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遭遇“空巢青年”

2016-10-22 19:08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空巢青年”正在成为一个热词,它是从“空巢老人”变化而来的,其词义也正相反对,空巢老人指的是子女不在家的中老年人,听起来有一种悲戚之感,空巢青年是离开家乡在城市奋斗的独居青年,与其所对标的空巢老人相比,并不沉重,更是一种自嘲与幽默。

这是一对反映时代风貌的词,生动勾勒出了今天的某些生活图景。据统计,中国的独居者超过5800万人,其中20-39岁的青年达到2000万人。客观说,他们都有较深的孤独感,空巢老人被动如此,不容易改变空巢状态。青年人则很多是出于自己的主动选择,他们有时也会寂寞难耐,每个夜晚刷朋友圈刷到头昏眼花,无法入眠,叫醒他们的往往不是闹钟,而是快递员,害怕过节没人陪宁可加班,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喧闹的城市里享受自由独处的宁静时分,因为珍视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不愿改变独居状态。这得益于经济的发展。

有些空巢青年买了郊区的房,却觉得不适宜居住,宁可租住在公司附近,“使用比拥有更美好”,这种源于凯文•凯利的互联网思维,不仅被用来重估物价,也被用来审视关系。空巢青年也有社交达人,却觉得社交像甜点,多了会腻,注重自己的感受。有的虽然居家,工作并不耽误,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工作合流十分明显。有的也是吃货,却经常吃外卖,品味可上可下,并不纠结。

空巢青年和空巢老人不是相互孤立的两个群体,空巢青年的父母很可能是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的孩子也很可能是空巢青年,尤其“80后”“90后”来自计划生育一孩政策时期。这难免触发激烈的代际冲突,集中体现为绵绵无绝期的逼婚,新旧两套价值观的不可调和,把彼此都掏空。空巢青年与不容乐观的离婚率、生育率互为因果,也必将深远影响未来的社会和家庭格局。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融洽,才有幸福。空巢老人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那根线远远地在孩子们的心里牵着。空巢青年却像是有意放开了各种关系的线头,谨慎地保持若即若离的零度关系,既不过火,也怕寒凉。

这样的交际审慎,折射出亲密关系的危机,也不温不火地孕育着新形势下人际模式转型升级的希望,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返乡与空巢,是显而易见的悖论。无论青年老年,超越空巢,适其所适,就是幸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