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立法律规矩正尊法风气,解析“破解交通整治难题”上海模式

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2016-11-09 18:4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没有时间表,也不搞人海战术。上海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如今已经进入第8个月。随着大整治持续地推进,启动之初“一阵风”的传言不攻自破。
上海市公安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大半年里,市区主干道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1小时以上,上海在全国最堵城市排名中,也从1月的第8名变为了7月的第18名,拥堵状况明显好转。

如此成效背后的原因何在?在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看来,上海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明确目标定位,运用法治方式破解交通管理难题,把大整治工作准确定位为“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以整治违法行为为核心,以查处违法来立法律规矩、以纠正行为来正尊法风气,牢牢牵住了城市交通管理的“牛鼻子”。

不设时间界限,“零容忍”执法“全覆盖”整治

交通整治,几乎年年都开展,但往往是整治一阵,交通秩序好一阵,一旦整治结束,该怎么乱还怎么乱。究其原因,主要是交通违法行为量大面广、反复性强,再加上法律支撑不足,一些瓶颈问题始终难以突破。

上海公安机关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综合交通管理,关键要聚焦交通违法行为。今年3月25日,一场 “最严标准”、“最严执法”、“最严管理”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拉开序幕,目标就是“全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明显减少,道路交通秩序明显改善,道路通行能力逐步提高,市民群众守法意识逐步增强,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逐步显现”。

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静安区常德路、愚园路的市民发现,值守路口的交警悄然发生了变化:过去,交警站在路中央吹着哨子、挥动手臂疏导交通,如今非机动车道上有协管员和志愿者把守,路中央协助疏导交通的是辅警,而在路口跑动最频繁的则是交警:他们不断制止和处罚着交通违法。

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其实机动车、行人该怎么走,信号灯和各种标识都已经很明确了,我们最能发挥作用的,是找到和纠正那些不守规矩的人。”

目前,上海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30万辆,而中心城区的人均道路面积只有4.5平方米,远低于7平方米的国家标准规范值。大整治之前的统计显示,造成道路拥堵的各种因素中,交通参与者的违法行为占到30%;高达90%以上的交通事故是由一方或多方的交通违法行为所引发的。

上海公安机关表示,上海开展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以依法严管为基本方式,坚持“零容忍”执法、“全覆盖”整治,在全市范围无论什么区域、无论什么违法行为都做到“见违必纠、纠违必处、处罚必严”。并且,还要以持续不断整治为根本要求,坚决摒弃“一阵风”、“运动式”的思想,对大整治工作不设时间界限,坚定信心决心,不断巩固成效,持续深入推进。

探索创新管理方法,打破警种界限进行联动

位于普陀区中山北路2907号的上海市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家二手车交易市场,而中山北路北侧商贩随意在路边设摊的情况屡禁不止,给交通整治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交通整治行动的开展,曹杨新村派出所民警有了处罚静态交通违法等权力,采用24小时视频巡逻,同时联合城管、街道以及市场共同开展强化整治,目前这一带的交通拥堵、车辆违法、违法设摊等现象大大下降。

又如,中心城区的医院和学校门口曾一直是拥堵的“重灾区”。在交通大整治中,医院、学校、街道、城管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解决交通难点问题。以中山医院为例:在派出所和街道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周围的居民小区开放白天空闲的车位,停放医院工作人员的车辆,而医院的停车位则全部提供给患者、家属。同时,医院周边的两条道路改向行驶,医院内部新建多条空中通道。

在交通大整治中,上海公安机关内部打破了各警种之间的界限,实现了由单警动到多警动:交警是主力军,其它警种结合本职工作参与大整治;外部则从公安一家单打独斗实现了全社会共建共治。大整治领导小组的39家成员单位对标“责任清单”、各司其职、抓好落实;所有社会单位都担负起门前清的职责;重点行业自律自治,3800多家运输企业建立交通违法内部叠加处罚机制;组织公共服务机构,开放共享了2.6万个内部停车位等。上海公安机关还推出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

通过交通大整治,上海公安机关正探索创新管理方法,曾经“无解”的交通难题正逐渐被一一解化。

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声呐系统捕获违法鸣号

上海市延安中路华山路路口,一块醒目的黄色警示牌标志着“电子警察抓拍违法鸣号”几个字,同时将涉嫌违法鸣号的车辆车牌信息予以公布。这是目前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正在试点的科技新举措:利用“声呐技术+现场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查处违法鸣号。

11月6日14时33分许,一辆沪牌小客车经过该路口时违法鸣号,被声呐系统抓了正着。车主杜先生辩称,前面多辆车滞留在路口,可能是其他车主为了提醒按了喇叭。交警出示了声呐技术拦截抓拍后显示的画面,发出鸣笛的移动车辆呈现特殊颜色的“波纹”,同时清晰地显示了杜先生的车牌号码。此时,杜先生承认的确按了喇叭,接受处罚。

据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介绍,机动车违法鸣号查处一直存在较多难处,声源无法精确定位,民警往往无法直接对车辆予以取证。作为现场执法的辅助手段,声呐技术在抓拍到违法鸣号后将会从现场截取6张照片,其中既有现实鸣笛车辆整体“波纹”的全景照,也会有该车车牌特写图,这些照片都将第一时间传送到技术后台,便于交警在数据库中找寻到涉嫌违法鸣号的车辆,提供辅助证据。

据上海交警部门统计,9月21日至11月6日,延安华山路声呐抓拍系统共捕获到违法鸣号行为1380起,平均每天30起,共辅助民警处罚100余起。

而像这样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更精准、高效的执法成效的实例还有很多。“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电子警察违法抓拍即时告知系统……上海公安机关通过完善交通执法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应用大数据加强道路交通大数据分析,主动排查推送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路口、时段、区域,引导街面执法警力动态精准投放。

因地制宜划分96个责任区,“一亩三分地”管出成效

科技信息化手段的深度应用显著提升了上海公安机关的执法效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也为依法严管交通违法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然而,大整治要真正实现持续向前、常态长效,还需要注入更强大的动力,那就是解决“人”的问题。基于大整治工作的探索实践,一场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就此拉开帷幕。

上海公安机关把“落实执法管理责任”作为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因地制宜在市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划分96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立一个交警大队,对应若干街镇和公安派出所;每个责任区下设若干责任岗,具体负责几个路段和路口,将交警管理责任直接落实到大队、分解到岗位民警,责任岗与责任岗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充分调动起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陈栋是静安公安分局交警支队一大队的教导员,对他而言,责任区的设立不仅仅是简单的管辖区域发生变化。

“整个责任区里,所有和交通管理有关的事情,包括进社区宣传,事故多发地段的排摸,路政设施的维修跟进,现在我们都要承担起管理职责,以前,更多的是出现问题后应对问题,现在,我们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把这‘一亩三分地’管出成效。”陈栋说。

包括交通管理在内的社会综合管理,要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必须树立“大治安”理念,实现多警联动和全民动员。为此,上海公安机关不断固化完善大整治中建立的队所联动、队社联动机制。派出所通过队所联动机制承担静态交通违法查处、视频取证移交交通违法行为、非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处置、特殊条件下交通秩序管理及排堵保畅等职责。同时,抓住街镇职能转变有利契机,通过队社联动,将交通管理纳入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职责范畴,实现基层执法力量与责任区交警的联动合作,通过社区宣传、企业动员等形式常态参与交通执法管理。

交通状况明显改善,超过9成受访群众表示满意

交通大整治启动至今已满7个月,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正在明显发生着变化。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的数据显示,7个月以来,上海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道路交通事故和社会治安案件明显减少,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27%、13.62%、46.69%。其中,机动车违反交通信号、超速行驶引发的事故数分别下降70.73%、65.08%,非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违法占道骑行引发的事故数分别下降65.22%、42.5%。

与此同时,上海市公安局还公布了上海市交通委综合评估和国内知名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发布的《2016上半年中国城市交通出行报告》。上海市交通委综合评估显示,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1小时以上,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另据上海市统计局民意调查显示,超过9成受访群众对大整治工作成效表示满意。《2016上半年中国城市交通出行报告》显示,上海在全国最堵城市排名中,从1月的第8名变为7月的第18名,拥堵状况明显好转。

大整治之初,市民陈刚就在观望:“这次大整治又能坚持多久”。这样的心态并非个案,也不是偶然,过去年年交通整治,持续3个月。不少市民习惯“摒牢”这一阵,待整治一结束,该怎么乱还怎么乱。

然而,此次上海交通大整治从一开始就明确“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不但市民心中的“3个月”界限被打破,上海公安更保持了“五个不变”——思想不松、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声势不弱。

交规意识深入民心,共建中达到共治共享

在记者的采访中,随着交通大整治的深入普及,文明出行的规则意识也渐渐扎根在市民百姓的心中。

上海老伯陈先生,因为骑自行车带幼儿园的小孙子回家(未使用固定座椅,直接把孩子放到书包架上),结果被交警当场处罚了20元钱。一开头,陈老伯还是挺心疼这20元钱的,但是,他后来想到自己3岁的小孙子就在自己自行车上,目睹自己违法被处罚的全过程,他想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给小孙子的负面影响,还真心觉得被罚得不算“冤枉”。如果能通过这桩小事,让孩子学会尊重交通法规,敬畏生命,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毕竟爷爷不能接送小孙子一辈子,但遵守交规却能保护孩子一辈子。

上海是以“规则意识”而闻名的:自发的等待红灯;一米黄线外的排队;机场整整齐齐的行李推车;不宰客的上海出租车司机,这些都是上海拿得出手的“精神名片”。但是,一些“暗潮”也在汹涌。近年来,上海道路上交通违法行为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止,部分违法者不以为耻,反而因为违规停车、违规变道而得了实惠。

民众的守法意识、规则意识,是需要得到执法部门的正向反馈和强化的,是需要法律的呵护的;否则就会形成“破窗效应”,老实人一直吃亏,守法者一直吃亏,“规则意识”自然就会被湮没。

交通大整治正是“教育一代人”的机会,让上海市民(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在参与、围观、传播大整治的过程中,从心理认同遵守交规、文明驾车的重要性,形成自觉的“肌肉记忆”。违法的,就应该受到惩罚;违规的,就应该被纠正。这样社会成员才会有强烈的“规则意识”。

而对于上海在开展交通大整治中所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黄明指出,上海交通大整治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做到了全警动、全市动、全民动,在共建中达到了共治共享。上海的创新实践为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更加增强了全国各城市解决城市顽症、治理城市病的信心。他希望,各地公安机关能认真借鉴学习上海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奋力开拓创新,把全国的城市交通治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