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校操场收费“赶人”,光明网:封闭不能解决问题要靠协商

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 
2016-11-03 14:31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光明网11月3日报道,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上海理工大学原本免费对外开放的田径场近日开始对外收费,引起周边锻炼者的不满。对此,校方回应说,这样做是为了加强管理。

据悉,从11月开始,上海理工大学张贴告示规定,每周一至周五8点到9点,冬季17点后,夏季18点后,校外人员才能免费进入田径场,其它时段则因有教学活动,不对外开放,周日及寒暑假白天学校田径场对外按每小时15元的标准收费开放。对此,周边的锻炼者表示,学校操场为教学服务,工作日限定校外人员入场时间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学校的运动场毕竟属于公益性质,休息日白天却收费开放,就让人觉得不太合理了。

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原因,中国的居民小区体育设施普遍不发达。对于高校周边社区居民来说,去高校操场锻炼已经形成习惯,已经化作了一种刚性需求。每天锻炼的时间可以有所挪移,但是双休日和寒暑假要交一笔不菲的费用甚至有些天不让锻炼,这确实让这些周围居民难以接受。

当然对于高校来说也很委屈。操场和体育设施的无条件开放,导致校园内非学生人群越来越多,极大地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而感觉到被挤占资源的学生的意见乃至怨言,又无形中对学校管理层造成巨大压力。间或发生的校外人员和校内学生的冲突事件,更是让学校如临大敌,本能地产生将学校封闭保护起来的冲动。许多高校开放一段时间操场,然后又全面关闭,就是这种冲动之下的结果。

很多评论认为主要是钱的问题,经费当然是问题之一。但以目前我国高校的经费水平,其实本不太缺这一点钱。再者,以一个标准操场巨大的容纳量,加上散步、跑步、跳操之类活动的低成本,如果真要把增加的运营成本,平摊到每一个校外锻炼者的人头上,也一定不会太高。大凡把锻炼价格定得过高的学校,其目的多不是为了收回成本,而是希望人们“望而却步”,说白了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赶人。

高校担心的不是钱又是什么?自然是安全问题。维稳思维之下,封闭起来保护起来的冲动只要有一次没能被抑制住,校园体育设施就要重回内部师生才能使用的老路。

无须重提拿纳税人的钱建立的学校应该向纳税人开放的大道理,也无须重申从1995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今年6月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里一以贯之的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政策,甚至近期人大常委会正在提请二审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也规定:鼓励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所有一切政策和法规的落地,都要以解决高校的安全顾虑为基础,唯有如此,才能切实让高校放心地打开大门,实现与民共享,与民同乐。

而解决高校的安全顾虑,只能靠开放而不是封闭。封闭不能解决校园安全问题,是因为封闭既不能彻底解决安全问题,而且也做不到彻底封闭。开放则可以通过有序有效有水平的开放,加强学校的安全系数,提高学校对抗危机和风险的能力。而要做到有序有效有水平的开放,绝不仅仅只靠校方单方面的努力。而是要真正放下身段,和周围社区的居民、居委会、街道、社会组织坐下来共同协商,共商共建共享平安校园。

在这个协商过程中,高校可以和周围社区居民建立行为自我约束制度,可以建立成本补偿制度,可以建立公益互助制度,建立安全联防制度。通过这样的协商,不仅可以有效化解高校操场开放之争,化麻烦制造者为安全守护者。更重要的是,大学可以真正与社区相融,提高服务社区水平,实现“近者悦服,远者来归”,彰显自己的大学精神,而社区居民也可以享受大学的便利和熏陶,助力推进健康中国、文化中国和平安中国。(原题为《化解高校操场开放之争要靠协商精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