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直击|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这个夜晚,我在现场

吴静思/霍夫斯特拉大学学者
2016-11-09 16:42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2016年11月8日,可能是美国人度过的最漫长的一天。

因为在大选结果揭晓之际,要在特朗普所在的酒店接受中文媒体采访,我今天一早5点半起床,6点投票站一开就去投票了,以期全力投入接下来一系列的访谈活动。总体上,美国民众的反应比我想象的平静。之前媒体渲染的印象是,今年的选举比较戏剧化,选情也比较分裂,民众之间不同派别的对立格外严重。但身在现场,感觉一切都很井然有序,许多美国人白天也都要照常上班,不过晚上还是会有不少人守着屏幕屏住呼吸等待选举结果。

特朗普团队选择了一个相对低调的地方,希尔顿酒店(New York Hilton Midtown),仅能容下300人,只放了美国本土的四家电视台进去,国际媒体全部被拒绝入内。门口警察封锁比较严格,我们并不能靠得很近。有美国记者分析:“他们选择不在自己的Trump Tower开,怕万一输了,自己的牌子也毁了。”希拉里则选了个较大的会议中心,但也有很多国际媒体没进去,比如中央电视台。

在等待过程中,特朗普所在酒店的外面显得比较平静。除了各路媒体的直播车和大批记者,街上会陆陆续续零零散散路过一些支持和抗议特朗普的人,但响声也不是很大。其间,有很多特朗普的支持者被放进了酒店,去里面支持他。而到了美国东部时间8号深夜12点左右,特朗普所在的酒店就开始变得很热闹了。

在交谈中,美国本地的许多记者都表示,尽管他们不是很喜欢希拉里,但对特朗普接任总统感到非常震惊甚至一时难以接受。的确,数票过程中,特朗普显露的胜算比预期的要高许多,许多不看好特朗普的人都没有缓过神来(甚至看好他的也没有想到能这么顺利)。我身边的同事、学者,还有很多媒体,都在慢慢等待并适应最后的现实。而当最终选举结果尘埃落定之时,主流媒体可谓一片哀嚎。当然也有很多一开始就支持特朗普的人,甚至华裔内部受到关注的精英群体,他们感觉很受鼓舞,并且为特朗普的胜利所预示的美国的新未来而充满憧憬。

本次大选至今,对很多方面都有警示作用。我和新闻学、公关学的同事讨论过,专家学者对特朗普一直比较低估,甚至是藐视他的支持者,似乎感觉只有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的、甚至是种族主义者、排外的白人才会支持他。

但我个人一直认为,美国主流媒体、主流社会向来比较忽视的一点,其实在部分少数族群比如华裔的精英阶层中,特朗普事实上受到了出乎意料的关注,这些华裔精英会通过捐款或其他实际行动支持特朗普,虽说起到的未必是“挺川”的主力作用,但完全值得引起有关专家的反思,获得更多的关注。

2016年11月8日深夜,大批媒体和民众在特朗普团队所在的酒店外等候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图片来源 吴静思

长达两年的总统选举周期,选情起伏充满戏剧性,竞选人之间互撕互黑,造成美国民众非常疲劳,甚至对美国的政治系统产生了强烈反感。

笔者2005年赴美读博,经历了2008年奥巴马在美国掀起的新政治热情;2012年刚刚毕业成为媒体研究助理教授,就遇到所在的霍夫斯特拉大学(Hofstra University,位于长岛)第二次举办总统竞选辩论;2016年首次成为公民,可以以华裔选民的身份参与投票,并且所在学校第三次举办总统竞选辩论,有幸获邀作为学者专家在媒体中心接受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采访。三次选举下来,深有感触,在此谈谈亲身感受,而非选情分析。

媒体渗透VS.年轻人的政治兴趣

我出国前主攻新闻和社会学,对政治比较排斥,甚至逃避。飘洋过海来到美国深造传播学和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对美国复杂的政治系统更是敬而远之。但慢慢发现,政治和媒体之间实在是密不可分,甚至纠缠不清。

就拿2016年的总统选举来说,特朗普决定参与选举之初,很多政客和民众对这个消息都是嗤之以鼻的,感觉那只是一个娱乐圈的大亨和商人利用自己的大嘴来凑一下热闹,搞搞噱头。然而2016年,正赶上民众,尤其是共和党支持者,对美国传统的政治格局、尤其是体制内的政治家,抱有极其失望的情绪,助使特朗普一路过关斩将,出乎意料拿到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席位。在此过程中,美国的年轻人一如既往地冷淡和迷茫,感觉国家在每况愈下,普通人却改变不了这个大国的命运。因为种种原因,媒体更是变本加厉,争相追逐最容易吸引眼球的事件和言论,而非深度分析候选人本身的政策观点、提供有意义的比较,造成恶性循环,更加失去了选民的好感和信任。

媒体的疯狂,在今年9月26日第一场总统辩论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霍夫斯特拉大学提前一周就开始布置场地,接待从全美乃至全球各地蜂拥到长岛的媒体。好在我校是美国唯一一个连续三次(2008年、2012年、2016年)举办总统大选辩论的学校,准备工作尽管要提前做起来,但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在首场辩论当天,有5000多名媒体工作者涌入学校临时搭建的媒体中心,甚至因为太满,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分散到旁边的医学中心。在校工作多年的同事都告诉我,这是本校举行的三次大选辩论中,参与报道的媒体数量最多的一次,而且有如此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媒体。我自己尽管十多年来从事媒体研究,一直力求用学术的、客观的角度分析媒体现象,然而见到众多媒体热火朝天的现场报道,尤其是平日只在电视上才会看到的一线记者和播音员,也不禁有些激动。

首场辩论当天,霍夫斯特拉大学的媒体中心。吴静思 图

首场大选辩论当天,笔者(左一)在现场接受访谈。Neena Thomas Samuel 图

美国的总统竞选辩论委员会选择在大学校园举办每一场辩论,也是煞费苦心,希望借此调动年轻人对政治的兴趣,鼓动更多的政治热情。美国几大电视台更是把他们的演播室搬到了学校广场,紧邻学生宿舍,外加学校配合,把广场改造成了一个竞选主题的游乐场。有白宫主题的蹦床,有ESPN提供的参观车,还有CNN直播车身上做的大幅海报,放大了两位候选人的脸部,成为众人自拍的热门背景。首场辩论当天,各大媒体全力出击,不时也邀请我校学生老师到演播室里接受采访。各个学生团体也组织起来,高呼他们对某位候选人的支持,外加校内校外各种示威人群,呈现出了过政治大节的气氛。与此同时,学校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各种服务,与众多媒体“亲密接触”,校内各大学生媒体也参与到辩论报道当中,与专业媒体并肩作战,调动了学生很大的积极性。

CNN直播车身上做的大幅海报,放大了两位候选人的脸部,成为众人自拍的热门背景。图片来自网络
首场大选辩论,霍夫斯特拉大学校园内的支持者。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大选辩论一方面为霍夫斯特拉大学再次引来全球关注,另一方面也引起许多安全隐患。近些年来西方国家恐袭事件频频发生,就在辩论开始之前,又有一个极端分子在曼哈顿和新泽西放置自制炸弹,导致人心惶惶。虽然生活在大城市的很多平民表示坚强,不愿因此向极端势力低头,每天的日子照过不误,但在大选辩论这种如此吸引眼球的重大事件上,从国家到普通人都不敢掉以轻心。有人拿到了难得的现场观看辩论的入场券,都狠心放弃了。在辩论临近一直到当日,美国的政府特工多次来校做安全检查,封锁辩论区域,所有参与辩论活动的人员都要接受背景调查。大选辩论当天,长岛共输送了1000名制服警察,和部队人员以及安全特工一起负责维持治安。我的同事也告诉我,这是三次辩论中见到保安力量最多的一次,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都说华人参政热情不高,为何这次“挺川”热情高涨?

比起美国其他的种族,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向来比较低调,出的政客不多,在大选期间也不像非裔或南美裔选民那样受到关注。但近些年,一来亚裔的人口上升,尤其在摇摆州,或者选情比较受关注的州,他们的选票更有贡献力;二来亚裔内部政治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在2016年总统选举中就发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从我亲身经历来看,在华人内部最具分裂性的话题,莫属对具体总统候选人的支持。

美国的文化比较崇尚政治正确和个人隐私,所以在工作场合,乃至是家人和朋友间,都尽量避免对政治话题、宗教信仰的讨论,尤其是容易出现意见不和之处。很多夫妻对于另外一方把选票投给谁,都是保密的。虽说美国的大学相对自由,甚至很多学校,尤其位于东西两岸文化比较自由的学校,常常被认为过于鼓励开放的思想。但即便如此,教授上课也需谨慎,要避免把个人观点透露甚至是强加给学生。而在2016年,特朗普不惧非议,张口就得罪人的言论伤害了很多群体,不仅让众多选民、政客瞠目结舌,更给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带来很多难题。我身边的学者们,感觉在特朗普极其不当的言论面前,很难再保持公正,也无法对其充满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甚至鼓励暴力行为的表达不做评价。这也形成了在课堂上多数学生直言不讳,表达对特朗普的不屑和抨击。实际上,学生当中有不少默默以及公开支持特朗普的人,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力撑特朗普。这种分裂在华人的生活圈中也有体现。

虽然美国近些年的民调一再显示,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越来越倾向于民主党,但在华人社区里,面对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激烈竞争,也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北美最大的华人报纸《世界日报》和凤凰卫视驻美记者,最为关注的就是在这次竞选中,部分华人尤其是新移民对特朗普的意外支持,尤其是这些人会踊跃通过新的中文社交媒体发声。特朗普在部分华人当中受到的欢迎让人感到格外吃惊。同为少数族裔的黑人,如果每9人会把选票投给希拉里,平均只有1人会给特朗普。南美裔选民对两位候选人支持的比例则基本是2:1。造成华人挺特朗普现象有很多原因,我不在此做深入分析,只是根据个人体验,感到在两党之间的选择导致很多华人的生活圈里形成了深深的隔阂。美国主流社会支持希拉里的选民本来就不善或不愿大肆宣扬他们的观点,反映在华人内部,也是比较低调,尤其当他们遇到身边朋友、亲人对特朗普的强硬支持,更加担心政见的不同会破坏友谊或家庭关系。

相比美国普通民众的安静,主流媒体上的普遍氛围,认为特朗普的言论以及他可能当选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大部分关于他的报道都比较负面,更给攻击媒体存在偏见的一方提供了弹药。而在媒体与特朗普忙着互掐的同时,华人的政见走向再次没有受到很多重视,虽说华人内部已经把自己对两个候选人支持者阵营的对立上升到了“新文革”的高度。

我在美国生活了10年有余,并开始在此地建立事业和家庭的根基,对华人的利益争求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不管支持希拉里还是特朗普,此次选举在华人中所激起的对政治的关心和热情,能够持续下去,促使华人更多参政议政,不只在总统选举的时候发声,不只作为选民,而是能够作为公民代表为这个族群争取更多的权利和尊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