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值得出口的是书店

余春娇
2016-10-19 16:5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东京本屋》里写道,森冈书店的主人森冈先生曾说:“日本值得出口的是书店。”(“本屋”是日本人对书店偏口语化的称呼。)他也提过他的一位韩国朋友认为,日本的书店值得研究。一是因为“除了图书销售之外,书店会举办工作坊、朗读、展览、座谈会等各类活动,对周围人群的文化素质提升有所帮助,也能提供人们一种交流的机会。二是因为书店的经营就是靠个人的力量来发展的。”

这一观点也解释了日本书店在当下日益引起关注的原因。相较于依靠政府补偿或企业援助的大型书店,独立书店已成为一种仍然小众,却不可小视的文化现象。它们避免了新刊不足、选书不当、利益输送、图书摆放等方面的问题,拥有着吸引读者前往并驻足的一些共性:店铺不大(甚至很小),却因此消除了空间和距离带来的隔阂。店员或店主与顾客之间更近的接触更容易形成共鸣;无政府的支撑或企业的援助,却也因此获得了销售内容和形式上的自由。店主的个人理想、社交类型和阅读审美对书店的风格构建有着直接的影响,书店成为他们高成本的一种自我实现和表达;书店的存在不仅仅为了销售带来的利益,更是为了给作者和读者提供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甚至成为一小族群的据点和文化阵地;所有这些新兴或冒险的尝试,都为书籍本身和书店这一场所提供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可能。

森冈书店曾一度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止步于“每周只卖一本书的书店”。殊不知,任何一种别致的模式,都是在多次探索所得的经验下催生的。“每周一本”并非单薄的概念,更非噱头,它是森冈先生将“平面的书籍立体化”这一成熟完整概念的表现形式之一。长年在二手书店工作的森冈先生,为一些冷门好书短暂的生命周期感到惋惜,为期一周的展示正为它们创造了免于被错过的第二次机会。

“每周一本”的书籍选择也并非一蹴而就。森冈的第一家书店借鉴了他在二手书店工作的经验,他曾专程飞往巴黎和东欧进口摄影书,因为在过去的经验里,摄影是实体书店最有胜算的类型之一。但事实证明,一己力量无法与网络冲击相抗衡。后来他发现许多顾客甘心不远千里,来到店内,只为了买下某一本书。

开启“每周一本”后,森冈先生为每一本推荐的书准备了与之相应的主题展示,有的根据书目创作周边,也有的则将书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背景介绍给顾客。展示过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实现了平等化、私密化的对话与交流。一周时间的意义,远不只延长这些书籍的档期,更丰富了它们被解读的可能。

摸索舍可谓select shop的鼻祖,并且一直保持着开业以来的独特风格。与越来越多为了生存而日渐商业化的select shop相比,店内的不少刊物几乎都不适合一般商业模式。监狱、死刑、救援主题的读物、较软性的亚文化系列刊物、素人独立出版的zine等。与其说是一家贩卖出版物的书店,不如说是座边缘人群的庇护所。吉井称之“满是理想、愤怒、人情的暴风雨”,有着“荒地般的自由、落寞和宽容”。

与森冈的精密筹划不同,摸索舍“人来不拒,人去不追”,如同傲慢的怪才,独隅在角落里。它的所有努力,都为了逆流而上继续生存下去,这不仅仅是一家本屋的生存,更是这片土地上所有稀罕出版物的生存。它更像一个文化阵地,为自己和同类的态度坚守着。

与新兴本屋一同独立于大型书店之外的,以集中于京都的古书店为典型。最古老的是从江户时代继承家业的传统古本店;其次是明治时期或昭和初年创立的书店,有些更换字号,却终是得以延续;第三类创立时间较短,融合了新的风格,营造独特氛围,自成一格。

在书籍的选择范围和类型上,古书店丝毫不输新兴独立书店。例如汇文堂等与中国相关的古书店:紫阳书院的店主个人所收藏的汉籍为最,朋友书店引进中国图书最为迅速和专业;店主也有自己的偏执。《京都古书店风景》中提到的临川书店,便以店内书籍稀有罕见著称。老板对“孤品”的追求,到了如果发现了“别家所无”的好书,便会派人用高价买下,以维持仅此一家店独有的“信誉”和他所相信的“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作者苏枕书还提到中川夫人的店,有时看得入迷,已经过了打烊时间,她也不会提醒,只是静静地等待。当你回神道歉时,她反而安慰你道:你多陪我了一会,我也不那么寂寞,应该谢谢你才是。中井先生则常常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将她着实喜爱或珍贵的书籍售予她。因为他相信书放着却没有人读,是最寂寞的事。对书来说,有人钟情,也是大幸。

这样浓浓的人情味和温柔的心意,也与森冈先生所提的卖书人与读者之间的信赖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者,与其说这些是古书店与独立书店的共性,不如说,是后者继承了前者的衣钵。

毫无疑问,独立书店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在同一人群中的热度却未必长久。身处信息碎片化和飞速更新的时代,大多数人对独立书店的兴趣只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好奇,在各种独具创意的想法面前,他们也更常地扮演围观者。真正能将此作为理想并身体力行地实现,或参与其中为这份理想买单的,还占少数。

独立书店的天生属性注定了它将面临的风险,这一现状又造成了两者共同面临的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古书屋在历经百余年沧桑后,仍在艰难对抗着日渐消失的命运;许多新兴独立书店,经历了人员精简,经营状况一样令人担忧。

独立书店要成为一种持久的文化而非风靡一时的文化现象,依靠的是爱书之人的使命感,和对探索和传播的执行力。这便回到文章开头森冈先生朋友的观点,日本书店是靠个人力量发展的。

个人力量来自哪儿?这是对经营者与读者提出的双向要求:对经营者而言,固然需要不断地尝试和长期地坚守;然而更需要坚守的,是读者对阅读和文化的态度。“读者的求知心、对不同领域的好奇心以及对交流的渴求”,是促进独立书店发展的动力;同样重要的是,这份热情是否经得起消磨,如果“人们将之视为消费品用之即弃,那么也很难孕育出什么文化来。”

任何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值得喜悦,但唯有生命延续,我们才得以见证更多可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