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误区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16-09-28 12:20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成熟度不足、实践度相对较低,我们处在努力学习和不断完善的阶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已经提出有一段时间,但是其内涵几何、如何落地、怎么考量,仍然是当下难点。

供给侧结构性不是凭空产生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互动关系组成了市场,当市场不能自动均衡,就可被视作“结构性扭曲”,改革就是要梳理、打开、抚平这些扭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将需求侧置于不顾,恰好相反,试想,没有需求侧,谈不上“结构”,因为单级是没有结构之谓的,而且,如果枉顾需求侧,甚至也就没有供给侧一说了。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正是要搞清楚真实需求,从而在供给端拿出可操作性的办法进行对应的有效供给,并在结构上建立顺畅通道,使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更为高效。

这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怎么进行?首先需要知道金融市场的真实需求究竟几何,以及为什么过去的金融供给无法在市场中有效和高效的传导至需求端。

这样就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个,金融的本质是什么?金融是进行跨时间和空间的资源配置。为什么要有金融?其本质是为了提高效率。这是金融存在的意义,也是其终极目标。通俗的说,如果在个体运营中,因金融利用不足而导致的资源使用效用并未能够达到最大化,或者使用金融工具过度而导致的资源使用效用降低,都是效率低下的表现,均可被称为金融使用中的扭曲。

第二个,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何妨来看看供给链条终端的需求是什么。

从个体来看,其需求主要在三个方面:服务、效率和公平。所谓“服务”,是希望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取得;所谓效率,是希望能够花费更低的成本,并得到更好的收益;所谓公平,是取得或取得的方式具有一致性,自身的诉求和结果也有相当的确定性。

从国家来看,其需求主要也在三个方面:安全、效率和公平。所谓安全,在以邻为壑的国际秩序仍然存在的背景下,国家需要市场稳定,并厌恶市场不稳定等带来的社会、政治不稳定;所谓效率,是指市场整体福利的最大化需要的资源配置优化方式;所谓公平,是指程序设计带来的机会均等,并减小若干不对等带来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不妨从最小的事来看改革的情况和问题。

不能生搬硬套

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成熟度不足、实践度相对较低,我们处在努力学习和不断完善的阶段。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认识到,学习与完善不能以直接搬取为主要方式,而需要结合本地市场特点和需求。否则就只会降低效率,加强扭曲。

比如说,社区银行。

利率市场化的大方向决定了银行盈利能力和渠道需要转为资金成本定价与中间业务,服务方式和渠道都急需转型升级。而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富国银行因以社区银行业务为特色的本土化战略逆势发展,成为业界翘楚,给了银行业极大启示。因此,对于社区银行的趋之若鹜就不难理解了。

曾经,中国民生银行的设想和规划要在3年内开1万家社区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润银行等也都在社区领域都铆足了劲,大规模扩张网点。但目前为止,各银行的扩张速度都急剧减缓,甚至有不少网点已经关门退出。

这种景象的出现和美国的“社区”背景与我国大相径庭密切相关。相比之下,我国所谓“社区”无论是人口容量、密度都更大,而社区关系紧密度却更小,因此,富国银行那种服务社区的市场基础,在当下的中国难以场景重现。结果是“社区银行”成为活生生的鸡肋。据调查,几乎所有已设立的社区银行都在亏损。

不能僵化解读

改革意图的核心是进行思路转变,如果不由此出发,就很容易出现僵化解读,可能形成越改越扭曲、效率变更低的结果。

比如银行服务被诟病,根本原因是民众认为银行市场化不足。但不从根本入手,而是僵化解读,很容易变成过分迎合服务对象,对银行和服务对象都不是好事。比如曾火热的“证明我妈是我妈”证明问题。其实,问题核心是获取证明的流程设计不科学、不合逻辑,而不是证明本身的不科学、不合逻辑。银行职员当然不知道也无力独自判断谁和谁有没有母子关系而决定是否该进行财产交付。有效证明可减少社会成本和风险。有些个人的成本貌似升高是建立在整体社会成本的降低和个人成本和风险的实质降低基础上的。

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也有类似问题。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社会中的主要难题。但这并非我国独有。事实上,小微企业无论在资产或信用上都比较弱,融资能力当然较差。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恐怕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下手,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和完善、通过财税制度的完善、通过信用制度的完善来进行支持帮助。而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压在金融单一面上。

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显现出改革中的僵化解读已经造成了改革不是在打开已有扭曲,而是在强行二次、三次扭曲的迹象,即使达到一些短期市场,也只会对长期市场损害更甚。

不能归于外因

互联网金融成为近些年来的“异数”,其实,这本来就是概念异化造成的异化。

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但在其它发达国家已经有之,而且当前我国所谓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的核心也没有太大创新,不仅如此,随着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的各项服务都与互联网联通,金融互联网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与不争事实。

因此,互联网金融能带来巨大甚至颠覆性的影响,原因不在于互联网这个“外因”。

我们的市场本身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因此互联网金融不过是一种拥有影子金融含义的突破方式,它的出现,满足和迎合了市场真实的、庞大的、多层次的投融资需求。

同时,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监管能力不足,在金融抑制、市场封闭的状态下,点对点的管制是主要治理方式。互联网金融不过是将这种市场封闭打开了一些,就映照出监管能力的匮乏。可以想象,即使互联网金融不出现,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市场化也必将引发当前监管系统的危机。

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不是金融市场的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金融市场全球化导致的中国金融安全威胁上升,金融风险集中化导致的中国银行业压力上升,金融机构交叉化导致的金融监管复杂性上升,金融渠道网络化导致的市场流动性风险上升,银行影子化导致的金融机构自身风险上升。

三个误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涉及到金融改革的深化,而金融改革也必然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两者并肩而行,相辅相成。

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能是形而上学,金融是从实践中来的,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上缺乏基础、缺乏逻辑的研究、思路和办法始终都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以上所举例,貌似都很小很局限,但纵观整体问题,乃至股市债市,莫不相同。可以看出,当前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误区有三。

一是并不了解市场需求。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就是因为金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如果仍然用老思路来制造和指定需求,恐怕无助于结构性改革。

二是并不挖掘市场症结。如果不能抓住市场失灵的关键和原因,就无法有效对症下药。政府干预是为了缓解市场失灵,而不是加重。有些市场失效甚至正是因为行政干预不当引起的,如果是为了解决看上去的失衡而加以人为“平衡”,实际上是一种逆结构性改革。

三是并不明确市场分工。市场是一个综合体,需求端而言,由许许多多不同需求组成;供给端而言,由许许多多不同职能组成。金融虽然在上至上层建筑下至民生百态中已经起到重要作用,但始终还是对流动性的调节,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所有问题。由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和其它政策才能完成的目标,不能由货币或金融政策代劳,唯有多管齐下各司其职,才能取得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如果过于依赖金融政策,反而会加剧失衡。

事实证明,所有误区,无一例外,都降低了金融的效率,结果也终将降低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

改革是系统性工程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处于改革攻坚期,国际经济高度不安,中国经济深度彷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而在其间,金融越来越成为经济转型、市场深化、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依托和关键。

改革是系统性工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加大市场弹性,拓宽市场渠道,校正市场公平。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对于金融机构的改革。需要成为市场导向、需求导向的运营机构。一方面要在服务程序设计上更为公开透明和便捷利民,也要进一步向下挖掘服务对象的深度需求,并可对企业进行产业金融发展战略的辅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进行大数据的研究、分析,了解和挖掘真实市场需求和细分,并基于此制定企业战略和服务目标。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于监管的改革。监管应向功能性监管思路转变,理清自身职责范围,从根本和原理上理清市场特性与自身的对应关系;应当不断梳理市场,以应对市场日新月异的结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微观增减;应当重视制度和规划的设计,抓住监管实质、尊重市场本质,对市场深耕细作;应当加快推进市场监管由行政为主向法治为主的转变,完善相关立法,调整市场监管权力结构,建立决策和执行严格分开的执法监督机构。

金融供给侧改革也需要整体的“顶层设计”。这种设计不是指那种单纯的宏观化设计,而是对有助于金融市场顺畅运营的程序体系进行科学设计。比如进行国家信用系统的建立,进行国家评级机构系统的完善,进行行政与金融机构办事程序的梳理、对接、公开。

金融供给侧改革还需要多方位支持。金融是改革的一环,而改革需要环环相扣,金融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需要由金融辅助实体经济完成的,如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或者差别准备金、差别利率等优惠融资条件,责无旁贷,但财税和产业政策对整体经济中财富的再分配、产业方向的引导等,才应当起到更为决定性的作用。

后记

结构性改革本来就是要让所有人、财、物各归其位、各尽其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是要让金融和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更大化,而非相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金融改革涉及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金融市场则体现国际和国内的流通及竞争,可以说金融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前所未有的深远。

现代主流经济学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作为既有条件,对如何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则未有定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恰恰是对复杂“既有条件”的探索。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制度可以借鉴,但不可复制,金融改革亦然。

所谓改革,要见神杀神见佛杀佛,更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要水滴石穿,也要水落石出,金融改革亦然。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条回归之路,让市场回归其本源规律的健康运行,也是一条创造之路,是一条探索基于现实发展阶段和复杂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突破路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