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宏亮瞻局丨从越战遗产看中美两国的南海竞争(下)

澎湃防务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6-10-23 13:4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肯尼迪的意外离世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越南局势本来的走向,继任的约翰逊政府迅速做出了扩大战争规模,全面介入越南的决策。至此,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全面打响。

朝鲜模式无法复制

对于美国来说,越南战争的战略本质是一场有限的“遏制”战争。对此,白宫和五角大楼没有分歧。朝鲜战争经验表明,在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中追求绝对化的目标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美军地面部队在10年侵越战争中从未越过北纬17度线——这必将导致中国公开的武力干涉。然而,现实情况是美国连有限的战争目标也没能达成。

是目标出了问题?还是手段出了问题?越南为什么没能成为第二个朝鲜半岛?

客观的说,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军事表现是合格的——即便不能算很好的话。美军地面部队取得了几乎每一场战役的胜利,从未遭遇过长津湖式的惨败,越南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握在美军手里。尽管如此,美军却无法剿灭南方的越共游击队。纯军事的观点认为,大规模战术轰炸无法切断后援充裕的北越政府向南越输送部队和物资的通道。越南不是朝鲜半岛,后者只要卡死几个山间隘口就可以堵死部队机动线路。越南的热带丛林让渗透变得轻而易举,即便南越游击队遭遇失败还可以暂时退回北方,根本就不可能被彻底剿灭。

1972年尼克松政府为了以打促和,发动了对北越的战略轰炸,似乎取得“奇效”,巴黎和谈最终达成协议。然而,这样的“奇效”恐怕还是建立在河内对空袭和谈判前景早有把握的基础上——只要美军撤出,统一是迟早的事仅靠战略轰炸就让北越彻底放弃南越的想法显然不可能实现。约翰逊政府是明智的,越过北纬17度线只能是一场更大的灾难。军事上占领河内和海防没有意义,北越政府和军事力量甚至可能撤至中国境内,将整个越南变成“南越”。

美国在越南唯一取胜的机会在政治而非军事只有在越南建立一个稳定、廉洁、高效的政府,才有可能消灭游击队在南越生存的土壤,从而达到朝鲜战争式的有限目标。对此美国很清楚,实际上在1964年全面战争爆发前,CIA就已经干过多次“换马”闹剧。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南越的政治精英均来自法国殖民时期有意保留的王室、地主和贵族阶级,他们执政的动机是保证自身利益集团不被共产党消灭。他们的腐化和软弱是内生性的,根本不可能让南越变成美国所希望的亚洲民主样版。反过来讲,美国在南越保持大规模军事存在本身,就足以让西贡政权在民众中威信扫地了。

因此,美国在越南的目标是注定要失败的,跟手段无关。肯尼迪花了两年时间看清了这一点,约翰逊却足足花了4年,尼克松在上台之前就知道这场军事冒险是没有希望的,当尼克松将最后的战争目标定为“如何体面撤出”时,就已经超出了理性战略的范畴,其最终失败也非常容易理解了。最天真的是那些将军们,1968年威斯特摩兰还在敦促约翰逊增兵至70万,并声称只要兵力足够,战争仍可以打赢。可想而知,约翰逊在听到自己的爱将如此要求时会多么愤怒与沮丧——威斯特摩兰之前曾保证过只要增兵至50万就能打赢,而1968年美军已经在越南部署了多达54万的地面部队。威斯特摩兰显然已经输红了眼,他在1968年被撤换,但直到2005年去世都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在1968年下台的还有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这位美国历史上任期最久的国防部长改行当了世界银行行长,并且一干就是13年。麦克纳马拉从政前就是个成功的商人,在世界银行的工作的确更适合他。

假如中美60年代建交

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在1969年1月退休,有阴谋论者怀疑这位前副总统联合军工财阀暗杀了肯尼迪,目的就是阻止从越南撤军。当然,这种说法没有确切根据,只是为达拉斯总统刺杀案平添吊诡罢了。

约翰逊是一位真正的战时总统,他的整个任期都深陷在越南的军事失败和国内巨大的反战浪潮之中。但他的退休生涯只持续了4年,这位倒霉的前总统甚至没能看到战争结束——也许是任期内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备受煎熬,1973年1月22日,约翰逊在德克萨斯州自己的牧场因心肌梗塞去世,年仅64岁。而仅仅5天之后,巴黎和会达成协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多米诺骨牌”效应没有出现。福特总统虽然只能无奈地看着“美国人被踢出越南”,但统一的越南很快就因侵略邻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而丧失国际威信。退出越南让美国失去了岘港和金兰湾,五角大楼随即加强了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一线的防御链条,该链条的背后则站着强大的美日同盟和美澳新同盟。

对于中国来说,越南统一后的反华表现本应是可以预测的,在历代东南亚朝贡体系中,越南一直都是不稳定因素。当然,任由美国消灭越南政权也会有损国家安全,中美之间在东南亚需要缓冲区

今天评价美国在1964年的战略选择确实有“事后诸葛”之嫌,不过历史经验总需要总结,历史也往往因各种可能的轨迹充满魅力。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这是一次迟到了10年的访问。如果中美在上世纪60年代初建交,那么美国的越南战略、东南亚战略,乃至全球战略都将更富弹性。美国可以果断放弃越南,那样既让中国感到舒服,也可以让越南在实际上从南线牵制中国。如果中美苏大三角提前10年到来,刚上台的勃列日涅夫政府恐怕也会重新盘算自己的对华政策。

当这一切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现实后,美国人赢得了冷战,但58000名美国大兵的生命却已经沦为华盛顿失败战略的牺牲品。

北京“重返东南亚”

越战结束40多年后的今天,东南亚仍是世界的焦点。在后冷战时代,东南亚的战略地位不降反升。进入新世纪以来,东南亚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再次面临新的安全困境。中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正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全球性大国,但与50年前不同的是,中国目前在东南亚拥有巨大的现实经济利益,中国也正在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以便在必要时保护自己的利益。美国则对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企图心存狐疑。

当媒体炒作所谓美国“重返亚太”时,稍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其实从未离开过亚太,更未离开过东南亚。在美国看来,今天的中国更加强调用经济手段提升其影响力。

在对东盟国家施加经济影响的竞争中,美国基本没有取胜的可能。然而,在中国与东盟贸易额高速增长的同时,近年来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关系却有所恶化,这的确是需要中国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认真研究的。

历史上,东南亚朝贡体系的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了地区和平与稳定。但这种“不平等”国际关系和地区秩序与现今被广泛接受的现代国际体制存在结构性矛盾。朝贡体系强调国与国之间名义上的不平等,允许朝贡国保有事实上的独立。而现代国际关系则强调国与国之间名义上的绝对平等,却对现实中的倚强凌弱无能为力。中国试图强化自身在东南亚话语权的努力经常会被别有用心者曲解为重建类似的宗主国地位。因此,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在不用付出太多成本的情况下,通过为东南亚小国提供条约式的安全保障,来对冲中国在本地区的影响

“环南海”骨牌

如果说50年前东南亚的战略重心在越南的话,今天的战略重心就在南海。与当年的美国战略决策者对越南的看法相似,今天的美国政军高层认为南海将是阻止中国“扩张”的重要节点与最前线。美国所担心的,仍将是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强调过的——一个横跨东南亚、兼具海权与陆权的超级大国的出现

可以预测,未来围绕南海的军事斗争和外交博弈不仅将常态化,甚至有随时激化至武装冲突的可能。南海不是越南丛林,这里很适合美国发挥海空军优势。但就像50年前一样,是否拥有正确的战略目标才是决定战略博弈胜负的关键。美国过于现实主义的战略思维往往在亚洲文化圈碰壁,而中国在东南亚一直强调“非零和博弈”。刚性围堵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持续60多年,并无新意可言,刚性围堵实际上也没能阻止中国的崛起及其影响力在东南亚和全世界的增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