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写出患抑郁症的经历,是帮自己也是帮别人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6-10-21 15:2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上月演员乔任梁自杀,“抑郁症”这个词又一次被拎到了公众面前,露出它残酷的底色。

但 “抑郁症”从一个名词到真正被普通人认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的太太李子玉曾患病达10年之久,最严重的时候自杀过四次。

李欧梵回忆婚后半年时太太突然发病,依旧记得当时深深的无力感,自己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读了那么多书,“竟然完全不了解这个病,也不知道怎么去应对。”

如今李子玉已经病愈7年。在抵抗疾病的过程中,李子玉觉得最重要的是分享。她遇到了愿意信任的医生,讲出了自己的状况并获得了帮助;她有愿意扶持她的先生一直相伴身边,听她讲童年经历;后来,她去给关注抑郁症的公益小组做业余辅导,开始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别人,但讲述的过程中,发现也巩固了自己的信心。

2008年,基本康复的李子玉决定做一次彻底的“分享”,她把自己对抗抑郁症的全部经历写进了《忧郁病,就是这样》这本书中。

“昔日病愈初期,每次和友人提起自杀过程,总会有种震颤的感觉打从心底发出,它让我知道自己的并仍未完全好起来。今天,我和朋友再次谈起自残的经过,已经不再口唇震动、心脏猛跳,反过来我可以绘声绘色地说,恍若说着别人的故事,心里平静。”到这时候,李子玉觉得,“是时候可以写这本书了。”

10月19日晚上,李子玉和李欧梵做客由华东师范大学和大隐书局主办的大夏读书会,和读者分享了对抗抑郁症的人生经历。

李欧梵和李子玉(右)

8年发作了4次抑郁症

当天李子玉妆容整齐,穿红色蕾丝衬衫套裙,打扮得一丝不苟。她笑称这一切都是因为病好了,生病的时候这些平时喜欢做的事情根本就不能做。

她强调了“不能”,而不是“不愿”。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只是情绪问题,散散步,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情调节情绪就可以自己走出来。

“并不是这样的。”李子玉从1992年到2000年之间,一共发作了四次抑郁症,几乎很规律地两年一个轮回,每次发作大半年,吃药抑制下去后一停药,不久之后又复发了,“发病时不是一般的忧郁,不是一般的不开心。不想吃饭,整天哭。很多你平常愿意做的事情,到那个时候你根本不能做,也没心情去做。最严重的是我自杀过四次。我以为我自杀死了就没有感觉了,可以不需要去面对日常生活。”

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抑郁症发作时是2000年,李子玉幸运地遇到了李欧梵。当时她刚刚和李欧梵结婚半年,从香港移居美国,生活幸福,用李欧梵的话来说,自己60岁“知天命”的年级上,有了这样的生活“万事已足”。但生活环境的改变依然埋下了抑郁症的诱因。其间,李子玉接到母亲的电话,说自己得了癌症。

一个星期后,抑郁症幽灵一般地缠上来了。

李子玉突然晚上睡不着觉,李欧梵以为只是普通的失眠,没太在意,没想到这样整晚不睡的状态一下持续了三天,第三天开了安眠药来吃,依然不见效。

一周以后,李欧梵慌了,带妻子到哈佛大学有名的心理诊所问诊,医生诊断出是抑郁症复发。

李子玉第一个月开始发病的时候,李欧梵感觉和她“隔着一层玻璃”,“跟她讲话,她说‘嗯’。说出去走走,她说‘不去’。说去喝咖啡,她说‘不喝’,几乎什么也不干。每天根本不想起床,不能面对这一天。到傍晚太阳下山的时候,心情特别坏。”

美国心理诊所的安排是两个医生对一个抑郁症患者,一个医生负责开药,另一个医生负责心理辅导谈话。心理辅导需要病人的配合,但李子玉当时严重封闭自己,也不信任医生,什么都听不进去。

李欧梵却以学者的严谨和丈夫的爱“全听进去了”,医生要求他每天统计妻子的心理状况,把每天的情绪状况按数字排列,做成表格。“比如今天我请她喝咖啡,她喝了,问她感觉心情怎么样,高兴程度按数字是‘1’‘2’‘3’,她说了我就记下来。第二天请喝咖啡,她不想去,再记一个数值,和前一天去对比,看做了什么事情心情有什么不同。”

后来病好后,李子玉承认自己当时觉得这样的治疗毫无意义,数字都是随便说的。

病人不配合,治疗自然也难以奏效。似乎无可奈何的局面之下,李欧梵收到一个去香港客座讲学的邀约。

想到李子玉此前在香港生活日久,李欧梵去咨询医生,回到一个熟悉的文化语境和自然环境中,是不是能够让妻子的病情改善。医生给了肯定的鼓励,“绝对可以,你试试看。”

抱着尝试的心态,李欧梵带太太回到了香港。回港后,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信佛的中医师。李子玉和她一见如故,吃了几副中药,还在这位医生的介绍下信了佛教,两周后病竟然基本痊愈。

“如果我们8月不返香港而留在美国,子玉是否痊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一定会,但可能花得时间更长一点,全看她个人和环境互动的关系。”谈起这次成功的治疗,李欧梵认为,更重要的是病人的心态和家属对病人的关心。在香港看的中医师并不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医生,但妻子愿意信任她,对治疗疾病有很大帮助。

抑郁的种子,早在童年就已经种下

李子玉病愈之后,李欧梵开始探究她的病因,觉得妻子这次发病与她母亲的电话有很大关系,询问她究竟与母亲关系如何。李子玉也慢慢开始愿意去面对并承认,自己抑郁症的种子,早在童年就已经种下。

李子玉1950年代中期出生于广州,两岁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异。她母亲18岁就已经结婚,生了一个男孩,20岁又生了李子玉,“她自己还是个女孩,并不知道怎么带孩子。”

离婚之后,母亲坚持把他们兄妹带在身边,但因为要去香港打工赚钱,只好把他们留给外婆照顾。过了两三年,母亲在香港再婚,对方是大家庭出身,愿意娶她母亲,但因为家庭声望的缘故,要隐瞒她母亲曾经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的事实。

从此,李子玉和哥哥被外婆叮嘱只能叫母亲为“阿姨”,被问起妈妈去哪儿了要回答“在广州没有到香港来”,这让她觉得被抛弃了,“我问外婆那我爸爸呢,她没好气地说‘被车撞死了’。突然间没有妈妈,又没有爸爸了,有一种很不开心的感觉。”

回想这段经历,李子玉觉得当时已经在心里埋下了抑郁的种子。加之外婆脾气不好,对她十分严厉,童年她养成了有事情不愿意讲出来的习惯,全都憋在心里,更是助长了这种心态。

中年婚姻的失败是对她的第二次打击。李子玉第一段婚姻嫁给了表哥,陪他在美国读博士,十几年把全部生活重心都放在他身上,荒废了自己的中文专业。然而当两人生活重心和之前不同以后,矛盾突然爆发出来,没多久就离婚了。

李子玉当时完全无法接受婚姻的失败,分居没多久,就爆发了第一次抑郁症,“我从小非常渴望爱,因为没有父母的爱,非常希望有亲情。我们在美国读书时候,很多人很羡慕我们是金童玉女。为什么会离婚?”

“所以我觉得抑郁症是因为,从小有些问题就没有调节好,没有懂得成长。我这个人生活上是非常独立的,可以一个人在餐馆里吃饭、一个人看电影,很多事情我可以自己做,但是感情方面不能独立,这是最麻烦的事情。一离婚以后感情就没有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心结。”3次抑郁症爆发,都是在离婚后的独居状态,李子玉觉得,对感情的依赖和无法面对,是她走不出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再也不怕对人说自己有抑郁症

其实如今说是“康复”7年,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不再发作,李子玉依旧会有轻微的抑郁症症状,但她已经学会了与之共处。最近一次生病,她只用了两周就成功让自己走了出来。李子玉觉得,关键在于自己已经不再惧怕抑郁症,“我已经面对了它、接受了它,并且处理了,放下了,我再也不怕对人家说‘我有抑郁症’。”

她每天晚上做“平甩功”,以每组五次的频率缓慢甩手,辅以深蹲,不仅自己做,还拉着丈夫李欧梵一起做。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打坐,本来心里的急躁、担心在慢慢减少,整个人安定下来。而李欧梵则打趣太太“之前信基督教,现在也不怎么信了”,但又说自己“提倡慢生活”,老婆打坐也是一种让生活“慢”下来的方式。

李欧梵谈及帮助妻子治病的过程,觉得“笑”是最重要的治疗。在知道太太生病后,他发了誓要每天让太太“大笑三次”,后来实行起来,他什么办法都想了,包括跳舞、插科打诨,“我说要把笑变成重要的治疗,既治疗自己,也治疗我太太。没有想到我在帮她,其实也是在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最重要的就是坦然面对。”

但她依旧奉劝抑郁症病人,治疗的第一步是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我犯病的时候,什么都做不了,每天就是躺在那边等死。我说的那些事情,都是自己慢慢好转以后,才开始有心帮助自己调整,让自己不再复发。开始一定要吃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