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张译:演员、铲屎官、知乎达人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6-10-14 17:0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演员张译。
张译是个好演员,那种演什么是什么,演什么都只有角色,没有自己的好演员。这是业内没有争议的事儿。因此采访张译的时候,没跟他聊人生态度,演技实力,只是跟他聊了聊些有意思的琐碎事儿。
《好家伙》剧照
近来除了口碑不错的电影《追凶者也》,张译主演的电视剧《好家伙》也正在播出。这是他和编剧兰晓龙合作的第四部电视剧。“他如果有第五部,可能我也得去拍。这是很奇怪的、不成文的一种绑定关系。”

张译和兰晓龙认识的时间,远早于他们俩共同的成名作《士兵突击》。1997年,他们同一年穿了军装,而且到了同一家单位: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兰晓龙是编导室的编剧,张译是演员队的演员。

张译说,他俩那时的境遇挺像。在话剧团的时候,团里领导曾当着张译的面明确说:“你演戏就是个死。”而兰晓龙写的东西,和当时部队要求的文艺作品的风格,也完全是两股劲儿。两个不受重视的年轻人,在部队大院里放养多年,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张译对那段时光却依然念念不忘。

张译微博截图。
看他微博,会感觉这是个感性而念旧的人。每拍完一部戏,告别一些人,张译会和许多演员一样发微博,但他不说客套话,会碎碎念一些看着无关紧要的事儿,小风小雨燕子窝,“时光鸡”和“金肿恩”,温暖的细枝末节,他都在心里藏着,让人觉得他能记着一辈子。
张译微博截图。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念旧,张译对朋友很珍视,“两肋插刀”是常有的事。《好家伙》因为太过超前的理念和叙事方式,让不少拍摄团队畏而止步。曾经发生过定下来的团队临时撤退的情况。“当时我记得腊月二十九还好好的,大年初一对方做了这个决定,大年初二兰晓龙给我打电话,你赶紧回北京。当时可以说,整个剧组,就剩我和兰晓龙俩人了。”

张译一接到电话,连忙赶回北京,跟兰晓龙连夜开会,紧接着又为找导演人选,四处奔走。后来他联系到曾经合作过的导演简川鉌,这才敲定了《好家伙》的导演。

《士兵突击》剧照

这不是张译第一次为兰晓龙的戏如此上心。当年大火的《士兵突击》,很多人都知道,是一部最初没有卫视看好的剧。它是先从地面台播出,观众在剧集贴吧里疯狂讨论,引起购片方重视,最后登上卫视,火遍全国。然而少有人知道,《士兵突击》的贴吧,就是张译自己一手建起来的。对于好朋友和好作品,张译的热心程度几乎相同,能做到的,一定尽全力。

最近,演员与资深贴吧吧主张译,又迷上了知乎。在知乎上,他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两件事儿:猫和影视。两者都是他的心头好。

张译知乎动态截图。
(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鬼?所以大家猜猜张演员为什么要关注这个?)

有意思的是,他不是只潜水看看,遇上有兴趣的问题,他能认认真真地答上好多字。最近他在上面的一个回答走红了,问题是“作为演员拍吻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张译的文笔既一本正经又细腻幽默,让他圈了不少粉,点赞人数过4万。

相比“吻戏”,他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更吸引记者注意——“作为演员,演电影和演电视剧有什么不同?”洋洋洒洒几千字,张译结合自身经验,细说表演细节上的差异。这份近乎虔诚的认真,让人印象深刻,心生感佩。此时再看看张译在知乎上的简介:“猫和观众的侍者”,又有新体会。

【对话】

澎湃新闻:“燃烧,燃烧,都十三年了你还在燃烧”,“燃烧”似乎是《好家伙》里芦焱这个角色很明白的一个标签。你作为演绎者,怎样理解这个人物?人物最触动你的特质是什么?

张译:整个电视剧是兰晓龙一个小说改编的,当时小说里,芦焱这个角色不叫芦焱,他的代号叫零,零代表什么都没有,一张白纸,但是在这张白纸上,我们可以画最美的图画。所以我最看重这个人的特质是:他什么都不清楚,完全是被动地被裹挟到洪流当中,但是他有我们说的“燃烧”这个特质,所谓的“燃烧”就是他看到不平,他还能愤怒,还能付诸行动。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光靠愤怒甚至是适得其反的,越来越多的人告诉他:不要燃烧,因为革命是需要理性的,尤其是他身上所背负的最重要的东西:脑子里的“种子”。如果他因为燃烧,因为愤怒而死掉了,那么整个计划就失败了。

《好家伙》剧照
澎湃新闻:兰晓龙老师的作品,似乎是出了名的折腾演员,拍摄条件也艰苦,还能回忆起当时拍摄的情况吗?当时有没有想过“撂挑子不干”或者“兰晓龙放学别走”之类的想法?

张译:没有没有,其实某个编剧很能折腾演员啊,都是大家开玩笑。晓龙他的东西都是很“疯”的,他的文字里面就有很多“陷阱”,这些“陷阱”对于各部门的创作者都是很危险的。一个是导演部门,一个是演员部门,甚至也有摄影部门。这个危险是指什么概念呢,就是他的东西乍一看,似乎你用常规的拍摄手段就能解决,但一旦你用常规手法拍摄,拍完了会发现哪哪都不对。他的作品里,也就《士兵突击》是比较接地气的,其他的都很舞台剧化,甚至诗化。所以要演他的本子,或者拍他的本子,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能用常规手法去表现。他的东西折磨人的地方,我倒觉得是在这方面:脑力上比较折磨人。至于他常年写军旅戏、战争戏,演员偶尔遇上轻微的受伤啊,体力的透支啊,这是正常的,你拍谁的战争戏都这样。

澎湃新闻:剧里有很多台词都让人印象深刻,跟李晨老师常常有大段的台词和对手戏,其中你们许多对台词的处理的方式都挺有意思?

张译:我跟李晨,我们当时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在拍摄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做一个“翻译”的工作。其实演员本身就是作为编剧和观众之间一个翻译的桥梁,这也是演员工作的属性。那么兰晓龙的东西呢,就尤其需要翻译。这里的翻译是指:在保留原台词基调的基础上,让观众感受到你的真诚,让观众理解到你的台词背后的意思。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当时我们不得已做了一些台词修改的工作。另一方面怎么在表演方面,尽可能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好家伙》中的张译和李晨。

澎湃新闻:《好家伙》可以说是一部有门槛的作品,它的风格和立意,和目前影视剧制作的主流、观众审美的主流都相差甚远。对于这种现状,会担心剧集的收视和评价吗?

张译:我不担心,我过去会有这种担心,但是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票房高低啊,收视率好坏啊,我越来越不放在心上。因为这个时代不是一个最好的衡量作品成色好坏的时代。比方说,过去的《士兵突击》,这是后来大家都惊为天人的一部作品,无论从编到演,每个部门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这部作品在刚出来时,是没有卫视买的。我们制作方愁得一塌糊涂。因为这部戏太超前了,没有爱情戏,没有一个女演员,也不像常规的部队戏,没有一句口号。后来是地面台觉得,反正挺便宜的,我们也没别的戏播,就买了,卖给了当时陕西和广东的两个地面台,结果这一放就了不得了。正好当时我也建了个百度贴吧,很多观众在贴吧上疯狂地聊这部戏,这个势头起来了,后面才有卫视说,那我们也试试买下来吧。结果好作品倒逼市场,这部作品火了。你很难说,收视率高低就怎样。可能对于投资方来说,是挺怎样的,但是对于演员来讲,好作品才是重要的。

澎湃新闻:一直都有很多观众认为,近几年影视剧审美在倒退,好作品越来越少。对此你怎么看?

张译:我不是太同意大趋势是倒退的,它可能短时期内是倒退的,但是你怎么知道它不是正攒着劲要上升呢?整个上升过程不可能是一往无前的,毫无障碍的,会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没必要恐慌。而且事实证明,有时候技术会带动提升,技术会带来革命。比方说随着手机普及,手机摄像头越发高清,越来越多人习惯用手机拍摄短视频,拍摄照片。这一代的孩子们,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从小就习惯于拍摄视频和图像。那么未来,这些年轻人对于影像的认知会比我们更深切,更熟练,这是他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如今很多人都愿意用制作段视频,上传视频,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编剧涌现,而且这波新人涌现的数量和速度,远远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有了人之后,不用担心,我觉得好的作品会慢慢多起来。那现在是市场比较混乱的时候,我们的影视圈处于一个“军阀混战”的时候,有人愿意使能耐,有人愿意赚大钱,这些都是“存在即合理”的事情。打来打去,早晚要天下一统。

澎湃新闻:最近似乎开始玩知乎了?感觉泡的时间不短。

张译:没有没有,以前没接触过,光是听说过,从来没上去看过。忽然有天有个朋友跟我推荐,我就上去看了看,发现这里好像还是个目前可以说点正常人话的地方。越来越多社交媒体自媒体,有的东西比较泛滥,说不清什么感觉吧,可能没有那么能畅所欲言。也正好是刚好那天,我一打开知乎就看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呢,恰恰是我困惑了好长时间,研究了好多年的一个问题,就是,演员演电视剧和演电影的区别在哪里。当时看了下有些的回答,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感觉好像有必要聊一聊,不吐不快。就回答了一下。

(于是记者顺势问了几个张译在知乎上关注但没回答的问题。)

澎湃新闻:对于现在小鲜肉当道,观众只是一味追求演员颜值,不求演技和作品质量的现状怎么看?(问题来自知乎)

张译:现在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觉得这是不对的,是很过分的,是影响好的电视剧的生产的。我“轻微”地持不同态度。我认为这是必然的过程,而且“存在即合理”,无论这个合理性你是否认同,它是存在的。而且人们看电视剧也好,看真人秀也好,看电影也罢,人们首先要追求视觉刺激,再到精神上的愉悦。有的人就想停留在视觉刺激,有的人就想追求精神愉悦。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只想追求视觉刺激,就认为人家错了,难道我们就都对吗?所以有些演员,小鲜肉也好,颜值也好,人家没有错。

演员这个职业,分工多种多样,有人负责演戏的,有的人诠释人物深层次内心的,有的人负责好看的。比方说在国外,有歌剧,也有街头马戏团,这是共存的一种生态,不是非要你死我活,不是大家都得向着精神高度看,演员都得长得难看,这也不是我们从业者愿意看到的。而且社会分工不同,我个人觉得不应该把我们和他们放在一起比较,这对大家都不公平,这是两个职业。所以没有必要去争论这件事情。

澎湃新闻:猫在乎主人吗?(问题来自知乎)

张译:猫不在乎,我们养猫的人都是比较贱的(斩钉截铁)。

澎湃新闻:你曾经说,“猫的某些特性,也许和女人很像”。听你这话,你养了很多只猫,岂不是有点猫国大观园里的贾宝玉的意思?

张译:没有没有,宝玉在大观园里,是受女人们宠爱的;而我在猫的大观园里,我觉着我连焦大都不如,完全不受待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