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传统手工艺濒危?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王丽华
2016-10-22 08:4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人们对“传统手工艺”一词绝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

据2015年《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查》,我国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近7成年收入在 2万元以下、近6成尚未找到继承人、近7成受访者对传统手工的学习意愿不高。

10月19日,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普随“BMW中国文化之旅”来到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开讲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人们常说传统手工艺濒危是因为受到现代文明巨大冲击,赵普却认为传统手工艺要走进现代生活,才能得以传承。

中国传统手工艺为何岌岌可危

“首先,有的手工艺传承比较封闭,后继无人。许多手艺甚至到现在还坚持 ‘传男不传女’。”

赵普举例云南乌铜走银第六代唯一传承人金永才。乌铜走银创立于清朝雍正年间,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与北京景泰蓝并称“天下铜艺双绝”。可自古乌铜走银家训极严——“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闺女”。金大师的两个女儿,也只能眼看着父亲的手艺而不得传承。

“又比如今天北川主要做羌文化的传承,但北川的非遗保护能不能和其他地方进行交流也是一个问题。走进来是一方面,走出去也很重要。”赵普如是说。

传承人内部有封闭的同时,外界情况也不乐观。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人们往往会发现大同小异的“手工艺品”。赵普说:“尤其繁华街区的同质化特别严重,都是 ‘义乌制造’。这些产品在小商品市场都可以买到,只不过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旅游街区。”

而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数人其实对传统的东西并不关心。赵普认为,完整的文化空间是民艺传承的条件。许多民艺一旦脱离空间的营造就难以显露出自己的全部魅力。比如茶杯、茶盏、茶壶等器物的某种价值是在整个茶席的空间里去体现的,又比如贵州安顺的地戏面具如果脱离开刻之前必须举行的郑重仪式,仅仅拿到城市中来作为一件雕塑品欣赏,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缺乏曾经在农耕文明中的氛围要素,所以保护起来非常困难。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和教育。”

乌铜走银第六代传承人金永才

日本150年老店的数目,为何是中国的万倍?

国外的传统手工艺现状如何?赵普举例日本:“你去京都、奈良,会震撼于日本人对生活的精致要求。日本千年老店有7家,五百岁以上老店有32家,二百岁以上老店有3146家。而我们呢,都是0。”

他感慨,日本一百五十岁以上的老店超过5万家,而中国仅有5家:六必居酱园、剪刀老字号张小泉、中药老字号陈李济、同仁堂及凉茶老字号王老吉。

为何差距如此惊人?

赵普说,在家庭方面,日本的一大特征就是匠人世家直至今日也还守护着家业,保持着活性。很多设计师都是匠人世家出生,有人是千年以前画师世家的后代,也有人祖上在六百年前专做盔甲。例如像乐和清水这样的家族,是存续了四百多年的著名陶业世家。

在日本民间,为了改善乡村传统手工艺濒危、人口流失严重的现象,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发起了“一村一品”和“造乡运动”。也就是把一个村或一个地区最值得骄傲的东西,无论手艺、风俗还是土特产,开发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能叫得响的产品。“在日本,这个站点你要是不买(手工艺品),到下一个站点就没有了。”同时,日本民间还兴起生活工艺馆,不仅供匠人在内沿袭传统,也让观光者可以在专人指导下体验各种器物的制作。赵普感叹这“既有市场机制,又有民间情怀,更有国民特质。”

而日本政府对传统手工艺的投入,更可以从一条时间轴上可见一斑: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公布了《文化遗产保护法》。“那时候日本战败刚五年,还没从废墟里走出来,可见他们对文化珍视到什么程度。”1974年5月,日本政府又推出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赵普直言:“人家上来就是法。法律和条例可不一样。中国要先出办法、条例,好不容易再颁布法律,有的条例颁布了还不一定能按法律来。”

再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的笠间陶瓷“笠间烧”为例。在笠间地区,陶业是唯一产业,产品都由手工制作。二战结束后,大部分笠间烧窑已经停业甚至消失,仅剩下14家作坊还坚守。“日本政府怎么做呢?昭和23年他们设立‘茨城县陶瓷产业指导所’,进行职业培训、市场调查、新材料试验开发,还指导图书资料及技术情报向公众开放。我们引以为傲的景泰蓝,全部被日本吸收学习。”

此外,日本市场也给予传统工艺更大的尊重和扶持,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赵普说:“在日本,许多现代工业的背后其实不只有流水生产线,更是手作的天地。匠人精神虽来源于传统,却与现在这个时代共存。比如刨木头可以用电锯,但必定是经木匠的手把木头的表面刨得非常圆滑。生产可以通过流水线,但必定有工序由手艺人亲手完成。”

日本笠间烧

传统手工艺必须走进现代生活

高尔基曾说一门手艺的消亡就代表着一个小型博物馆的消失。赵普深以为然:“如果你以为失去的仅仅是一样东西,那大错特错。其实是工具、匠艺、心法,整个系统都没有了。现在的酒都是工业制造,而真正小作坊做出来的酒,每个师傅出手的都不一样。配料和掌握火候,是大师傅的独门手艺。”

“现在的状况是,年轻人不爱学,都出去打短工了,因为短工来钱来得快。”

那么传统手工艺何去何从?赵普的答案是:“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有了交易,产生利润,匠人才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有了足够的尊严和体面,手艺就有传承下去的可能。而手艺品买回去是要用的,不是供起来的,所以若不能结合当下的生活,手艺的保护就走不远。”赵普坚信,许多濒危传统手艺的拯救之难不是在于认知,而是在于其产品与现代生活的脱节。

“赵普老师说得很对,任何传统手工艺想发展传承必须走进生活,还必须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传统手工艺必须有买和卖才能让 ‘传承人活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张氏剪纸”流派第五代传承人张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传统手艺和非遗什么时候能让老百姓都喜爱用,传承人真正的春天就来了。

“但走进现代生活不意味着改变传统手工艺,不意味着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指的是大量仿制复制,可是中间环节根本没有传统制作工艺,那这只能算工艺品、旅游纪念品。”

“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从最近三五十年断的,中间有短暂的重生。其实从打倒孔家店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与传统决裂。因为我们挨打了,中国人总结原因是技不如人、文化不如人。为了向西方文化学习,我们隔断传统,向过去挥手告别。我们一直在告别,以致于在一百多年的告别史中,我们都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赵普感慨,手艺和非遗的作用在于让我们能追根溯源,“四书五经是古代文人仕举必须要学的,现在有几个人完全看下来了?那我们拿什么来复原我们的文化?我们起码可以从那些和我们日常生活还有关联的中国手工艺开始,把我们和过去联系在一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