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4000亿元的过路费花在哪儿了?三问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

钟超 冯蕾/光明日报
2016-09-21 20:4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9月2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15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2015年度,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为4097.8亿元,支出总额为7285.1亿元,通行费收支缺口3187.3亿元。

数千亿元通行费究竟花在哪儿了?为何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此次公报内容翔实,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公路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公路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与难题,亟待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政策体系,让百姓收获更多发展的实惠。

4097.8亿元通行费:花得是否科学

【数据】公报显示:2015年度的收费公路支出中,偿还债务本金支出3497.9亿元,偿还债务利息支出2251.9亿元,养护支出503.5亿元,公路及附属设施改扩建工程支出188.2亿元,运营管理支出527.5亿元,税费支出296.5亿元,其他支出19.5亿元,分别占收费公路支出总额的48.0%、30.9%、6.9%、2.6%、7.2%、4.1%和0.3%。

对此,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孙永红表示:“支出中近8成是偿还到期债务本金和利息,其余2成用于养护管理、公路及附属设施改扩建以及税费等其他支出。”

针对其中“运营管理支出”一项,527.5亿元究竟花在哪里?会不会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

“运营管理费,大家一听可能觉得全部都是人头费,其实不对。”孙永红指出,2015年收费公路运营管理支出527.5亿元,与2014年相比,运营管理支出净减6.6亿元,减少1.2%。运营管理支出里面还包括设备购置、路政管理、路产巡查、保险费用支出、水电燃油及取暖等支出。

债务超过4.4万亿元:风险是否可控

【数据】2010年我国收费公路收支基本平衡,到2015年,债务余额达44493.7亿元。从2010年到2015年,累积了近4.45万亿元的债务。

“收费公路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是我国公路阶段性发展特征的体现。”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虞明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我国高速公路还处于加速成网的关键建设阶段,新增债务主要是新建高速公路带来的。

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5年,全国共新增高速公路4.34万公里,占收费高速公路里程的37.1%,即近五分之二的高速公路是这几年间新增的。这部分高速公路的投资总额为33240亿元,其中22321亿元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债务性资金投入,增加速度远超偿还速度。

有人质疑,越滚越大的债务会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对此,孙永红表示,“总体看,我国收费公路债务虽然比较大,但是阶段性的,从长远来看,风险可控。”

他解释说,虽然目前收费公路的债务还在增长,但总体上仍在有效偿还。公报显示,2015年底的44493.7亿元债务余额与47668.8亿元累计举借的建设债务本金相比,净减少了3175.1亿元,即已经偿还了6.66%的债务本金,说明债务是在继续有效偿还的。

也有专家表示,要警惕缺乏规划的项目上马。公路的规划和建设主体为各地方政府。要摁住地方政府的项目冲动,防控政府债务性风险,还需要加快收费公路管理政策的改革。

车购税燃油税通行费:如何降本增效

【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收费公路共设主线收费站1588个,与2014年相比,全国收费公路主线收费站净减77个,减少4.6%。随着普通收费公路逐步有序取消收费,全国收费公路主线收费站的数量进一步减少。

不少人存在疑惑,为何交了车购税、燃油税,还要交通行费?

对此,孙永红回应说,从目前我国车辆购置税、燃油税和通行费的使用方向上看,车购税主要用于建设,燃油税主要用于非收费公路的养护,通行费收入除了偿还债务外,用于收费公路的养护和运营。

“公路建设和维护需要的资金非常多。”孙永红指出,“我们做过详细测算,现在我国的车购税大概只满足公路建设资金需求的15%,燃油税也只够公路养护资金需求的30%,剩下的建设与维护资金缺口仍然不小,需要先通过吸引企业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来解决,然后再逐年向用路者收取车辆通行费,用来支付养护管理费用、偿还企业投资和银行贷款本息。”

在他看来,调整和完善收费公路政策,要通过统借统还,提高政府收费公路的偿债能力,防控政府债务风险,通过特许经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还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信息公开,促进收费公路规范健康发展。

(原题为《数千亿元过路费花在哪儿了——透视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