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印度,好莱坞根本无法击败宝莱坞

王志毅
2016-10-11 17:0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印度电影在全球电影业界是一个奇异的存在,在商业电影唯好莱坞马首是瞻的背景下,宝莱坞实践了一种与好莱坞截然不同的审美观与思维方式,不仅始终维持着惊人的产量,而且在本土市场上有着碾压所有外国电影的绝对优势,更奉献了一大批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样市场和口碑双赢的佳片。某种程度上来说,宝莱坞电影是认识印度的绝佳视角。本文摘自《孟买之声 : 当代宝莱坞电影之旅》,由澎湃新闻经海豚出版社授权发布。

《印度母亲》,1957

许多人会将宝莱坞与好莱坞并列为世界电影的两大产业。如从每年的电影产量和观众人次来看,印度每年生产1000部以上的电影,每天都有1400万以上观众进电影院,数量之多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是当之无愧的电影第一大国。而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对于印度的意义,也似乎要胜过其他国家。在为纪念印度电影百年而拍摄的《孟买之声》结尾中,有一段群星大合唱,影星沙希德•卡普尔欢快地唱道:“我们的文明就是电影文明。”而沙鲁克•汗的最后登场,更仿佛神人下凡,接受全体群众的膜拜。

《莫卧儿大帝》,1960

这也并不算夸张,在印度,宝莱坞的影响无所不在。街头上到处都是宝莱坞明星代言的消费品广告;孟买和新德里的时装展览和各种秀场上,总可见到宝莱坞明星的出场表演;贫民窟的破旧房子里,青年人的床头前会贴着沙鲁克•汗的海报;富人家庭举办的豪华婚礼可能由宝莱坞的导演、舞蹈指导来策划……最近几十年来,宝莱坞还扮演了印度与全球(西方)之间的桥梁角色。当印度打开封闭已久的大门,走向经济全球化之际,宝莱坞聪明地吸纳西方的文化资本符号,让观众大开眼界。许多西方的流行时尚,诸如篮球、足球、情人节,各种时尚品牌,以及各个国家的标志性景点,都是通过宝莱坞而为印度观众所熟悉的。直到今天,宝莱坞一直牢牢把控着印度的时尚前沿。在印度流行的电影杂志Filmfare 中,每期都会邀请明星穿着各种大牌服装,向印度大众展示“时尚与美”。而服装的搭配,自然是混合了印度和西方、古典和流行。

《追踪再现》,1978

凭借此种社会功能,宝莱坞明星自然也赚得盆满钵满。在全球收入最高的娱乐明星排行榜中,总是能找到宝莱坞明星的名字,如沙鲁克•汗、阿米达普•巴强、阿克谢•库玛尔和萨尔曼•汗等都是排行榜中的常客。通过电影、广告,以及主持真人秀节目等,他们在整个南亚大陆无人不晓。

《冷暖人间》,1988

时至今天,宝莱坞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产业的闪亮代表,与中国电影一样,越来越变成中产阶层的消费产品,离当年的贫民窟代言人形象越来越远。只不过这一切,又是如何造成的?

在关于宝莱坞的纪录片《宝莱坞: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中,导演在一开始便向孟买的当地居民发问:宝莱坞是什么,它又在哪里?

《恐惧》,1993

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对不了解印度电影的观众来说,宝莱坞便是印度电影的缩写,这当然是错误的印象。对印度电影业稍有了解的人会反驳道,宝莱坞只是印度电影的一部分,如果从拍摄数量上看,还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对研究宝莱坞的学者来说,宝莱坞并不仅仅只是电影而已。

由于历史形成的多语言、多宗教特色,印度并不像中国一样拥有绝大多数国人都使用的通用语言:现代标准汉语。根据印度宪法,联邦官方语言为印地语,第二官方语言则是英语。除此之外,印度还有20余种地方性的官方语言。古印度的官方语言是梵语,但在12世纪之后,梵语逐渐衰落,各地方言兴起,今天印度北部的主要语言,便是由此而形成的。当时还有一股将梵语改写成地方语言的倾向,如“杜勒西达斯根据《罗摩衍那》改写成印地语《罗摩功行录》,卡姆班将《罗摩衍那》翻译成泰米尔语”,其他各种地方语言(如泰卢固语和孟加拉语)也分别出现了翻译和改写史诗以及往世书的文学著作,这也是当代印度拥有各色语言文学的历史基础。

从人口数来说,印地语是现代印度第一大语言,约有4亿人使用,其次则为达罗毗荼语系的泰卢固语(7400万人)和泰米尔语(6100万人),而这也分别是印度三大电影基地宝莱坞、托莱坞与考莱坞的主要使用语言。除此之外,印度还有以孟加拉语、马拉雅拉姆语、旁遮普语等语言拍摄的电影。

《君心复何似》,1994

简单而论,我们可以把宝莱坞定义为以孟买为基地生产的印地语电影。当然这仍是相当粗略的观点,比如当前许多宝莱坞电影的拍摄已经很少在孟买取景了,虽然绝大多数电影人仍然住在孟买。另一方面,为数不少的独立电影,也是以印地语拍成,又是否能归入宝莱坞呢?在传统上,这两类电影的差异是巨大的,通常都被视为两种电影。有印度电影史学者将印度电影分为两类:孟买电影和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电影。前者是为大众而拍摄的商业作品,后者则可以理解为独立艺术电影。就拍摄手法而言,独立电影没有宝莱坞那种夸张的情节和舞蹈;从发行渠道来看,独立电影的上映银幕数量也要少得多,通常只有几百块银幕。

但进入21世纪之后,两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并非那么泾渭分明,宝莱坞明星也会参演独立电影,就像好莱坞明星也会出演伍迪•艾伦的作品。因此本书中,除非特别说明,不会过于区分宝莱坞与印地语独立电影,而是将它们统称为宝莱坞电影。文中如泛指印度电影,那么便是泛指包括三大电影工业在内的所有印度电影,而不仅是宝莱坞;如提到南印度电影,那主要指的便是泰米尔语电影和泰卢固语电影。从电影的拍摄数量上来说,宝莱坞只占了印度电影年产量的20%左右。2009年,印度电影审查委员会一共审核通过了1288部电影,其中印地语电影只有235部,公映的数量则更少。

另一方面,宝莱坞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称呼。它首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宝莱坞”才被各界广泛使用,并成为正式的英语词汇(收入《牛津英语词典》)。这一点值得重视是因为,有不少学者认为,“宝莱坞”与90年代之前的印地语电影差异甚大,可以理解为是两个独立的生产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印度影业作为一个全国性质的产业已有50年历史,但宝莱坞才有短短10年。”也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只有那些“高概念、出口导向”的孟买电影才可称为宝莱坞。

《勇夺芳心》,1995

不过这种看法值得商榷。与过去的印地语电影相比,当代宝莱坞在拍摄手法、视角、主角形象、主力消费观众等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说它们是两种电影也不为过,这就好比今天的中国电影,在各个方面也都与20年前大相径庭。不过,中国电影巨变的主要动力是整个行业的商业化,以及中产阶层的迅速扩大。而印度电影不同,首先它从来都是商业化的,其次“宝莱坞”的崛起在时间上要早于印度中产阶层数量的扩张。“宝莱坞”的形成动力更为复杂,包括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开放所导致的观念巨变、海外流散印度群体的热捧、孟买电影行业的新旧交替,以及印度经济增长所导致的消费者及消费口味的变化。

但同时,相比于中国电影,宝莱坞在继承印地语电影的传统美学实践方面显得更为顽强。传统印地语电影的许多特色,仍然被今天的宝莱坞所发扬。过分地割裂宝莱坞与过往的印地语电影,反而会阻碍我们理解宝莱坞与印度传统审美观念之间的联系。

对好莱坞乃至全球其他电影生产重镇来说,印度市场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在那里,好莱坞根本无法击败宝莱坞。不管是在电影的起源地欧洲,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好莱坞总能不断渗透与占领当地市场,即使在亚洲电影强国日本与韩国,好莱坞也能占到百分之四五十的份额,而当年的“东方好莱坞”中国香港地区,本土电影票房比例还不到总收入的25%。似乎只有印度电影,能够凭借本土化的明星和类型,占据了90%以上的票房收入,从而将好莱坞拦在门外。

《怦然心动》,1998

好莱坞也曾经占据印度电影市场的大半江山,但那是二战之前的事了。在印度独立之后,好莱坞电影仍然可以部分进入印度市场,份额却大量削减,几乎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印度政府放宽政策,欢迎外资进入,好莱坞又一次叩开了大门。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在印度上映后,获得了破纪录的580万美元票房。但直到今天,好莱坞在印度市场的票房收入比例仍然无法超过10%。美国的大型娱乐集团转而采取在印度建立多厅电影院、落地卫星电视台(如HBO、MTV)、投资拍摄印地语电影,以及入股宝莱坞公司等手法,间接占领印度市场。

《宝莱坞生死恋》,2002

印度在“抵抗”西方文化方面的成功远非只有电影一个例子。今天的印度甚至没有几个交响乐团、芭蕾舞团,这与中国几乎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都拨款建立了自己的交响乐团、歌剧院恰成对比。如果从流行音乐看,那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便更为深入了:不管是翻唱还是原创,中国流行音乐几乎完全追随西方同行的发展。宝莱坞的实践完全不同,它的音乐歌舞当然也加入了西方元素,变得更有活力与现代,但听者有心,便会发现那仍然带有典型的印度音乐色彩。有论者认为,这是因为“印度教徒的艺术和审美传统根植于宗教,因而表现出较大的保守性质”。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印度找到了糅合古典与现代、西方与印度的成功模式,宝莱坞的歌舞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

《老鼠与猫》,2008

不过另一方面,宝莱坞的俗套和幼稚同样为人诟病,甚至包括行内从业人员,也常常极度痛恨它的保守与无知。对投资者来说,大牌男明星和俗套的情节,再加上千篇一律的歌舞,才是成功的要诀。至于表演的细腻、故事的精彩、表现手法的创新,那都是可有可无的。有想法的艺术工作者往往会遭到排斥,想上马一部突破现状、挑战观众伦理道德的电影更是如天方夜谭,投资者不喜欢,演员不明白,观众也绝不会买账。当然这一点,在最近十年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宝莱坞正迎来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阿克巴大帝》,2008

不管喜不喜欢宝莱坞电影,它的这些特征都是根源于近代印度的历史与变迁。印度电影经历了从殖民时代到印度宣布独立再到经济自由化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宝莱坞这个行业的历史,便是印度百年社会变化的绝佳缩影。

《孟买之声 : 当代宝莱坞电影之旅》,王志毅著,海豚出版社2016年7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