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举报的哥大教授回应澎湃新闻:再版时将更正脚注错误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傅适野
2016-10-11 15:2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Charles Armstrong2013年出版的朝鲜史著作《弱者的暴政》

10月5日,韩国国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朝鲜史研究专家Andrei Lankov在朝鲜新闻网撰文,指责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Charles Armstrong在其2013年出版的朝鲜史著作《弱者的暴政》一书中,涉嫌抄袭和伪造史料。

Andrei Lankov结合任教于韩国高丽大学的匈牙利裔朝鲜史学者Balazs Szalontai制作的长达9页的表格中的33个案例,挑选部分进行详细讲解。而在Academia网站上,Balazs Szalontai提供了一份仍在不断补充的草稿,里面指出的Armstrong的脚注错误已增加至45个。

在Lankov的文章发布将近一周之后,澎湃新闻通过邮件得到了陷于这场剽窃风波中的哥大教授Charles Armstrong的简短回应,他表示,将会在该书再版时修正这些错误。

2005年出版的Balazs Szalontai著作《赫鲁晓夫时期的金日成》

最终Andrei Lankov得出结论,Charles Armstrong在自己书中多次在未正式引用Balazs Szalontai 2005年出版的《赫鲁晓夫时期的金日成》的情况下,从Balazs Szalontai书中“借取”数据和引文。由于Balazs Szalontai的著作是基于十年的对于匈牙利档案的研究,因此作者指出Armstrong 借取Balazs Szalontai书中资料的两个策略是:

1.当Balazs Szalontai引用了公开发表的英语材料时,Armstrong就将其脚注全盘照搬,有时候甚至没注意到他照搬来的脚注包含和他文中论点无关的信息。

2.当Balazs Szalontai引用匈牙利档案资料时,Armstrong便引用一个不存在的或者不相关的苏联/德国/中国档案资料,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档案资料有和匈牙利档案相同的日期。

Balazs Szalantai制作了长达9页的对照表(截屏图)

因此Lankov认为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所有这些不存在或者不相关的引用来源都是为了掩盖来自Balazs Szalontai一书的借取。

在文章的末尾,Lankov颇具悲壮色彩地宣称:“没有人会从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中获益,但保持沉默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现在是时候来澄清事实,不论这么做的政治和体制后果如何。这并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为此付出代价),而是为了未来要从事朝鲜研究的学者们”。

但事情似乎不如Lankov预期的那样发展,这篇文章并未引起过多波澜。又或者说,现在大家都持观望的态度。到目前为止,除了朝鲜新闻网的两篇报道之外,其他媒体均无关于此事的相关后续报道。文章作者Andrei Lankov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也发布了此文,但响应者寥寥 。

在Lankov的文章发布将近一周之后,澎湃新闻通过邮件得到了陷于这场剽窃风波中的哥大教授Charles Armstrong的简短回应。回应原文如下:

我不认为朝鲜新闻网是一个回应这些批评的合适的地方。我已经公开表示过将会采取措施去纠正书中脚注引用中的所有错误,我也会把这些更正寄给出版社。这些纠错将能够在这本书的下一个版本中看到。

同时,澎湃新闻也发邮件向Charles Armstrong任教的哥大历史系对此事进行询问,但截至发稿时,校方并未回复。

另外,由于这本被指抄袭的著作曾获得2014年费正清东亚历史图书奖,因此该图书奖主办方对此事的回应也值得期待。

此次事件虽然到目前为止无甚波澜,但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却值得深究。

首先,抛开是否抄袭不谈,在整个事件发酵期间双方的权力关系颇为有趣。举报者Andrei Lankov是一位现居首尔的历史学家,在韩国国民大学任教。被挪用书中史料的作者Balazs Szalontai在目前在韩国高丽大学任教。而被举报者则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美国学者。在如今以北美学者为主流话语的情况下,后者在学术界的地位、威望均高于前者,相应的,拥有的资源也比前者多。这似乎是一次边缘对于主流的举报,“弱者”对于“强者”的质疑。

即使最后被认定为抄袭,可以预见的是,这件事情对Charles Armstrong的影响不会太大。Andrei Lankov对此并非没有自知之明。在10月5日的文章中,当列举、分析Charles Armstrong的种种抄袭迹象之后,Andrei Lankov指出这件事情的匪夷所思之处:“如果剽窃成立,那么这完全是不必要的。Armstrong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在一所世界领先的大学教书,他过去做过很好的研究,他在学术体制中赫赫有名,受人敬重。并且,他这本书即使恰当地引用Balazs Szalontai和其他学者的著作,也无伤大雅。毕竟,在写书,尤其是写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介绍性著作的时候,参考其他学者的成果是十分常见的。”因此在此事上,不排除学术圈内同行囿于Charles Armstrong的学术地位而不敢发声的可能性。

第二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埋头于史料、档案中的历史学者而言,目前档案电子化的趋势无疑在督促历史学者们从事研究时更加细心、在引用的学术规范上更加不能含糊。Andrei Lankov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之前Charles Armstrong引用的一些档案资料现在已经逐步电子化并且向公众开放。这意味着之前一些只有研究者才会看到,或者要经历重重困难才能在档案馆或者私人收藏者那里查阅的档案资料,现如今能被更多人阅读、查看。当然,人非圣贤,要求历史学者在档案梳理的注释上做到完美,似乎过于苛刻。可如果Lankov在文中所说属实,那么Charles Armstrong并非偶尔出现脚注错误,而是大规模的、多次犯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