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日报刊文评助学金缩水:不能补发了事,要给公众一个交代

李一陵/光明日报
2016-09-29 08:29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在这个大背景下看,助学金扣发现象就更值得追问。 东方IC 资料

据媒体报道,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存在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缩水”的问题。2013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中央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6000元。但是具体到怎么发放,每月发放多少的问题,则由高校自己来确定。因此,一些学校就以“按照实际在校时间发放”等理由,扣发了学生的部分助学金。

助学金虽然钱不多,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有意义。而且,助学金发放本来就要求“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高校扣发助学金损害了学生的正当权益,也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更关键的是,既然是专款专用,所扣发的助学金总数并不小,财务上是如何处理的呢?钱究竟用到哪里去了?尤其值得追问。

高校助学金发放“缩水”也从侧面反映出个别高校财务状况的不透明。近几年,教育部通过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等规定,要求高校及时公开财务、学校经费来源等信息,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度。高校的信息透明情况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9月初,70多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了2015年年度决算情况,但在决算报告中公众所关心的“三公”经费公开情况仍很不理想。同时,不同高校之间信息公开透明情况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这个大背景下看,助学金扣发现象就更值得追问。

经过媒体报道之后,有高校已经发放了助学金,也有高校表示将补发。即便如此,事情也不能这样草草结束。这些高校到底将扣发的助学金用在了何处,有必要给公众一个明白的交代,同时对助学金“缩水”问题展开系统调查,从制度上查漏补缺、解决自身助学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至于那些选择用沉默来应对舆论,继续在助学金缩水问题上“装睡”的学校,恐怕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介入了。

如果没有学生的发帖,没有媒体的跟进报道,助学金“缩水”的问题很有可能无法进入公众的视野。学生毕业离开了学校,一般不会跟学校死磕这点钱,是否足额发放助学金,就要看高校的自觉和所谓“母校的良心”。这种带有随机性的情况再次说明,加强对国家助学金发放的监督、不断提高高校的信息公开透明程度,还要扎实推进。

(原题为《助学金发放缩水不能补发了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