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报调查:近九成受访者称身边很多父母确因孩子学习而焦虑

杜园春、史叶/中国青年报
2016-09-27 09:46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电视剧《小别离》已经播完,剧中三个家庭为了孩子教育而殚精竭虑。这一幕幕在现实中也不断上演。

“别家的孩子都上补习班,我家的也不能落后,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河北唐山市玉田县王徐枝(化名)的儿子明年上小学,一家人已经开始收集附近的补习班开办方、开班课程等信息。

王徐枝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如今,孩子教育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在相当一部分家庭,孩子教育花费甚至占整个家庭收入的大部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因孩子学习而焦虑的父母多,其中40.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多。

75.7%受访者表示周围孩子教育花费通常占家庭收入一半以上

家住河北保定的周宁(化名)孩子上高三,她对记者说,小区里有孩子从小就上奥数班、兴趣班,每个节假日都被课外辅导班塞得满满的。“同样去上课,有的能见成效,有的孩子不上心,还是没效果”。她更倾向于给孩子营造一个民主、积极的学习环境。

调查显示,86.1%的受访者周围有很多孩子被家长安排上课外辅导班,其中33.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多。认为不多的仅占2.3%。

除了给儿子物色学习班,王徐枝还有更大的打算,“如果可行,我们打算把小孩送到更好的市里小学去读书,多花点钱也愿意”。他们一家最近都在了解这种跨片跨地区入学的可能性和收费情况。

如今,孩子教育花费通常占整个家庭收入的多大比例?75.7%的受访者表示过半,其中22.4%的受访者认为是“非常大比例”。认为比例较小的仅占6.2%。

在所有教育花费中,出国无疑是最贵的一种。哪个阶段的学生留学趋势见涨?56.0%的受访者认为是高中,52.0%的受访者认为是大学。其他依次为:初中(28.4%)、研究生(13.7%)、小学(8.7%)。

调查中,89.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因孩子学习而焦虑的父母多,其中40.2%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认为不太多和几乎没有的分别仅占1.4%和0.2%。

“我们的家长十分缺乏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根深蒂固。其实在童年时期,孩子智力因素的开发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家长应该创造多样的机会、更广阔的空间,让孩子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而不是浪费大量资金,将他们送去各类辅导班,这是有害无益的。”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石隆伟介绍,如果孩子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即便将其送到国外接受本科学习,也难取得良好效果。在国内本科毕业之后再到国外继续深造,是比较合理的。

59.5%受访者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就是主题

周宁表示,虽然他们并不强迫孩子上课外辅导班,但对孩子的督促仍然不少,“成绩还是要关心的。人都有贪玩的一面,何况是孩子,监督和鼓励必不可少”。

在孩子学前班阶段,王徐枝更多是通过班级老师了解情况,“接送孩子时,碰见老师我就会问问孩子最近的表现,各类课程接受程度如何”。王徐枝表示,是想借此了解孩子将来上小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规划打算。

面对孩子学习问题,59.5%的受访者认为成绩就是主题,51.8%的受访者直言课余时间也应用在学习上,49.9%的受访者坦言工作等都不如孩子的教育重要。其他还有:电脑、课外书等尽量不碰(47.0%),以孩子自我意愿为上,不管束(17.6%),必要时给予建议引导(14.1%)。

当孩子成绩下降时,父母通常是如何处理的?60.3%的受访者表示周围的父母通常是质问孩子没有好好学习,54.4%的受访者表示是一定要找出退步原因,46.1%的受访者直言会焦虑、寝食难安。其他还有:给出针对性的具体建议(31.8%),进退属正常,安慰一下即可(24.2%),无所谓,不关心(2.6%)。

石隆伟表示,面对孩子们的学习,家长首先要尊重他们的志向、兴趣,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强迫学习。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时,家长应该更多地鼓励和引导,采取多种方式,创造好的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强压式教育多半会事与愿违。

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家长也该有自己的生活

在周宁看来,家长肯定是要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的,但不能过分,不要走极端。“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大人营造的家庭氛围还是比较重要的。民主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对孩子学习不无助益”。她认为,家长不该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不仅孩子有压力,自己也会被孩子的成绩和学习状态弄得焦灼和憔悴。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应该保持在哪个“度”?有54.7%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尽力为孩子争取到最好的教育,54.7%的受访者认为下一代教育与当前的生活追求同样重要。其他还有:修行看个人,适时给予引导建议(40.6%),孩子的教育是大问题,比工作生活都重要(31.8%),顺其自然,不苛求学习条件和成果(20.7%)。

“将孩子的成功看作是自己所有的希望,这可以说是中国家长的特有情结。视自己如蜡烛,一生奉献,燃烧自己,没有独立生活。这样过度的爱将导致孩子们失去生活和生存能力。”石隆伟认为,正确的观念应是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

他还表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孩子们除学习外,应该参加更多体育活动、交友活动、公益活动等,更多接触社会,培养阳光向上的心态,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如果家长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将导致人格的不健全,对孩子未来生存能力是极大的伤害。

受访者中,中小学生占5.6%,大学生占76.7%,硕士研究生占11.7%,博士研究生占2.1%。79.6%的受访者已经有孩子,20.4%的受访者没有。居住地上,北上广深占33.5%,其他一线城市占20.0%,二线城市占28.0%,三、四线城市占17.2%。

(原题为《89.8%受访者表示身边因孩子学习而焦虑的父母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