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个学术民工︱去谁的杠杆?

徐奇渊
2016-10-25 17:4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中国经济的杠杆率持续升高,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中,企业部门的债务率更是严峻。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报告:2015年末,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余额为105.6万亿元人民币,约为GDP的156.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提出了包括“三去一降一补”等举措的供给侧改革。近期,国务院正式出台的《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更是为去杠杆开出了明确的药方。

谁在过度负债?

关于我国企业的负债问题,最近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是由钟宁桦等人(2016)完成的。这项研究发现,1998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总体上呈现出了显著的、整体性的去杠杆趋势,平均负债率从1998年的65%持续下降到2013年的51%。

既然如此,为何“去杠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挑战?该研究进一步揭示:在同一时期,有一批企业却在显著加杠杆,这些企业正是数千家大型、国有、上市企业。在2013年的35万家企业中,负债最多的前500家企业就超过了债务总量的1/4。在2015年上市公司中负债最多的50家企业竟累计了11万亿负债,其中某1家大型国有企业,其负债就达到上万亿的量级。

如果镜头从上面火热的场景离开,那我们也会观察到冰冷的一面。同一时期,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融资难”——尽管在诸多讨论中,这个命题本身就面临争议,但是,这些企业面临更紧的信贷约束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此条件下,相对于大型、国有、上市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难以过度负债。事实结果正如开头所提到的,我国企业的总体负债率甚至在长期中表现为持续下降!

债转股成功靠什么成功?

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出台《意见》,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拒绝“僵尸企业”、避免成为“免费午餐”。但是我们知道,即使债转股在短期获得效果,对于过度负债的企业而言,债转股只有一次性的去杠杆效果。如果不能从体制上消除特定企业的软约束,不能从机制上打破银行系统对特定企业的信贷偏向,则债转股的最好效果就是多买了一段太平时光

这里需要再次提及钟宁桦团队(2016)的研究。他们发现,2009年之后,仅仅因为一个企业是国有的,它的负债率就要比私营企业平均高 6%。到2013年,这个偏向性更是达到了8%附近。这一结果说明,我国银行体系的信贷越来越偏向于国有企业。该项研究还有另一个发现:负利润的“僵尸”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的现象在2008年之前可能就存在了,而2008年之后则更加显著。

回到现实中,现在的国有企业,还是那些国有企业,现在的民营企业,也依然还是那些民营企业,现在的银行也还是那些银行。在增量信贷中,如果这些银行仍然偏向于国有企业,如果负利润的“僵尸”企业仍旧更容易得到贷款,那债转股的效果就只能是一日之功。

《意见》出台后,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和上世纪90年代的债转股不同,本轮债转股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化、法治化,而不是政府的直接干预。这个思路有必要进一步延伸到增量信贷当中。这种思路延伸到一个终极,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缺少国有企业改革,不打破政府的隐性担保和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不梳理清楚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则债转股的故事终将陷入纠结

主要参考文献:

钟宁桦、刘志阔、何嘉鑫、苏楚林,《我国企业债务的结构性问题》,《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

您正在关注“三个学术民工”第2期工程:本专栏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金融问题,由徐奇渊、杨盼盼、熊爱宗倒班为您特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