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胡淑光:孩子出不出国不重要,基础知识和好品格是关键

澎湃新闻记者 柴宗盛
2016-10-21 16:5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中芯学校校董胡淑光

教育焦虑症在空气中弥漫,拼早教、抢学区房、挤名校,乃至留学还是高考的抉择,这些焦虑从孩子落地开始,几乎传染了所有父母。在阶层滑落与阶层晋级的双重鞭策下,人们展开教育竞赛,越来越低龄的孩子接受应试训练。似乎父母的进取心、钱包的丰盈程度,就能决定孩子的未来?但同时,父母们的内心排斥着这种竞赛,在清醒时,会扪心自问:有没有揠苗助长,是否误入歧途?当下的教育全球一体,各种教育理念激烈碰撞,教法各异、出路不同的学校,有了空前多的选择,家长该如何选?为此,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中芯学校执行校董胡淑光博士,她游学并执教于多所中外名校,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在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院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免疫学研究,此后应聘为纽约医学院副教授,此后返回台湾,任教于台湾交通大学,2001年举家迁来上海,次年受邀管理中芯学校。

如何挖掘孩子特长

澎湃新闻:如何才能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做到因材施教?

胡淑光:父母要多花时间陪孩子,观察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可能朝哪个方面发展,什么是他驾轻就熟的、他喜欢的。不要一味把孩子送到外面去上很多兴趣班、才艺班。孩子其实很需要跟父母在一块,多交流沟通。当然不是说不可以尝试新的东西,可以给他稍微设立一下兴趣选项,适当接触一下,但如果小孩真的没兴趣,就不要强迫他。我们推行小班化教育,老师比较有机会了解每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校内活动非常多,通过小孩在学校的表现也能观察到他们在哪一方面更有潜质。如果父母、老师都认识到孩子的特长所在,学校是很愿意给孩子创造机会的,在各种社团及活动中让他有所发挥。

澎湃新闻:有些专业程度较高的项目,靠孩子自己天性无法判断喜好与否,譬如摄影、网球,这些项目如何选择?

胡淑光:孩子太小时,这些较专业的兴趣和技能比较不容易展现,但其他兴趣是可以发现的。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在每个教室里设置了区角学习的活动,老师们设计了多元的兴趣区块,与音乐、艺术、建构(比如搭积木)等有关,在上课之前让孩子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块自主活动,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孩子到底具备哪一类型的性向。

我们还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训练和发现孩子的特长,比如每年年底的博爱义卖艺术展,每个孩子都会参与其中,或是绘画,或是制作手工,将这些作品义卖,募集到的善款用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目前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十二届,帮助了不少贫病儿童。除了展览义卖品之外,自2014年开始,我们增加了学生大型舞台表演,由学生自行设计、编排、表演节目,你会发现孩子们很有创意,歌唱、舞蹈还有戏剧、沙画、书法等等。

澎湃新闻:有时候家长培养孩子兴趣会功利一些,会考虑有利于将来就业的兴趣,屏蔽一些职业机会较小的兴趣,譬如舞蹈之类的,您如何看这种选择?

胡淑光:可以理解这一现象。父母都有这样的担心,孩子以后总要独立生活,养活自己,养活他的家庭。可是社会在不断改变,我们可能没法精准预测未来所谓的热门和冷门职业。在过去,工程、电子这些行业非常热门,但现在可能就不专美于前了,反而服务业似乎是不可取代的了。尤其网络发展,经济起飞之后,大家的世界完全改观了,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高,多年前没有多少人到剧场去看演出,大家不太关注音乐、舞蹈方面的消息,可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很多家庭会在周末带孩子一起观赏表演。同样,我们现在看好的行业,以后并不一定会成为生活的保障。家长不要因为未来的出路太局限孩子的兴趣,一个人从事的工作一定要是他所喜欢的,他才会全心全意去做,才会激发出内心的火花,觉得很快乐,觉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工作就变成一种压抑。

学习的敏感期

澎湃新闻:据说有些能力的培养有敏感期,哪些能力是有敏感期的?

胡淑光:是的。比如,学语言可能是在八九岁以前效果最好。因为八九岁之前孩子的听力是最敏锐的,模仿声音能像原声带一样。幼儿园开始最好由外教来教英语,如果到十几岁再学外语,可能发音就不那么纯正了。我是大学毕业后才到美国去的,我的英语发音就不会跟美国人一样,所以学习语言确实有一个敏感期。凡是和听觉相关的能力,年纪小一点的时候开发最有利,当然不是说稍微晚点就一定不能学好,但确实有些方面,越早塑造越容易。

澎湃新闻:幼儿园阶段的英语训练有必要吗,如果考虑快乐成长的话,会不会太早?

胡淑光:正如上面谈到的,我觉得这还是很有利的。而且,所谓快乐成长,指的并非是不学习,才能快乐,而是说:学习要有兴趣,才会快乐。幼儿园学英语抓住了语言发展最好的阶段,英语要保证学生与老师有对话机会,老师上课是在游戏中用英文对话,所以学习是很轻松自然的过程,孩子不觉得是在“学”英语,而是在玩。

澎湃新闻:具体来讲,在家里,小孩子英语怎么学?

胡淑光:家长可以给孩子放一些迪斯尼或 Dr. Seuss之类孩子喜欢的原声碟片,他随着剧情,再加上大人必要时的提点,就能自然而然的提高英语的听、说水平。此外,还可以借助音乐,听一些动感的英文儿歌,反复地听,刺激孩子大脑的语言区,听熟以后他就很容易模仿出来。即便当时不太懂,以后慢慢会明白,主要可以抓住音准和腔调的优势。

澎湃新闻:如何培养孩子阅读?

胡淑光:孩子从小一定要培养他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上课时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要靠教才能学的话,孩子的发展一定受到局限。父母最好要陪着孩子一起看书,很多家长说,“对呀,我陪着他读书,我看我的书,他看他的书。”这当然也很好,但是可以做到更好,家长陪着孩子看同一本书,读完再一起讨论,跟他分享你喜欢书中的什么部分,让孩子也讲一讲,养成这个阅读习惯后,他的知识面会更宽广。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网络信息更是日新月异,要训练孩子知道怎样去摄取资料,他的学习才更有效。

在国际活动日,胡淑光和幼儿园、小学中英文部、中学中英文部的小朋友在一起。

教育路径的选择

澎湃新闻:很多人焦虑小朋友教育路径的设定,好像一上学就得选择了,将来是留学还是参加高考,对这种设定您的建议是什么?

胡淑光:很多家长有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希望以后有机会送孩子出国去念书,但另一方面思想斗争又很厉害,是不是一定得出国?还是留在国内参加高考?究竟走哪条路比较好?事实上每个孩子的个性,每个家庭的情况,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各方面都有不同。家长不必太早忧虑这个问题,重点是在小学时将基础打好,将来是否出国深造,到初、高中时可看情况再做决定。孩子小时,父母不用太焦虑,给孩子一段时间,先把英文学好,把其他科目的基础打扎实。到进初中时再换跑道也来得及,当然我们也不建议太迟再做选择。

不过,很多情况是我们现在难以预料的。比如:这些年国内高校有很多改变,许多海归学者为中国高校带来很多新的气象,而国家也在全力改造高等教育。所以很难想象十多年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还会停留在目前的阶段。此外,国内家长一般都觉得孩子一定要上大学,上了重点大学,才证明孩子的能力,保障以后的工作。反观国外社会,他们并不一定要孩子念大学,却在意孩子是否有一技之长,在哪方面有兴趣,因此会选择专科技校,孩子毕业后的收入并不见得比大学生少,而且还能更早进入社会。将来中国父母的思路,也很有可能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该做的就是多陪伴孩子,让他的身、心、灵能够得到充分地满足,养成好的品格,找到他的兴趣,培养他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几年后,国家、社会和我们自己家庭的情况都可能会有变化,可以到时候再去决定究竟是送孩子出去念书,还是留在国内念书,基础扎实,到哪儿都会有好的表现。

澎湃新闻:很多父母不希望小孩做很多题,追求快乐教育,但到了小学三年级,发现自家小孩跟不上其他孩子,就各种焦虑,开始让孩子做很多很多题,快乐教育是不是伪概念?

胡淑光:我们认为“追求卓越”跟“快乐成长”并不矛盾,而且在快乐中,更能帮助孩子达到卓越的目标。第一,“快乐成长”并非不做功课只顾着玩,我们定义的“快乐教育”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喜欢上学习,因此,他会全力以赴,事半功倍。孩子每天高高兴兴的上学,老师有本领让他喜欢听课,喜欢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如:老师布置孩子回去念一本书,第二天大家来分享对这本书的看法,大家辩论一下,这样会激起孩子很大的兴趣。他们会努力去看书,也不觉得苦。这是我们所谓的快乐成长,孩子真心享受学习,上学就不是压力,我们不认为孩子应该在压力下成长。

第二,孩子需要有自由的时间,他需要玩,与大自然和其他孩子接触,让情绪放松,心灵成熟。我们不主张有太多重复的练习,但也不是说一点功课都没有。现在教育当局主张减负:一到二年级不要布置作业,结果绝大部分学校做不到,我也觉得稍有点过头了,可以给孩子少量有意义的作业。学到的知识,确实需要应用和复习才能真正掌握。

澎湃新闻:近几年海外对上海的中小学教育表扬很多,但也能听到一些不满意的声音,您觉得怎么做上海的教育才能更好?

胡淑光:我觉得教育理念应该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我们要掌握最合适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应该都是一样的。教育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这就又回到了他的兴趣和长处在什么地方,那我们就给他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给他恰当的呵护和引导。但基础教育是通识教育,不能太偏向自己喜欢的科目,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各种知识都要有个平衡,在孩子成长阶段,给他各方面的历练,一定要掌握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让孩子背九九乘法表,结果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中国人做算数,找钱比外国人灵光多了。

中国老师一般会让孩子有一个规范,我觉得很好,但不要有太多限制,很多时候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单向的,要孩子这样那样,孩子完全跟着老师的路子走,虽然教室里的秩序很好,但可能限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学习应该是双向的,我们希望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让孩子多参与课堂、发表想法、创意。在国外,从幼儿园开始,孩子每周会从家里拿一样东西到学校,在所有学生、老师面前,告诉他们:这是什么东西,我为什么喜欢这个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孩子说话的能力要早早做训练,胆子大了就敢在人面前讲话。这里面的训练包括:思维训练、语调训练、表情训练。小朋友都觉得很有趣,每个人都抢着要上去讲。西方教育的长处:一个是创意性的教学,一个是动手能力实务的培养。东方教育的基础训练很扎实,孩子从小做规矩,在品格方面的要求很高。所以我们提倡中西合璧,小的时候背一些口诀、美文,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好文章,不管是英文的还是中文的,背了,孩子的思路会开阔,也会出口成章。基础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要养成好的品格。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品格塑造、习惯养成的最好时候,若能养成好的品格,有爱心,有恻隐之心,乐于助人,一生都不会走偏,会是一个社会的好公民。所以东西方教育各有所长,我们希望给予孩子的是中西合璧式的教育。

上海这边在小学阶段,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定为副科,这可能值得探究,因为这两门学科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很重要,应该尽早有较深入的接触。

澎湃新闻:基础训练之外,现在好多学校要求学奥数,您对此是什么态度?

胡淑光:我不太赞成做奥数,尤其我现在所听到的奥数实际是解难题,我也听说,奥林匹克的数学比赛,很多中国人都拿奖牌,可是最后这些人从事数学研究的好像寥寥无几,这就是被强力训练的结果,他或许在这方面有天分,但是被高度要求,被强压训练,到最后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很多孩子在家长、老师的压力下,拼命去解题,参加数学比赛成果也不错,但在这个过程中把所有的兴趣都磨掉了,本应该有机会成为很有成就的数学家,但到最后却放弃了。数学的思维训练是很好的,这就是逻辑训练,一个人要有逻辑观念,做事才能有条理。可是做很多很难的、绕弯的数学题目对孩子却没什么帮助,他将来生活中用不上这些技能,那么,为什么不让他去做些他喜欢的事呢?

澎湃新闻:数学能力和逻辑训练您有什么好方法?

胡淑光:国外在初中的时候有逻辑思维课,训练学生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和推理,用辩论的方式帮助思路发展,这对孩子很有益处,家长在家里也不妨给孩子类似的训练和挑战。孩子如果对数学有特别的喜好和天赋,可以让他早一点去接触和发展,但一定不要强迫孩子,否则孩子就很痛苦了。

澎湃新闻:很多父母觉得要是小朋友上不了好学校,似乎就是教育失败。但客观上受外部或内在条件限制,有些孩子是没有机会上名校的。如果名校努力失败了,该怎么办?

胡淑光:父母的责任在确保孩子扎实的基础教育。上海整体的基础教育质量是很高的,如果孩子能够在学校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就已经达到了基础教育的目的。当然父母可能希望孩子进名校,将来再进重点大学,这好像人生就成功了一半。不可讳言,名校收的都是好学生,彼此激烈地竞争,会碰撞出火花,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可能会越来越提升,为美好的未来做好铺垫。但也有一些孩子不适应这样激烈的竞争,在名校中倍感压力,成绩落后,自信心尽失,最后郁郁寡欢,产生忧郁症,毁了孩子的一生,父母也后悔莫及。因此,我觉得父母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去充分识透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很多时候,父母是非常聪明的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的孩子不一定像父母这么优秀,那么,父母也要认清事实,不要逼着孩子去补课,勉强让孩子进入名校,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培养自信,有了自信才有动力把事情做好。没有自信,做事永远畏畏缩缩,就不可能有成就。所以父母要有眼光为孩子选择最合适的环境,让他能够快乐自信地把潜能发挥出来,感觉生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是父母的责任。当然,如果孩子的能力很强,那么选择进名校也是理所当然,盼望家长都能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而非刻意追求名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