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收入低、年轻人不学,蜀绣漆艺等成都老手艺何以传承?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王丽华 发自成都
2016-10-24 07:1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蜀绣蜀锦、银花丝、成都漆器和瓷胎竹编并称为成都传统手工艺的“四大名旦”。尤其蜀绣、蜀锦织造技艺和成都漆艺,都于2006年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月20至21日,澎湃新闻记者随“BMW中国文化之旅”走进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成都漆器厂,听它们的传承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蜀锦:全国只有约七个人在织造

四川蜀锦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它与南京云锦、江苏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蜀锦原材料为蚕丝,生产工艺又极其繁琐,因此在古代还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在今天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一架长6米、宽1.5米、高5米,有11000多根纤线的花楼木织机最引人注目,因为它为清道光年间所制,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台能投入使用的清代花楼机。

清代道光年间的花楼木织机。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供图

传统的蜀锦织造需要挽花工与投梭工两人配合。挽花工居上,按花本顺序接线提经。投梭工居下,负责引线打纬、投梭织造。只见丝线在二人间飞舞,一人“拉花”,一人“丢梭”,旁人还看不大清,美丽的图纹就已在不可言说的默契中悄然织就。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汉)。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供图

一幅蜀锦的诞生相当不易。从图案的设计到锦缎的完成,短则四五个月,长则耗时一年。“就织造而言,两人配合工作八个小时,也只能织出6到8厘米长的蜀锦。”四川省级蜀锦传承人曹代武如是说。

而练就这门手艺,同样很花时间。比如就投梭这么一项技艺的练习就需要花上三年。“我们前后收过很多徒弟,但很多人觉得一个动作要反反复复地做,很枯燥,耐不住寂寞。”曹代武告诉澎湃新闻,蜀锦工人的工资在三四千左右,“但是一个新手刚来时是没有三四千的,要学三年才可以。所以有的做了半年或者三个月就走了。”

眼下曹代武只有三四个徒弟,今年28岁的四川小伙子李泊黎就是其中之一。

“24岁时我想学一门手艺,就过来了。其实来之前我也不知道这东西是怎么回事。实习期两个月,保底工资一千元。我从最基础的开始学,开始练甩手,增加手腕的灵活度,再了解怎么制作和维修设备,之后才开始上机。”李泊黎向澎湃新闻坦言,“其实我也觉得很枯燥,只是我觉得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丢了就失传了。现在全国就大约七个人在操作。其实还有一些老师傅会,但是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去操作了。”

就在今年4月,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南丝路上蜀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一文中说,今天成都能全面掌握蜀锦传统手工技艺的艺人不足十人,且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老龄化问题严重。

“我想传承的话,先要有工资的保障,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蜀锦不是仅仅会上机就可以了,还要维修、牵丝线……一个人不可能全部掌握。即使一个人能全部掌握,也不可能一个人上机,一个人完成。”如今,还出现了采用电脑数码的数码锦,效率可比手工织造高多了。但李泊黎说,“机器只是个死的没有感情的东西。而且在质感上,手工和机器做出来的也有区别。”

传统的蜀锦织造需要挽花工与投梭工两人配合。投梭工居下,负责引线打纬、投梭织造。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蜀绣:十个人里只有一到两个可能留下来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古时绣匠多为男子,人称“绣爷”。

今年55岁的彭世平是新中国第一位蜀绣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之子。1957年彭永兴第一个把国画家朱佩君的芙蓉鲤鱼搬上蜀绣,“芙蓉鲤鱼”从此成为蜀绣的标志性题材。而彭世平从小耳濡目染,15岁时就开始独立绣制人生中的第一幅作品,如今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继续从事蜀绣技艺的研究与传授。

“蜀绣人的手既不能粗糙,又要不易出汗。”彭世平一边无比轻松地将一根丝线劈成了若干根细丝,一边直言传承不易。即便是他自己,也拜师习画,在学西画的专业新知识。

今年55岁的彭世平是新中国第一位蜀绣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之子。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彭世平的大弟子李红霞如今四十一岁,她从十三岁时就拈起绣花针,跟随姑爹彭世平学习蜀绣技艺。当一群人走到她身旁,李红霞头也不抬,旁若无人,只顾眼前自己的绣品。

“做这个本来就要很专注,一不留神针法就不对了。而我们蜀绣最主要的表现就在针法。”后来李红霞告诉澎湃新闻,她每天刺绣,静坐八个小时,“完成一幅作品,我最短三个月,最长花了一两年。”

“学这门手艺,最起码也要五年。”如今李红霞手下也有二十几个学徒,“半途而废的很多。最后十个人里只有一到两个可能留下来。”

“国家在扶持了,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传承人身上,根本是不够的。”李红霞担忧蜀绣的传承,她曾建议让蜀绣技艺进入中学(授课),但遭到了学生家长“怕耽误学习”的反对。“我女儿今年不到六岁,我也希望她能去学这门手艺。我知道做这个工资少,也辛苦,但我还是希望她能传下去。”

锦绣结合作品——窗影。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供图

成都漆艺:坚持这行的,绝对是因为自己喜欢

成都漆器厂最辉煌的时候有两三百人,而今全厂只有三十多人。在2007年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尹利萍今年63岁,她成为了这个厂里的主心骨。

尹利萍一直尝试着让现代人接受有3000多年历史的成都漆艺。就在今年5月,尹利萍耗时1年多完成的漆器作品《春暖花开》和《生命》出炉了。她将浮雕和雕刻工艺结合,让成都漆器首次实现了在浮雕上贴金属片雕刻的技艺。

且不说创新,通常制作一件成都漆器,需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完成。又因为是全手工操作,许多人刚接触到漆会过敏、红肿。

成都漆器厂的技术工人在打磨。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对于这门手艺的传承,尹利萍坦言如何在浮躁社会中沉下心确实是个问题。“我们没有在社会上公开招聘,因为如果你不了解这门手艺,你看这个工厂,听这个收入,你肯定不来。来的人,肯定是对这门手艺有所了解和喜爱的。”

来自唐山的90后小伙子陈申是成都漆器厂的漆工,来厂里有两年了。在做漆器之前,他曾在北京做设计工作。很多人会好奇,陈申是怎么想的?

“在现在这种环境下,我也有压力。年轻人开销大,工资一低就不选这行。”陈申坦言,自己也曾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想过放弃,“选择和坚持这行的,绝对是因为自己喜欢。”

“现在厂里有约二十人是80后、90后,漆器厂技术员工逐渐趋于年轻化,并由尹老师带队传承、创新漆器。就在一个月前,厂里的老师傅陆续退岗,他们都是厂里返聘的,因为年纪实在大了退休了。”陈申如是说。

“现在会做成都漆艺的人,95%都来自这里。然而时代变迁,老厂生存不易。从国营到私企,这里曾停产五年。”成都漆器厂的职员张明珠如是说。这名出生于1989年的女孩在厂里工作三年了,“很多人觉得花上千元买这个,还不如买包包,买古董。”

“现在我们想着怎么抓住人们的眼球,怎么让大家了解成都漆艺。我们有网络销售渠道,也知道很多人在网上不会下单买那些几千元的工艺品,但我们还是要这样做,因为起码可以让人们知道有这个东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