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开学月余“小患者”扎堆出现,群体生活易感染病毒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屠俊
2016-09-24 20:44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近期不少幼儿都出现了高烧、呕吐、咽喉红肿的症状,开学一个月,我们急诊已经出现了就诊高峰。相比暑假期间随到随看的情况,开学的这一个月,患儿有了显著增长。”上海市儿童医院一位急诊儿科医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很多家长有疑惑:宝宝入园后为什么老是生病?在中国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幼儿健康副主任、上海特级教师姚蓓喜看来,在宝宝入园之前,家长的家庭护理往往比较精细。而在幼儿园,如果老师要培养孩子自己穿衣服,等待的时间就会延长。首先会增加受凉的可能性;另外,孩子入园后,接触集体生活和公共场所的机会增多,交叉感染几率也就增加了。尤其对于一些刚刚过上集体生活的低龄幼儿来说,季节交替和环境的变化都给各种传染病可乘之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甚至胃肠道传染病等等都是引起幼儿发热、半夜到急诊报到的原因。

姚蓓喜说:“现在过敏体质的孩子非常多,易感性强,上呼吸道很容易感染,加之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等原因,极易感染病毒细菌。有的孩子从进幼儿园到毕业从没生过病,而有的孩子会反复生病,而感冒的孩子也往往会集中在这群免疫力较弱的易感宝宝中。另外,年龄越小则免疫力越低,所以2岁左右进幼儿园的孩子更容易感染,而大班的孩子就基本不生病了。”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陈津津提醒家长们,在生理上,每个宝宝从散居的生活一下子进入集聚的生活,任意一个孩子生病都会容易感染到其他孩子。所以,在宝宝入托前,家长首先应该看一下自己孩子的疫苗接种情况。

针对不少家长近期关注的“疱疹性咽峡炎即为手足口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医生俞蕙特别指出,疱疹性咽峡炎为感染性疾病,其症状多表现为急性发热、喉咙痛,早期可伴有流鼻涕,检查时可发现患儿口腔黏膜有约小米粒大小的溃疡。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病原一致,都是由同一种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但在临床上表现不同,发病部位也有所区别。“与手足口病不同,患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手脚和臀部一般都没有疱疹,家长无需恐慌。”

专家表示,一般来说,冬春季节过后,疱疹性咽峡炎会逐渐呈现增长趋势,发病人群主要是7岁以下儿童,而春夏两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最近天气炎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细菌和病毒容易进入小儿呼吸道从而引起疾病发生。一般病程三四日,绝大多数人在患病7日内症状会逐渐消失。俞蕙表示,疱疹性咽峡炎治疗没有特效药物,其治疗原则就是抗病毒治疗,可在儿童咽部喷涂一些抗病毒药。

而要预防此病就需要勤洗手,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最主要的是加强锻炼,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如发现孩子有头痛、休克等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儿童应远离感染源,勤洗手、勤消毒,室内多通风,切断感染途径。同时,补充营养,适量摄入维生素C,提高免疫力。对于已经感染的儿童,要尽量减少外出,不要去幼儿园,以免传染给他人。在饮食上,因为咽部疼痛,吞咽困难,可多吃些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比如牛奶、米粥、果汁等,还可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