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发文:上海搭上通向全球卓越城市文创快车

李丹/经济日报
2016-10-08 07:3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西岸。

这是徐汇滨江的新称谓,一个正在全力打造的区域新品牌。

黄浦江水流过。这里,北起日晖港,南至关港,岸线全长约11.4公里,是目前上海浦江沿岸可成片开发的最大区域。

曾经的上海老牌工业区和物流港口,近代工业文化的记忆长廊,坐拥百年来丰厚的工业历史遗存。而今,汇集国内外顶尖艺术的“西岸文化走廊”蜿蜒呈现,一座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厂房、仓库、码头,被艺术重新妆点,摇身而变为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油罐艺术公园等众多文化平台,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条走廊上。

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信息传媒、时尚设计、创新金融也在此蓬勃生长。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与巴黎左岸、伦敦南岸比肩的城市文化新地标,也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户外艺术展区,成为独具魅力与活力的世界级滨水新城区。

这样的站位与气魄,来源于上海市整体的谋篇布局。怎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不久前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提出,上海市至2040年将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的提升,全球资源配置领域重要话语权的打造,城市品质魅力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的集聚和整个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在世界城市格局中领先地位的全面确立,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求上海市必须要发挥好文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文创引领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

“上海的发展定位是卓越的全球城市,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走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必由之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跃华表示。

他说,“从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工业上的简单拷贝是没有出路的。要想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唯有依靠创新,依靠知识产权,依靠文化创意”。

对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极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使得上海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始终是高位布局、全面谋划、鼎力推进。今年3月,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提出了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以创新融合为发展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消费需求和品牌建设为抓手,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保障,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这一总体思想的指导下,上海市提出到2018年末,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6%,“十三五”末超过13%。“这是一个稳步增长的过程,我们预期目标完全可以实现。”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说,去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已达12.1%,而且近年来的增长率均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

文化创意所带来的强大生命力,让原本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在张江文化产业园区这块仅有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聚集了500余家各类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文创企业,包括阅文集团、河马动画、喜马拉雅FM、沪江等,都是各自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全国第一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全国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国首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5全国文化产业园区百强第一名……张江将诸多发展的桂冠集于一身。2015年,张江园区文化产业总产值再创新高,文科融合产值达到346亿元。

如今,上海市认定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达128家,涌现出了如M50、8号桥、田子坊等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定位明晰的文创园区。上海市对文创产业的支持并没有止步于划地块、建园区,而是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投入进去。陈跃华表示,产业发展首先需要投入,但又不能完全靠政府投入,“要调动民营企业、社会力量投入,政府在其中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5年来,上海市每年投入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扶持资金2.8亿元,累计撬动社会投入160多亿元。

营造开放包容发展环境

走进方糖小镇,记者立刻被一种暖意融融的温馨所包围。原木饰面、纯白墙壁,安插得恰到好处的绿色植物和艺术品,带给人甜美、平静的感觉。设计师周光明自豪地说:“到我们空间创业的人,来了就不想走。”

方糖小镇的创始人万里江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头衔,叫“首席梦想官”。“我创业的初衷,就是想给创业者们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万里江说,“创业很苦,我要给你加点糖。这就是方糖小镇名称的由来”。

“相比创业孵化器,我们更像是加速器。”万里江介绍,他没有局限于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而是以空间为入口,加载各种服务,“不仅包括你们能想到的法律、财务、投融资、知识产权等第三方服务,未来还将有技术、营销、人力资源等服务,最终形成真正的商业社交平台”。借助联合办公方式,小镇创业者们还能有底气、有实力地团购各种服务,小公司可以与大公司享受同样的实惠与尊严。

作为服务创业者的创业者,方糖小镇把众创空间的服务发展到极致:不仅有随手可及的健身设施,还划分出午睡空间、按摩空间、发泄空间、冥想空间……创业者从身体到精神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呵护。成立至今,方糖小镇已在全球打造众创空间18家,入驻率都在90%以上。

在上海,像方糖小镇这样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已有约450家。裂变式喷发的创业激情来源于公平的环境。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上海,不论公司大小、创业者实力如何,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都能获得一视同仁的服务。

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露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张江园区对文化创意企业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开放包容的产业发展环境。“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助企业对接整合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资源,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文化产业园区一体化服务供应商。”韩露说,他们曾为一家互联网教育企业比对高科技企业享受相关政策奔走了3年多,让这家企业大为受益。“这也是张江文控在业界得到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放包容、信息共享、平等竞争,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新企业的萌生与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都市产业处副处长宋晓辉表示,未来上海市还将探索建立文化创意领域全过程信息管理模式,对接上海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推动网上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保障。此外,还要以“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为契机,使上海进一步成为引进海内外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高地。

为城市注入发展新动能

当文化创意与产业相结合,你能想象空间有多大?在LKK上海洛可可商业咨询顾问公司,记者看到,从机器人到小家电,从电动自行车到行李箱,创意设计在工业生产中无处不在。不过,公司首席设计官、总经理连振说,他们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文化创意的概念很广泛,我的理解,文化是一种体验。”连振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他们不仅在做工业设计,还在尝试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也就是为传统商业模式寻找新的盈利点。“譬如我们为杭州一家博物馆所做的设计,就突破了传统模式。”连振说,他们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这家博物馆的盈利点,每天安排至少3名非遗传承人在馆内做活态展示,观众有兴趣可购买材料包,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操作。“这样我们就摆脱了单靠门票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甚至有观众愿意购买长期体验。”连振说。

“传统产业都自成体系,形成产业上下游联动的纵向发展模式,但文化创意恰恰能对一个个纵向的传统产业形成横向沟通。这些纵横交错矩阵的交叉点,恰恰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结合点,也是我们文创办重点推动的地方。”陈跃华说,正是这些交叉点,成为打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上海作为老牌工业城市,百年来已塑造了无数让国人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老凤祥、六神花露水、大白兔奶糖、永久自行车、海鸥照相机……这些老品牌有的已经永远消失了,有的却在注入文化创意之力后焕发青春。比如六神花露水针对今夏炎热天气突出了“清凉”创意而非传统的“驱蚊”定位,深受青年时尚达人的喜爱,许多超市都卖断货了。

而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在历经痛苦转型后同样重获新生。以上影股份8月17日正式登陆A股市场、总市值近200亿元、实现资本市场的跨越为标志,作为中国电影发源地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在经历低谷沉寂、改革发展之后,终于重登行业之巅。昔日的上影厂早已成为拓展全产业链的电影集团,从上游的影片制作,到中游的院线建设,再到下游的衍生品开发,并依托自身资源拓展了多片种制片体系,实现了电影、美术片、电视剧、纪录片、译制片的“全线贯通”。

“我们意识到,制片充满风险,上个片子赚了10亿元,下一部就可能血本无归。”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任仲伦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紧紧围绕建设产业链完整、多片种繁荣、创作能力领先、市场发行领先、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现代影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实现“上影出品”“上影市场”“上影片场”的“三箭齐发”,全面体现价值观、提升竞争力。改革、发展12年,上影的利润总额增长了134倍,实际资产增加了100亿元,院线发展到全国110个城市,影院数量近350家。先后6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两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上影”这块上海文化的老字号与金字招牌,不仅风采依旧,而且更加迷人。

文化创意与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为上海产业转型、城市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西岸、张江、世博等区域品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品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时装周等文化品牌,全球设计和时尚产业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和职业教育中心、黄浦江世界级滨水文化带等城市品牌,共同组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搭上文化创意的快车,上海正风姿绰约而又从容不迫地通向全球卓越城市的美好目标。

(原题为《上海:搭上通向全球卓越城市文创快车》)

    责任编辑:李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