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书不求甚解,饮酒如其为人”

易大经
2016-10-09 16:1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张充和诗文集》(三联书店2016年6月):二十二年前读到《三姐夫沈二哥》、十年前读到《卢前笔记杂抄序》,都深为张充和记人叙事之简素悠远所叹服。此书搜罗齐备,包括其诗词及早年在报刊发表的散文小说,文献价值甚大。那种好看的记人妙文还有《从洗砚说起——纪念沈尹默师》《仕女图始末》《二姐同我》数篇。

《伺母日记》(曹乃谦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前两个月曹乃谦先生来邮件说,将出一本散文集,出版社想同时收录他写的一些书法作品,要我将他写的一副对联拍照传上。就是这本书。记得几年前,我在古剑先生处见到过一册香港的文学杂志,一张照片上有曹先生写的对联,写得极好。正好看到台静农写的一个对子“读书不求甚解,饮酒如其为人”,于是写信去请曹先生写,因为他喜欢喝酒,我采访他谈小说创作,他正是用了喝酒来形容。一转眼,已是十年前重庆的火锅往事了。我还记得一起喝的是啤酒,记得他写字不喜欢用带格子的纸(“小气”,他说)。但是那本香港杂志,却怎么也想不起名字和期数,古剑先生也想不起,曹先生也想不起,真是怪事。

《我想变成一本书》(王璞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6月):散文这种文体,几乎人人会写,我喜欢读那种温度不太高的——就中国人写的而言,都太热情了,要么太温情,缺乏一种“冷叙述”。几年前,在报纸上读到王璞女士回忆香港报社故人的文章《鹿颈》,一读难忘,后来再读到回忆父亲的《开拉气》,又忍不住在网上买了她的《红房子灰房子》。都是那种冷冷的调子。

《川上集》(唐振常著,三联书店1996年11月):说来惭愧,我一直就只记得唐先生为川菜下的定义——是麻不是辣,这本随笔集今日从旧书店淘到,系本地一位藏书家的旧藏,粗翻几页,恍若未读过。花了两天重读一过,可记者有二。一是写到了《小城之春》的编剧李天济,这部电影的评论文章读过几篇,似乎都着重导演或演员,少有论及编剧者。二是唐先生写罗孚的文章(《〈丝韦卷〉读后》),可谓深于人情世故者,对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体察入微。本来我以为自己写《北京十年》搔到了痒处,此番对照,顿有云泥之感。前辈不可测如此。因为读了这篇文章,我又折回旧书店去买了《丝韦卷》,这本书是港版,是前一任书主托人在香港买的,《川上集》则是他(她?)购于香港,不知道这两本书在上一任那里是否因缘也是如此。

《书魂寻踪》(韦力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7月):以前读韦先生的寻访文章,比较奇怪他何以要浪费笔墨,去记一些杂事、琐事,或是一些与正经“文章”不相干的人物。这次读到他在山东桓台县寻访王士禛墓的遭遇,终于“理解”了此种记载之必须:在寻访中遇到的古迹毁灭自然现象,与受到的刁难、各种官僚化作风等等,都是当下社会的“文化现象”,密不可分,是我们的“时代特色”。

《香港文纵——内地作家南来及其文化活动》(卢玮銮著,香港华汉文化1987年版):这是一本珍本书——由作者小思女士签赠给陈原先生,我因为对“南来作家”感兴趣,托朋友从收藏者处借阅。自从读到李翰祥的回忆录里写及大量的北方艺术家到香港发展,以及后来大陆易帜之后,去香港的各色人等,“南来文人”一直以为是指这个时间段里的这些人。显然,这个群体不仅时间跨度大,人群庞杂,亦有强烈的政治指向。不过,小思梳理的是萧红、丰子恺、戴望舒、陶行知、茅盾等人在香港的踪迹,时间都在1950年前,她定义的“南来文人”又有不同。最近读到舒非为《也斯的香港》一书作序,其中说:“‘文革’后又有大批南来作家移居香港……”可知“南来”这个词的含义宽广,实由于是香港对于内地作家移居香港而言。

《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谢泳著,中华书局2013年11月):最近在旧书店里遇到谢泳先生的旧版书,上网一查,竟然不知道“三集”也出版了。巧的是,读到《陈寅恪解“瑟瑟”》这篇时,里面提到质疑钱文忠的王依民先生,我正好被拉到了跟他同一个微信群,不料他说他的文章是支持钱说的。

《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前一阵买了夏敬观的《清世说新语校注》,觉得他不记清末民初同时代的人的言行、特别是上海时期整天一起玩的那些人的言行,实在是失策、遗憾。汪辟疆所记的,则有点以笔记的体裁写学术文章的感觉,他对同时代人的评传,传递消息甚多。因正在读《聆风簃诗》,仔细读了有关黄秋岳的条目,发现那条为人引用极多的评语“黄秋岳诗如凝妆少妇”,实为汪辟疆引用当时报刊上一篇无名氏文章中的评语,不知从何时起,被认为即是汪辟疆的断语了。

《听雨楼随笔》之四(高伯雨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大名鼎鼎的高伯雨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这次算是领教了。今年秋天因为要做他的书画暨藏品展,牛津这套十本丛书我粗读了一半。要知道那时候没有网络,搜集资料不容易,剔除资料更不容易。高伯雨虽然后来僻居海隅,但他早年的经历,还有他对掌故的浓厚兴趣,可以说都是为日后成为掌故家准备了条件。像这本里面收录的忆人记事的短文,和他的书画作品、藏品联系起来解读,故事就更多了。

《岭南文史》2015年增刊第一期(“冼玉清先生纪念文集”)、《岭南文史》2015年增刊第二期(“纪念莫仲予先生诞辰100周年专辑”):这是岭南地区学术、艺林都极为重要的两位人物,承蒙友人代为搜求,一读为快。因为今年一直在抄录莫仲予先生旧藏郑逸梅《艺林散叶》上的批注,年初又读了《岭南五家诗词选抄》。“冼玉清先生纪念文集”中,王美怡的《冼玉清与广东文献整理研究》、郭鹏飞的《试论冼玉清碧琅玕馆诗》都是极为扎实的文章。袁钟仁的《举世钦敬称颂的冼玉清教授》,则以亲身交往,多记述冼姑(冼玉清喜欢别人称她冼子或冼姑,见袁文)的生活琐事,可以见其性格。作者亲身经历,冼姑十分节俭,但1962年某次去探望,见门口有许多空的罐头盒,便问女佣,女佣说冼姑请客:“有一位老头子,名叫顾颉刚。”又如一次去图书馆找冼姑,结果工作人员向他大倒苦水:“这老太婆在书库一蹲就是半天,下午闭馆还不愿出来,如果不高声呼唤,她就要在书库过夜,看她怎么受得了,但是高声呼唤,她又认为没有礼貌,这真叫人难做。”记得以前读到过一段记载:因校方为陈寅恪提供牛奶,工友惊呼:“咁资产!”(大意是:“这么资产阶级!”),当属两段值得记住的历史掌故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