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起舞·海上》:解析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前世”与“今生”

李君娜/上海观察
2016-09-30 15:4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摘要
2016年10月1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即将揭幕,这将是上海又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然而,很少有人了解这片现代化的开放式区域里,保存着的6栋风格迥异的近代别墅,这里曾是近代名人聚居之所,也是新中国上海舞蹈史的源头。9月30日,记录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建设、反映上海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纪录片《起舞·海上》将登陆上海纪实频道。10月3日,艺术人文频道将播出该片。


如今的虹桥路、水城南路路口,崭新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将成为这里的新地标。在4栋以现代化、国际化的身姿屹立于此的新建筑之间,6栋花园洋房点缀其中。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与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遥相呼应
这里是新中国上海舞蹈的摇篮。56年前,这里只有这6栋花园洋房。以这6栋小楼为基石,新中国上海舞蹈事业终于有了一个“家”,有了一个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依托。
20世纪50年代末,在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由原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为上海舞蹈学校选址在此。以李慕琳、胡蓉蓉为代表的第一代舞蹈学校的老师们在这里用智慧与汗水,将西方古典芭蕾和中国传统戏曲相结合,排演了《白毛女》等著名舞剧,把六七十年代上海的舞蹈事业推向了高峰。
上海也要有芭蕾舞团和舞蹈学校
时间回溯至90年前的上海。随着西风东渐,大量外来艺术涌入上海,西方舞蹈也逐渐传入。1926年3月,莫斯科国家剧院舞剧团在上海演出了《吉赛尔》等芭蕾舞剧,这是芭蕾舞艺术第一次传入中国。1934年,苏联侨民、芭蕾演员、编导索可尔斯基来到了上海,开始私人教授芭蕾舞。然而当时社会的局限使得即便在上海这样的城市,舞蹈家们也难以获得更大发展。一些零星的演出活动只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舞蹈教育也局限于私人教学。得不到更多重视和支持,既缺乏固定的场地用以教学,也缺乏师资和系统的训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的舞蹈事业举步维艰。
1959年10月,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上海举办了历时一个月的文艺汇演。期间,苏联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来到上海,演出了《天鹅湖》《吉赛尔》等经典芭蕾舞剧片段,能容纳万人的文化广场座无虚席。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同样引发关注的,还有上海的民族舞剧。周恩来总理在观看上海歌剧院编排的民族舞剧《小刀会》后,谈起了上海应该成立一所舞蹈学校的事。周总理说:“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好的东西要有,外国好的东西也要有。”在总理看来,此时的上海,已经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民族乐团与歌剧团,唯独在舞蹈方面,还有些欠缺。总理指示:“上海也要有芭蕾舞团和舞蹈学校,既要会跳民族舞,也要会跳芭蕾舞。”很快,上海舞蹈学校的建设提上了议程。
学生们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舞校新校区排练 
李慕琳是上海舞蹈学校的首任校长,刚刚走马上任,她便马不停蹄开始招募人才。此时,上海歌剧院已经有了一批民族舞演员,下属还有一个学馆负责教学,担任学馆教员的方元,成了舞蹈学校招募到的第一位教师。
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此前已经建立的北京舞蹈学校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员来到了上海,参与建校。一次会议中,校长李慕琳提出,自己并不是舞蹈出身,应该再聘请一位资深的舞蹈家来担任副校长。不久,曾师从苏联侨民芭蕾舞蹈家学习芭蕾的胡蓉蓉调到了舞蹈学校。
胡蓉蓉和学生们在一起
1960年3月18日,上海市舞蹈学校正式成立。上海的舞蹈事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学校下设芭蕾舞科和民族舞科两个专业。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舞校就完成了从招生到开学的过程。1961年11月,建校仅一年多的上海市舞蹈学校从石门一路333号的临时校舍搬迁至虹桥路现址。
图片来源:东方IC
每个门牌背后都藏着一部家族史
如果说外滩是上海的“会客厅”,西郊就是上海的“后花园”。西郊虹桥一路向西,几乎每一个门牌背后,都藏着一部家族史。舞蹈学校里的这6栋洋房也不例外。
最南面的两层楼洋房曾是王星记扇庄所在,梅兰芳《贵妃醉酒》用的扇子,便是扇庄女主人所做。最东面的一栋中西合璧的住宅,曾经为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的好友兼合伙人,黄檀甫所有。在这所大宅院里,黄檀甫专门辟出大房间,存放故友吕彦直的中山陵设计图纸、照片和图书资料。最北面的两栋洋房最为神秘,相传这里是孔祥熙家族的西郊别墅,孔家的两位小姐就曾住在里面。
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梅兰芳
陈英故居。位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最南面的2层楼洋房,在历史图纸中户主一栏,填的是陈英。陈英出身浙江制扇世家,是杭州高级纸扇作坊主的女儿。陈英的丈夫王星斋同样出身于制扇世家,夫妇俩珠联璧合,将制扇手艺发挥到极致,在上海开创了自己的扇庄“王星记”。抗战胜利后,陈英年事虽高,宝刀不老,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贵妃醉酒》时使用的泥金花扇就出自陈英之手。不知晚年的陈英,在虹桥路这栋静谧的小楼里,是否常常回忆起当年与丈夫携手创业的风风雨雨?
靠西面的两栋洋房根据档案资料,户主是卷烟大王丁厚卿。丁厚卿原是生产“金字塔”牌卷烟的福新烟厂厂主。抗战爆发后,担任了伪全国商业统制协会理事和伪华中烟草统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后,垄断烟草运销,成为巨富,在敌伪统制烟草的三、四年内,置办房地产30多处,虹桥路这两栋精巧的洋房也是他名下产业。
舞校搬至虹桥路后,这6栋小楼被用作办公室及教师们的宿舍。以这6栋小楼为基石,2栋新建的教学楼、校舍在这里拔地而起。当年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从校长到老师,再到普通学生,几乎每一个人都参与了学校的建设。
西郊高雅幽静的环境,给了舞校充足的教育与创作空间。一代人的筚路蓝缕,也造就了上海舞蹈的冲劲与闯劲。在这新与旧结合,中与西相融的空间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碰撞,即将使得舞蹈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上海迸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在新中国的舞蹈历史上,上海之所以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在于从这里走出的璀璨群星,还在于这里留下的一部部经典舞蹈作品。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创作演出的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国舞蹈界的一座丰碑。这部经典舞剧的大部分资料仍旧保存在上海舞蹈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的舞蹈事业与其它文化艺术事业一样,进入了停滞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上海的舞蹈艺术工作者们并没有停止思考,他们在为即将到来的翻天覆地的新时代做着准备。上海舞蹈学校也没有停止教学和招生,在1971年和1973年招收了两批学生,这两批学生中就有后来闻名国际的芭蕾舞演员汪齐凤、辛丽丽、杨新华等,他们承前启后,成为上海舞蹈界的中流砥柱。
《白毛女》海报
舞剧《白毛女》 图片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2005年8月26日,上海芭蕾舞团忠实按照1965年该剧首演时的版本排演。 金定根 摄
如今,在延安路高架上,往上海西郊方向行进,途经延虹绿地时可以看到,绿树掩映中,4栋崭新的建筑巍然而立,共同伸向一个中心,仿佛一只挥着四片翅膀,翩然起舞的蝴蝶——这就是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所在地。在保存6栋近代别墅建筑的基础上,这里将建成集演出、展示、教育培训、创意创作、学术研究于一体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打造国内外优秀舞蹈的新高地。国际舞蹈中心也是上海第一个以舞蹈表演、创作、教育为特色的开放式大型艺术中心。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拥有一个座席数1080座的大剧场
金秋10月,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歌舞团将陆续献演《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花样年华》、《朱鹮》等舞剧。精彩的剧目,崭新的剧场,开放式的国际舞蹈中心,将开启上海舞蹈艺术的新时代。
(原题为《<起舞·海上>:解析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前世”与“今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