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海南图景:推动海南建省

郑朝波/海南日报
2016-11-07 14:2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孙中山,一个世纪伟人。他的建国方略,犹如一幅长篇画卷,勾勒大气,布局均衡。当这幅长篇画卷徐徐打开时,镌刻在山河大地上的图景尽收眼底。其中的海南图景到底如何?

建国方略中的局部图景:海南建省

清末立宪与共和之争,共和大获全胜。帝制在辛亥革命的烈火中轰然倒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试过了,却在狼狈不堪中惨淡收场。共和,成了历史的选择。

但是,共和的道路注定不平坦。袁氏倒台,军阀混战。结果是去一专制,转生出无数专制。

共和大业,该如何重建?理想必须辅以现实的政制架构。三民主义的基座,五权宪法的架构。其五权,尚比西方的三权多出了监察权与考试权。这些都显示,孙中山在与西方政制对接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政制中的合理因素。当然,简单的政制架构在细节上存在许多问题,权力运行中还有许多睱疵,但不能不说,孙中山是中国当时最富于创制的政治家。

在这样一个框架中,孙中山注意到要调整海南的行政设置,这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中国版图中海南只是一小块。调整海南的行政设置就是建省。建省有两个理由:一是提高防御能力,二是促进社会发展。总之是为了增加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一个比较的例子就是,1884年中法战争时,法国舰队两次进攻台湾。战后,台湾升格为省。法国控制越南后,又于1899年租借广州湾。这种态势,直接威胁到广东的安全,而海南首当其冲。张之洞受任两广总督,特别注重海南的国防建设。海南儒生潘存还拟了海南改建行省的稿子,呈报给张之洞。张之洞及后来另一两广总督岑春煊都曾提议海南改建行省,但因和者寥寥,最后无果。

孙中山提出海南建立行省是在共和初年,民国肇造,百废待兴,为什么在此时提出建省动议?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实业建设成了他的第一考虑。此外,他是以公民或党魁身份为国效命的,举凡有关利国利民的大计他都可以提出,而无须分轻重缓急。

孙中山领衔签署的《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确是思维缜密,表达晓畅,与孙中山的文风相一致。文中申述的三大原因、五大理由等,基本上是从国防与发展两方面着眼的。例如,所谓五大理由,一是国防建设,二是开发富源,三是发展文化,四是移民,五是管理便捷。

结论就是,琼州改设行省,“诚急务也”。但是客观地说,这确非急务。急务者,内阁制与总统制之争也,这涉及到总统权限及制约问题。袁世凯期望总统制,而国民党钟情内阁制。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是国会选举,各党派都在急速扩充人马,无硝烟的战场呈现混乱的景象。

而琼州改设行省,只停留在动议上,没有进入政治操作的盘口。

对孙中山来说,更重要的是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及其如何操作的问题,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军政、训政、宪政的三阶段方案。这才是他的政治主画面,而海南建设只是他的局部图景。

实业建设中的海南图景

1918年6月,天气炎热,在上海莫利爱路29号寓所,孙中山在伏案疾书,他俨然成了书斋学者。

因约法被轻忽,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号召议员南下广州,组成非常国会。孙中山当选海陆军大元帅。但是,拥兵自重的西南军阀并不想俯首听命,甘为前驱,而是想要控制地盘,扩张势力,并通过改组军政府,架空孙中山。孙中山通电斥责,武人争雄,南北一丘之貉。回上海之前,孙中山愤然辞去了海陆军大元帅一职,经历了奋斗中的一次小小的挫折。

对孙中山来说,一次小小的挫折算不得什么,他担忧的是革命党人军心涣散,以为他的主张好高骛远。

三民主义是一面大旗,这面旗帜的内涵必须充实,必须明了三民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略。经过近两年的撰述,孙中山最主要的大著《建国方略》(又名《孙文学说》)终于出笼了。《建国方略》分为《心理建设》《物质建设》与《社会建设》三部分,架构清晰,连成一体。

在《心理建设》中,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以颠覆传统的“知易行难”说。他特别强调了心的作用,“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众之心理现象也。”因此,“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孙中山是要唤起人心,凝成众志成城之势。

《物质建设》恐怕是《建国方略》中的主要部分。这部分显现了孙中山的大手笔,隐然可见那种大好河山了然于胸的气概。全书分为六大计划,涉及交通、工业、农业等等。那四五大铁路系统构成的铁路网以及公路网把全国交通连为一体;那沿海岸线分布的三大商港以及其他港口打通了国内外贸易往来的海上通道;那煤油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开发了祖国的富源;加上粮食工业、衣服工业、行动工业、印刷工业的建立,这未来的图景特别令人神往。

当你翻看高原铁路系统后,再看看今天的青藏铁路,有何感想?过去的理想不是化为今天的现实了吗?

在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中,海南当然不是重点,但是也包括若干的要素于其中。例如,他的铁路系统没有规划海南的铁路,而在规划的广州钦州线中,他提到,“于化州,须引一条线,至遂溪、雷州,达于琼州海峡之海安,约长一百英里,于海安再以渡船与琼州岛联络。”

又如海港。在规划商埠港及渔业港时,孙中山提到,商埠港同时也是渔业港,其中,海口港便是这样的海港。他说:“海口与厦门、汕头,俱为条约港,巨额之移民,赴南洋者,皆由此出,而海南固又甚富而未开发之地也……如使全岛悉已开发,则海口一港,将为出入口货辐辏之区。海口港面极浅,犹须下锚于数英里外之泊船地,此于载客载货,均大不便。所以海口港面,必须改良。况此海面,又以供异日本陆及此岛铁路完成之后,两地往来接驳货儎之联络船码头之用也。”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此岛铁路”,说明海南为弹丸之地,规划海南铁路相对较易,但是孙中山没必要花费宝贵时间来做此规划。孙中山虽然没做规划,但他是支持海南铁路建设的,并且把海口港当做是海南铁路的枢纽。另外,孙中山把榆林港当做渔业港,而他在《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则把榆林港当做军港,二者的视角显然不同。

1936年,宋子文回海南考察时,即表示要继承孙中山遗志,开发海南,修建铁路,造福海南人民。

襄助孙中山构思建国方略的海南人

襄助孙中山构思建国方略的最著名的海南人当是宋耀如,宋庆龄的父亲,宋氏家族的奠基人,当时是上海的美国监理公会的一名传教士。1894年,他们第一次相见时,共同的政见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他们加上陆皓东,三人“屡作终夕之谈”。宋耀如加入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印刷材料,提供经费。孙中山强调了一句人们常用来当作座右铭的成语“有志竟成”。

当他在历述自己早年的革命生涯时,那个熟悉的身影又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宋跃如。宋跃如即宋耀如,孙中山提到,清廷甲午战败后,他正在檀香山鼓吹革命,“上海同志宋跃如乃函促归国,美洲之行,因而中止”。孙中山回国之后,以香港为基地,组织筹划起义,却遭遇了第一次失败。让人奇怪的是,这位被孙中山称作是革命的“隐君子”的宋耀如,竟是如此的急切,似乎与他的传教士身份说不过去。辛亥革命爆发后,江南各省纷纷起义,起义的队伍往往来自不同的革命组织,难免为了争夺权力而发生矛盾。在上海,宋耀如又站了出来,协调各方解决矛盾。孙中山由衷赞赏,“上海之革命得如此好结果,此公不无力”。民国初年,宋耀如曾一度从幕后走到前台。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雄心勃勃,把铁路建设当做“入手要图”,想要筹建二十万公里的铁路。袁世凯顺势委任孙中山为“全国铁路督办”。孙中山随即委任宋耀如为全国铁路督办司库,为他管理钱物。当袁世凯大权独揽倾向独裁并陷入暗杀政敌丑闻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旋即失败。而宋耀如则毁家纾难,东渡日本与孙中山会合。在这段时间,他们接触频繁,宋耀如还让他的长女宋霭龄当了孙中山的秘书。

宋庆龄离开美国到达日本与家人团聚不久,因宋霭龄与孔祥熙成婚,便接手了大姐的工作。她对孙中山由仰慕而生出爱意,不顾家人反对,与之结婚。1918年,孙中山在从事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创作时,宋庆龄是他的最好助手,她负责查找所需资料,誊写草稿。当孙中山略显疲倦时,她及时端上一杯热咖啡。在一本早年印刷的《孙文学说》上,孙中山在封面右侧留下了恭敬的题签“庆龄爱妻”。孙中山送出的第一本书就是送给妻子的,这四个字是对妻子的付出所表达的深切的爱意。1922年,陈炯明部下叶举发动叛乱,进攻军政府。宋庆龄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掩护孙中山转移。事后,她写下了《广州蒙难记》记录此事。可惜的是在战乱中,孙中山有关民权的手稿被焚毁了。

因海南为广东之一部,海南不少人在广东学习或工作,有的因缘际会而成为孙中山的秘书,他们在推动孙中山提出海南建设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陈发檀,他是海口市灵山镇人,他曾考取官费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后清廷按惯例赐予进士。1912年成为孙中山的秘书。9月随孙中山晋京。9月11日下午广东同乡会举行集会欢迎孙中山。这种地域性的集会一般谈的都是地域性的问题。谈什么问题很难说,谁先发言有时可起到定基调的作用。率先发言的就是陈发檀,他谈到的就是海南建省及其理由,并请孙先生玉成其事。随后发言的孙中山及代表袁世凯的梁士诒都发言表示赞同。于是,会后那篇《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就出笼了。

孙中山关于海南建省的发言不是泛泛而论,而是有备而来。从他的发言中可看出,他对海南情况十分熟悉。显然,事前他与陈发檀就海南建省问题交换过意见。另一事更足以证明,孙中山关于海南建省的想法不是一时之念。1923年,另一海南人林树椿任孙中山的中文秘书。林树椿是文昌龙楼人。据他回忆,4月,孙中山在元帅府召集海南人士研讨海南建省问题,他说:“诸位是琼崖人,要图救琼崖,须先将琼崖改省,直隶于革命政府。”在座的除了林树椿外,还有徐成章等。当时,统治海南的是原属陈炯明的邓本殷,孙中山当然想驱逐邓本殷,控制海南。控制海南并不是把它隶属于广东了事,而是把它改为行省,作为军政府控制的一部分。名义上,孙中山仅控制西南数省,海南改为行省似乎意义不大,毋宁说是孙中山着眼于未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孙中山用这句古语表达自己渴望认同的救国之心。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以及海南发展规划中,那种宏伟的图景宏大的论述确实能说明问题。(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教授)

(原题为《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海南图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