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站在世界舞蹈巅峰的华人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6-11-04 07:5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继2014年以《声希》、《春之祭》惊艳上海后,全球最重要的华人舞蹈家沈伟将再度携手其创立的“沈伟舞蹈艺术”,于11月7日-8日在上海大剧院带来一动一静的两部佳作《地图》与《天梯》。这也是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备受关注的重要参演项目之一。

11月2日,沈伟在上海一家“咖啡学校”举办了自己的“艺术分享会”,现场分享了自己从幼时学习戏曲到长大后留美生活与工作的经历,还谈到了对绘画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西方现代思潮和视觉艺术的看法。

11月2日,沈伟艺术分享会现场。

受中西方两种文化冲击和浸润的沈伟,终于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而从这些经历中,我们也得以了解,这位站在世界舞蹈巅峰的华人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

从东方戏曲出发,在西方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艺术分享会一开始,沈伟就坦言:“我现在创作的东西,跟我的成长过程都有关系。”

出身于艺术世家的沈伟,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天然的兴趣。9岁时,他离家去学习湖南的湘剧,“中国传统戏曲学了六年半,虽然跟我现在学的东西隔得很远,但我很感谢那段经历。它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表演的根,而且后来在国际上,它被证明是比较前卫的一种表现形式。”

艺术分享会现场,沈伟

从戏曲到舞蹈,沈伟需要重新跨越身体的界限,“戏曲的人做动作好像不够延伸,就是紧紧的、短短的,挺有力。而全世界以芭蕾为基础的舞蹈,都是长长的、漂亮的,很高贵很高雅那种。所以舞蹈跟戏曲的距离还是蛮远的,因为它的训练方式不一样。”

沈伟承认,身体转化过程中难度很大,“我自己喜欢嘛,所以就多花时间去训练。以前我学现代舞时,说自己一定要学芭蕾,因为现代舞是反芭蕾的最开始的革命。好在现代舞给你一个比较自由的状态。”

沈伟在广州现代舞团的第一个作品叫《太阳升起》。上世纪90年代初,他已经开始用一种西化先锋的语言来表现东方文化的内涵了。

1994年,沈伟做了一场一个人的秀——《小房间》。在地下小剧场里,他一个人又跳又唱又说,什么形式都混在一起,也不收门票,完全是实验性的剧场实践。

之后沈伟去往美国,创作中断了四五年,直到2000年《声希》问世,惊艳了西方。

《声希》剧照

谈及《声希》的创作,沈伟表示,“1995年出国以后,我花了五年时间才重新建立起对西方新的认识。在广州时,我接受的是西方不同流派的现代舞老师的教育,技术性、表现形式完全都是西化的。你跳出来的跟老外跳的一模一样了,在广州就算很成功了。到了纽约后,我开始意识到,我得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儿,得找到自己的语言。”

沈伟认为,“艺术的语言和形式都很重要,一个形式的发展是一个文化、一个文明的发展,对一个形式的认同也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

在《声希》中,沈伟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流派也无关中国戏曲的表演风格。演出在欧洲大获成功,一直到现在还在巡演。2014年,《声希》来上海演出,今年还将在北京上演。

《声希》剧照

从戏曲武生到舞蹈家,沈伟坦言自己对舞蹈的肢体表现特别有天赋:“很多视觉上看到的东西多过其他艺术形式,这种表达的感觉特别微妙准确。用身体作为艺术的工具,是很适合我个人的。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开发会受到很多限制,我自己发展的运动体系是接近自然规律的身体运动。多年来,人们说到舞蹈就会想到芭蕾,但其实,舞蹈是一种身体运动,将其简单地定义为芭蕾,会限制世界文化和身体发展。东方戏曲和西方现代舞我都学过,将其结合起来的创作,其实是一种对身体的新的解放。”

《天梯》《地图》,一部慢得有张力一部动得有哲学

《天梯》剧照

让沈伟在美国站住脚的则是同年创作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天梯》。沈伟称其为“在美国的成名作”,也是今年即将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出的作品。

“从视觉本身来看,《声希》中东方元素可能多一点,《天梯》的西方元素更多。‘天梯’是一个有些超现实的名字,在一个有阶梯的空间里面,想象要发生的事情。这完全是一种比较梦境的状态。这个作品的表示形式比较慢,但有非常大的张力。”沈伟坦言,《天梯》的创作受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影响,其演出服装也由自己亲手设计。

《天梯》剧照

本次艺术节上将上演的《天梯》和《地图》,是一动一静相互参照的作品。

《地图》取材自史蒂夫·瑞奇的《沙漠音乐》,是沈伟对变化万千的动作概念的一次有力的探索。

创作中,沈伟研究了如何在关节处旋转、弹跳的不同方式、反弹和悬挂以及从核心升起的能量延伸到孤立的四肢所引发的律动。舞者的动作随着瑞奇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而不断变化。

沈伟希望借《地图》表达“所有的动作都来自自己的理论”,而且这些动作不是编出来的,是自然带出来的。因此,我们看到在舞台上,演员的身体不是移动,而是被移动。

《地图》剧照

关于舞蹈和身体的探索,沈伟寻求超乎传统认知的运动方式。“我们艺术圈里讨论的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怎么去做。很多人都在说舞蹈的运动方式,其实我们不可能找到更多的动作,因为所有的动作都被跳过了。但是人们会有新的认识,会认识到身体更多的可能性。所以通过这个作品,我想展示的是很多人没有看过的运动方式。”

《地图》剧照

《地图》中的运动方式,在沈伟看来,“不是做新动作,它里面有逻辑成分。它跟地心力有关、跟物理和科学性有关,而不是以前那种站在脚尖上反地心力、反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

沈伟说,“我这些年的运动方式,叫自然身体发展的体系。你会看到很多看似奇奇怪怪的动作,但其实这些动作并不奇怪,是跟你的感官有沟通的、很有意思的方式。它的逻辑性,就是利用运动的反弹力和惯性,而不是肌肉的力量——这种力量受到了中国太极的启发。”

不只做舞蹈,而是呈现综合的视觉艺术

《春之祭》剧照

11岁时,沈伟曾把学到的扇子舞的技法,用简单的工笔画画在一本小册子上。绘画,也是沈伟成就其艺术道路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我很早以前就开始用文字和图片来记录。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同时也是学视觉艺术的。1985年对外开放那个时候,一些西方的表演艺术进入到中国,他们的表演形式有独特的美感和审美意识。”

沈伟原来学过国画,之后因为喜欢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开始画油画。他从基础的素描学起,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分析一个形体的造型时,通常是通过透视、光、影、面以及立体感来认识,这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品的形象、造型了。另外,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和了解西方现代文化,对我后来学习现代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伟说,他的现代意识是“从学习西方绘画的线条开始的”。

国内观众认识沈伟,大多是因为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创作了现代舞《画卷》。15位舞者用身体和现代舞的技法,在巨幅中国画卷上挥毫泼墨的情形,让人惊艳。

《画卷》剧照

作为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沈伟的归国首秀《画卷》只是其艺术中的冰山一角。他的创作以跨文化、跨媒介为最大特点。除编舞外,他还为自己的作品一手包办舞美、服装和化妆设计。

沈伟并不将舞蹈视为单一的艺术门类,他认为,“过去这么多年,人们想将艺术分得很细致,做的音乐只做音乐,绘画的只画画,跳舞的也只专注于舞蹈。实际上,人类并非只有一个感官,那么为什么只用一个感官去感受东西呢?”

沈伟认为,艺术门类在研究和发展时可以比较独立、单一,但从艺术的感染力来说,“就像吃菜一样,色香味俱全才感觉更好。我想你们看我的作品,也是一种全方位的沟通和感受。”

在西方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沈伟发现,他的观众不只是舞蹈观众,很多是搞音乐、绘画的,甚至还有一些是摇滚作曲家、文学家,“在西方,人们对艺术的喜好是一种全方位的喜欢,因为它可以帮人打开一个空间。”

沈伟

如今,沈伟每年创作一两个舞蹈作品,剩下好几个月的时间都在画室呆着。他说自己是个不太过节的人,对那个没什么兴趣,“我觉得一个人画画过节更好玩,因为在另外一个空间里,可以创造更多美好的东西。”

主持人让他比较两种创作方式,沈伟居然说,“舞蹈很麻烦,需要跟人沟通。但是绘画就不一样了。我绘画期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我画画的过程,助理也不允许进入。这是一个完全用心做的事情,就像你写日记,我觉得这个过程是一个没有办法代替的心灵的过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