸野”,书法真正传承的脉络在民间的有识之士身上,毕竟时下有一批专业的核心人群在坚持。一个时代真正的代表人物也不过一二人而已。第二,对于书法需要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有一个合适的心态,毕竟生活的时空环境有了巨大改变。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未必需要那么多书法家。这并不是说书法不重要。即使是从事和书法不相关的行业,也可以热爱书法,因为书法和文学一样,属于无用之用,可以让人安心。热爱传统文化,书法是最好的切入口。人不管做什么,先要找到安身立命之处。热爱书法,不一定非得出名成家,没有掌声和鲜花,心花怒放,一样可以感受到快乐,也不一定非得临池实践,可以只读帖养眼、养心。按照当下人口的基数来说,书法家数量已足够多。第三,虽然身处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编自演,众声喧哗,但任何事都会利弊参半,比如微信既是展示的平台,也是曝光源,一旦至于公众视野,“江湖书法”便无处遁形。此次事件中,揭去了“江湖书法”的画皮,也是一次审美普及。江湖书法之所以有生存空间,正是利用了专业和业余之间的隔膜所造成的审美落差。其实反过来思考一下,“冷处理”也不失是一种办法,视而不见,让其自生自灭,不必浪费气力。第四,说再多空话也没有用,最终还是要回到根本上来--提高文化修养。书家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技法积累也是一种修养,收藏家等各类专业和非专业人士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分清美丑好恶,这样就不会被误导、被忽悠,才能从根本上消灭“江湖书法”赖以生存的土壤。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所谓“小人无错,君子常过”,“君子反求诸己”。

书法发展至当下,凡是预置了某一个前提名词的,都难免会有问题,不独江湖书法,包括学院派书法、展览书法、现代书法等皆如此,很可能就是反书法或非书法。这些已经不是“流派”,而是“派系”,各执一词,相互攻击,找不到彼此共通的部分。这是文化发展的异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丧失了核心价值化。书法可以多元化,书家身份也可以多元,但必须是核心价值观前提下的多元,否则就是另类,不是个性,而是花样。相比之下,“江湖书法”属于书法外围存在的问题,是皮癣之疾,而展览体和现代派的出现,则属于书法内部的痼疾,危害更大。归根结底,要从文化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书法。书法关涉书写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甚至就是我们自身,当中牵涉到文化责任、文化使命乃至文化敬畏。当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理念,各类利益因素会自动退居其次,书法才能回到书法。

(作者系书法评论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