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电影市场在“瘦身”,真正的电影人会留下来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6-10-21 15:3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浙江青年电影节主论坛集结了一大批风头强劲的业界精英,共同探讨“青年电影如何面对资本的力量”。

电影产业越来越发达,各类电影节也越办越多元。10月19日至24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浙江青年电影节,聚焦的是年轻的华语电影创作者。有别于国内其他电影节将争夺奖项列为重头节目的惯例,这届浙江青年电影节更侧重于交流行业经验,主办方希望通过论坛、展映、影评及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创投、路演等系列活动激发电影节活力。

与同样是“青年电影节”的西宁“first”有所不同,浙江毕竟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这个电影节将青年创作者与产业拉得更近些。主论坛集结了博纳总裁于冬、香港名监制吴思远、出品人覃宏、阿里影业张强、华谊兄弟叶宁、光线传媒丁丁张等一大批风头强劲的业界精英,共同探讨“青年电影如何面对资本的力量”。另一个论坛上,导演曹保平与《长江图》导演杨超、《喜丧》导演张超、《少年巴比伦》导演相国强等青年电影创作者的“中坚力量”展开“新导演新电影商业运作可能性案例分析”。

与大多数时候在论坛上常见的空泛不同,这个青年电影节上呈现出的创作者状态有些耿直和可爱。“老专家”吴思远在论坛上痛批“中国电影现况非常不正常”,论坛主持人、北大金融系教授“冒犯”各位老总们说“规则是你们定的,你们有没有动力去改变,真正为年轻人做些什么?”而下午青年导演们聚集一堂的论坛上,作为主持的青年制片人杨城则干脆“拆台”主办方,不谈商业运作的可行性,只谈自我认知和创作态度,“我们不能老听别人上课,也要表达我们自己的想法。”

中国电影开始“瘦身”,是好事

中国电影的票房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后,今年的增速呈现出放缓趋势。在连续几个重要档期的“负增长”、“创新低”之后,电影圈及资本领域的众多专家和制片人相聚一起“华山论剑”,产业未来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资深电影人吴思远一针见血指出,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看似繁荣,其实非常不正常,“很多投资人根本不看故事,就看有哪些大牌。最后,最得益的是明星,投资人有风险,对整个产业并没有积极意义。”

吴思远列举了电影行业的几大顽疾,明星出场前呼后拥,一个人一年赚普通老百姓一辈子赚不到的钱、一个区域原来三家电影院现在盖出十家、电商参与不计成本的烧钱竞争……“就像一个小孩子突然虚胖,非常胖,不正常。”吴思远忧虑地表示,“如果再这样下去,迟早泡沫会爆。其实我们时间还有很长啊!电影是文化,需要人才积累和资本的正常运作。”

面对吴思远的担忧,华谊兄弟CEO叶宁则表示,情况并非那么悲观,“如果把中国电影比喻成一个人的话,它已经开始自己的健康计划,今年是瘦身的第一步,瘦身是为了跑得更远,是正常的、真正的好事。而且瘦身的关键是回归到很的本体——好的电影作品。把一个故事说好,能引起大家情感的共鸣。”

叶宁认为,中国电影如今才真正刚刚开始。“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已经从产量变成质量,产品非常重要!中国的观众没那么好忽悠的。第二,中国电影已经开始本土化,我现在接触很多类型化的导演,他们自己都下过苦功夫。”

刚刚在国庆档凭借好口碑逆袭的《湄公河行动》,让出品方博纳影业的于冬在发言时格外底气十足。观众愿意为好作品买单,让他更坚信中国电影正在逐渐走出追逐IP和小鲜肉的怪圈,往一条更健康的路上走。于冬认为,并不能把之前电影质量的下滑完全归咎于资本,“钱没有好坏,钱都是好的,投资人都是出力的,也希望在这个产业里分一杯羹,我觉得这非常好。要把产业蛋糕做大,要舍得分这一杯羹。”但同时于冬也表示,“当电影遇到了一份所谓的资本寒冬的时候,真正的电影人会留下来,你们走不了,资本会走。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在今天这样一个好的形势下,能够乘势而上。”

“新导演新电影商业运作的可行性案例分析”论坛

青年导演失去个性,是创作者与行业的“双输”

作为一个以打造青年电影人孵化器为目标的电影盛会,青年电影人在这里面向主流市场展开对话姿态也令人赞赏。昨天以“新导演新电影商业运作的可行性案例分析”为主题的论坛上,这批已经凭借为数不多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荣誉的年轻导演的共识是,保持创作的初心,不为资本打乱自己的节奏。

当《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制片人杨城希望大家抛开主办方给的“商业可行性”命题谈谈自己实际面对行业的心得体会时,《心迷宫》的制片人任江州率先“吐槽”,自己在找投资的过程中常常等不到回音。他甚至在《心迷宫》拿奖之后将剧本换了个名字重新拿给资方,对方在完全没看剧本的情况下跟他瞎扯几十分钟来讨论剧本后续开发的问题,这让他很苦恼,“我们虽然项目小,但年轻人做事不容易,你如果真的不想投,也请你别耽误我们。”

《谁的青春不迷茫》的导演姚婷婷则在创作环节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前的剧本创作,前辈们对生活积累非常丰富,然后才能有很好的作品。现在的年轻创作者自己的生活都很匮乏,观众的生活可能比我们丰富,我们怎么能创作出吸引他们的东西呢?”

花十年拍出《长江图》的导演杨超希望投资人能够稍微花一点时间来了解这个行业特殊性,尊重行业创作的生产规律。“我希望资本要看到这个行业未来的成长,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让一个项目、导演那么快适应钱的逻辑。”

导演杨超

同时,身兼电影教育工作者身份的杨超表示,现在中国电影的整体环境非常好,关键是观众成长了,“两三年之前,商业片靠宣发或者别的力量骗过观众,但是在今天做不到了,观众越来越聪明,反过来对市场提出了要求,这是不可阻止的力量。”对于新导演的建议,杨超说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特征,“很多新导演在最初的创作中模式化、工业化,那些东西很难引起大家的注意。如果一个导演还在靠能够熟练的运用标配的好莱坞式的镜头语言和凌厉剪辑进入这个行业,那他终将沦为‘性价比’的竞争,比谁便宜,比谁拍得快,这不管对于行业还是创作者本身,是一个‘双输’的局面。”杨超认为,“庞大的电影工业之中,青年导演们应该像一个个小马达,自己开足马力,而不是一味去适应妥协,把自己仅仅变成工业的一枚螺丝钉。”

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上被王家卫评价为中国版“东京物语”的《喜丧》,其导演张涛用武林高手修行走江湖打比方,“其实只要专心练好自己的武功,以一个出关的状态去面对江湖,就会发现世界其实很光明。”张涛表示,《喜丧》获奖后,来找他的人多了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一样的nobody,闭门张罗自己的剧本,具体的事交给制片人。不用觉得环境变化有多了不起,世界每天都在变,定得住才能走得远。”

姚婷婷的办法是,跟投资方接触的时候,不跟他们聊项目,“我会聊人生观、价值观、电影观,三观一致再聊具体项目。不问他们能给多少钱,先谈好恋爱再结婚。”

在听了各位创作者的讨论之后,导演曹保平指出,如今有意无意把新导演和商业运作挂在一起,“这是受大环境的影响,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要命的问题,新导演应该关注当下的事,是否有商业运作的需求和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有些导演天分中具备这种商业诉求的可能,而与商业无关的电影也丝毫无损于电影的荣耀。”曹保平希望年轻的创作者们保持平常心,“预测未来并没有意义,关注当下、关注自己最重要。现在环境太浮躁。导演和编剧特别需要寂寞,现在耐得住寂寞的太少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