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环保岂能掩耳盗铃?

2016-10-25 19:4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出于自身政绩考量,偷配钥匙并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致使空气(或环境)质量数据异常,引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注意。警方立案调查后,目前涉案人员已羁押在看守所。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掩耳盗铃故事。这些官员掩的是公众之耳,盖的是自己监守之铃。类似的环保“奇招”已非第一次出现,比如荒山喷绿漆搞“绿化”,空气监测站设在公园,喷雾炮贴身服务监测点等等。这些“下有对策”型“基层智慧”的存在,是公众不信任官方环保数据的根源。

换个角度看,官员有作弊的动力,说明已经感受环保的压力。环保系统知情人士称,因为政府部门对环境末位的官员有处罚要求,官员为了逃避处罚,才会想出塞面纱的蠢计。

有人为环保局官员不平,说他们有责无权。这确实是环保工作长期以来的尴尬。环保部门可能比辖区内的某些污染大户还要弱势,却要为所有的污染结果负责。环保部门官员在体制内也处于边缘位置。据说一个领导无论多么优秀,只要到了环保部门,就意味着职业官员生涯的终结。四川省环保厅长姜晓亭说过:“做环保工作,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失职,要么的得罪人。而无论选择哪一条路,结局都很难看到政绩。”

无论如何,掩耳盗铃式的应对是绝不能容忍的。只是考核方式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比如末位处罚要同时落在主政官员和环保部门官员头上,才能倒逼出更有力的环保举措。

人们期待环保执法早日长出“牙齿”,但长“牙齿”的前提必须是不敢弄虚作假,否则“牙齿”只会坏事而不会成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