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刊文评“万米网海捕鸟”:黑网难容,应奖励志愿者

寇江泽/人民日报
2016-10-15 08:01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围网捕鸟却屡禁不止,不时出现。 东方IC 资料

人民日报10月15日消息,清脆婉转的“鸣叫声”响彻芦苇湿地,鸟儿听到“同类”的呼唤,扑腾着翅膀飞过来,却不知这是捕鸟人用仿声器,引诱它们扎入天罗地网。

据媒体报道,国庆节期间,环保志愿者在唐山、天津两地发现两大片非法捕鸟区域,拆除鸟网2万余米,解救活鸟近3000只,发现挂网死鸟5000余只,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满地都是死鸟,一些腐烂的都没办法统计。”一位志愿者这样形容现场的惨状。有关部门正在对此进行查处。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据统计,一只白脸山雀幼鸟每天可啄食松毛虫1800条、蛾子30只;1000只紫翅掠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一只燕子在夏季能吃掉50万到100万只苍蝇、蚊子和蚜虫。没有这些鸟类,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会被严重破坏。此外,鸟类在仿生学领域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飞机、导航仪等的发明都来自鸟类的启迪。

鸟类对人类的意义毋庸多言,法律对鸟类保护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各地实施办法规定,禁止用网捕等方法猎捕野生动物,禁止网络交易平台、商品交易市场等为违法出售、购买、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或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提供交易服务。

然而,围网捕鸟却屡禁不止,不时出现。原因在哪里?

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是一方面原因。不少非法捕鸟者受教育程度不高,觉得打几只野生动物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有些人稀里糊涂就违法犯罪了,承担处罚甚至刑责的时候,才搞清楚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利益的驱使,非法捕鸟者花十几元钱买到一张鸟网,立在田间地头,收网时就能捕到鸟儿,多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上百只。这些鸟被卖给餐馆,捕猎者一次就可能收入几百元、上千元。在暴利的驱使下,这些人不惜铤而走险。他们中,有的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被抓住,有的认为即使“运气不佳”被抓,缴纳罚款就行了,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捕鸟。

去年河南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刑十年半一案,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名大学生和同伴掏鸟窝并售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半和10年,为公众上了一堂沉重的“普法课”。然而,这种分量的法律制裁只是偶然出现,一些非法捕鸟者很快就淡忘了这样的案例,仍旧以身试法。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情况,不少人潜意识中认为这些违法现象是正常行为,认为很多人都这样做、法不责众。有关部门不妨将一些典型案例作为加大执法力度的契机,亮出《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尖牙利齿”,“咬痛”违法者,对违法行为形成强大、持久的威慑力和约束力。

此外,有力、有效保护野生动物,鼓励公众监督、举报等非常重要。最近,在唐山、天津两地发现两大片非法捕鸟区域的,是一些环保志愿者。对这些环保志愿者的行为,应该予以肯定和奖励。政府部门和公众携手合作,共建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实现天高任鸟飞、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原题为《法网恢恢,难容捕鸟黑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