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名作《上柏山居图》看陆俨少、费新我山隐生活和归隐思想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2016-10-30 14:0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由陆俨少艺术院和费新我艺术馆联合举办的“国难上柏缘——陆俨少、费新我书画文献联展”前天移师费新我故乡浙江湖州德清双林的费新我艺术馆进行展出,展期持续至12月11日。该展此前曾于8月31日——10月16日在上海嘉定陆俨少艺术院展出。

此次展览共精心挑选了陆俨少、费新我两位老先生80件代表作品进行展示,每人40件作品,展品主要来自于陆俨少艺术馆和费新我艺术馆馆藏以及陆俨少、费新我家属的藏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将陆俨少生前于不同时期创作的三幅《上柏山居图》首次集中展示。

陆俨少早年曾在浙江武康上柏福庆坞买田置屋,度过几年山隐生活,并于此地结识书法家费新我。陆费二人一见如故,并相约在上柏山作笔耕墨樵的山隐之人,后因日寇入侵,打断了两人的山隐之约,但是二人结下了一生的情谊,成就了一段艺坛佳话。

正因为这段短暂而特殊的经历,使得上柏山居成为两人艺术创作中不断出现的题材, 几乎成为他们艺术生涯中一个创作“基因”。

陆俨少、费新我

《上柏山居图》引艺坛佳话

据此次画展策展人之一,陆俨少艺术院院长王漪介绍,陆俨少内心一直向往耕读传家的山隐生活,此前曾受同学之邀,对莫干山麓的上柏山之行留下深刻印象。1934年春,他在上柏山买田筑屋,办起了小农场,过上了笔耕墨樵的山隐生活。对于这段经历,陆俨少后来在自传中说:“我山中的家离开公路不到半里路,到上柏镇约二里路。早上我骑了自行车到镇上去买菜。上柏镇西南接莫干山余脉,东北乃湖州水乡,所以山中野货和水乡鱼虾在市上都能买到。上柏是武康县中最大的一个集镇,我认识一位老中医名张之石,在镇上开业。我每天到镇上买菜,在他家歇脚,他总泡茶款待。当时一般自上海来上柏的人,大都作暂时居住之计,取其冬暖夏凉,所以造的是草屋。我因全家来住,有终焉之意,所以造的是瓦屋。……日读书、劳动于其中,以冀苟全性命于乱世。”

1935年7月,费新我在应友邀约游访过莫干山之后,得知上海大画家冯超然的高足陆俨少正居住在上柏山中,前去拜访。见面后两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刚好陆俨少的山居对面,一溪之隔的皇坟山边有一片山地正待出售,于是费新我当即决定在此置地建屋,是为“隔涧有高邻”。彼时费新我购置的土地“已叠石为基,将营建矣”,却赶上了日寇入侵,抗日军入驻,打断了两人的山隐之约,陆俨少逃难至四川重庆,费新我一家逃难至苏州。8年抗战胜利之后,陆俨少再访旧居,发现已毁于战火,夷为废墟。

1953年,陆俨少、费新我在上海重遇,此时距上柏山相识已经过了近20年了,两人再提往昔相与卜邻之愿,感慨不已。

陆俨少刚到上柏山时,此处的农居仅四五户,现在则居住着40余户人家。已80多岁高龄的陈锡堂是当年陆俨少山隐上柏山的邻居。他的父亲陈炳泉当年就曾为陆俨少看守山林田地房屋。陈锡堂指着“上柏山居”的旧址说,“上柏山居”前有一幢两层瓦房、后有三间平房,厨房、浴室、画室、书房等一应俱全,建房用的石料就是在这座山上开挖的。陆俨少还在自己的农庄种了300多棵梨树以及园竹、茶树。

陆俨少在上柏山的邻居陈锡堂老人站于陆俨少“上柏山居”旧址复建的房子前。窗户处原为旧居北门。

原为陆俨少上柏山居屋前水塘,如今水塘早已不复在,淹没在一片杂草丛中。

旧址之上如今是一幢复建的白墙黑瓦的屋舍,废弃已久,淹没在一片杂草丛生之中。屋前的水塘、屋旁的三百梨树早已不复踪影。

陈锡堂口中描述的上柏山中的瓦屋、梨树、燕竹,而今只能在陆俨少的作品《上柏山居图》中找到对应景致。陆俨少在自己其中一幅《上柏山居图》的题跋中曾详述上柏山居:“予之居,在南涧之上,瓦居三楹,背山面圃,有平地数方, 设置花坛,杂植四季名卉,有水一洼,溢而为泉,虢虢绕屋,流而下泻于涧。正门北向,一径穿竹林十丛,春至花发,香溢林表。过涧为圃,有竹数千竿,梨千树…… ”

在陆俨少旧居一溪之隔,费新我当年意欲筑房处已经垒好的地基也还依稀可辨……

陆俨少《上柏山居图》,创作于1990年于深圳。 
上柏山对“陆费”二人艺术创作的影响

陆俨少一生游迹处处,但上柏山中的经历记忆最深,感情最真,因而对他的艺术创作也影响至深。陈锡堂回忆说,有一次他去杭州南山路陆俨少家里,陆俨少让他欣赏刚刚画完的一幅《上柏山居图》。因为就是自己家附近的景物,他看了以后就很认真地对陆俨少指出:某个位置还应该有哪些景物……陆俨少笑着说:大体上是这个样子的。后来,陆俨少的一幅《上柏山居图》意外失去,他痛心不已。陈锡堂劝他:陆先生,你再画一张不就行了吗?陆俨少痛惜地说:我心中的“上柏山居”是不可能再重画的!

陆俨少《上柏山居图》,创作于1981年于杭州。
上柏山的山隐生活对陆俨少的艺术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浙江美术评论家马青云说,上柏是一个地名,整个区域属于莫干山,对于像陆老这种有创作欲望的人而言,看到像莫干山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清凉世界是很激动的,所以在他的艺术创作题材中反复出现《上柏山居图》,几乎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基因和母题;而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上柏山居图》正属于他的艺术成熟期,从他画山水的技法和艺术风格方面都是比较成熟了。“上柏山的经历可以说是陆老的山水画能够取得这么高成就的一个基因。”马青云说。

陆俨少一生曾多次创作《上柏山居图》,此次展览共展出三幅,分别为1981年陆俨少73岁那年作于长子陆京在北京的家中,现由陆京家属所藏;1986年为胡文虎作于杭州,胡文虎得此图后,又请俞平伯、费新我、吴劷木、许宝骙题跋并写于引首(此次展出为复制品);1990年创作于深圳,现为陆俨少的儿子陆亨所藏。

上柏山的山隐生活对陆俨少艺术创作的影响虽然直接体现为对《上柏山居图》这一题材的创作,但是也开启了他后来隐居题材的艺术创作,又相继创作了《东蒙隐居图》等作品。

费新我《挑灯夜战》,创作于1958年。

陆俨少还曾让人刻了三方上柏图章,分别为:“旧家上柏山中”、“旧家上柏山中”、“上柏山中人”,这三方印章经常出现在他1980年代的作品中。

“上柏山对费新我艺术创作的影响则体现在,费老最喜欢到的地方就是莫干山,被它的翠竹、秀丽的山林以及江南烟雨迷朦的意境所吸引。费老在莫干山创作了很多著名书法作品,比如他写的《莫干纪游诗》,看上去就像竹叶上的水青葱欲滴,只有有过实际体验才能表现出他那种在书法特有的味道。”马青云说。

陆俨少《东蒙隐居图》,创作于1988年。

“生死相依”源于相通的艺术追求

费新我1903年生于湖州南浔双林镇。据其子费之雄介绍,他归纳父亲一生经历三个转折:“他跟随我祖父到上海洋行当学徒,提前一年满师之后,每月可领得200块大洋的薪金,属于很高的收入,但是他仍然在众人的反对下毅然决然去学画,弃商学画考入画校,在他30岁的年纪改名’新我’,专事研习中、西画、书法;解放后专攻新国画题材创作,创作了代表作品《刺绣图》和《草原图卷》,名噪一时却因右手患疾不能继续作画,改习左手执笔专攻书法。苦练书法三十余年孜孜不倦。”“如果不是因病右手不能继续画画,他也不会苦练书法以左笔书法闻名。”费之雄说。

费新我书法《行书李贺词 》,创作于1991年。

陆俨少1909年生于上海嘉定南翔,他从小志于书画,后得遇名师,先随前清翰林王同愈先生学古文诗词和书画,后经王同愈介绍入嵩山草堂,随海上大家冯超然先生学画,潜心山水,由明清“四王”正统一脉入手而上溯宋元各家。他在新国画题材、杜甫诗意题材、写生题材、峡江系列上均有很高的成就,及至晚年,依然执笔不缀,致力于创新求变。

费新我书法《行书莫干山纪游词》,创作于1985年。

1988年,陆俨少和费新我在双方子女的陪同下重上上柏山,此次故地重游,二人心情激动,萌生了要共建陆费山庄的想法,当时费新我有个建议,由他出一百幅字,陆俨少出二十幅画,重建上柏陆费山居。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而搁置。1992年,费新我逝世,安葬于苏州金鸡山公墓,陆俨少听说之后也嘱托家人,自己故世后要置墓于其旁,1993年,陆俨少逝世后,其墓就与费新我之墓相邻。费新我的墓碑也是由陆俨少生前所题。

陆俨少《拾粪积肥》,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

许多人对于他们缘何能结下这种生死相依的深情厚谊感到困惑。

对此,马青云认为:“根据我这么多年的研究,为什么费老跟陆老这么情投意合,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在书法上,陆俨少的第一个老师,他的书法是学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当时很多人看不懂,但是费新我看懂,费新我说杨凝式的书法是茶叶铺地,就是很自由自在,大大小小、粗粗细细很自如的这样一种状体,陆俨少的书法我认为就有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也是费新我所要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们两人一见如故,可以说在艺术的趣味上是相通的。”

“无论是陆老的画还是费老的字,都有个‘势’,虽然他们表现势的方式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一个‘势’。另外陆老生活在南翔,费老成长于双林,这种江南水乡的成长环境是相通的,所以很容易契合。”马青云说。

1988年9月陆俨少、费新我重上上柏山。

据王漪介绍,此次展览还有诸多亮点,一为,陆俨少生前创作仅为三幅的《上柏山居图》在此次展览首次相聚展出;二为,展览中穿插了一定数量,同时又相当精彩的陆俨少书法作品。三为,展览展出了费新我绘画生涯中早年的精品力作如《刺绣图》、《添子又添糕》、《钉马掌》等以及其最有代表性成就最高的左笔书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