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个学术民工︱庶民的起义

余万里/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所研究员
2016-11-10 17:3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一出来,估计全世界的美国专家都在满地找眼镜。但是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必须指出,真的不是我们专家的判断能力不行,而是这次大选各种主流媒体和研究机构发表的民调数据完全不靠谱。大选前一晚,本人扫描了美国各家民调机构对结果的预测,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希拉里领先。过去三届大选我个人都奉为指南的弗吉尼亚大学Sabato教授的水晶球,在网页上言之凿凿地宣布希拉里322对216大胜,“只比奥巴马2012年的胜绩少10票”。

唯一还能拿出来探讨的是Realclearpolitics网站,作为独立的民调机构,它综合了十几家机构的数据,给出了希拉里203,特朗普164,外加171张待定的预测。然而开票之后,看到特朗普在北卡莱罗纳州领先将近5个百分点,在密歇根州持续保持将近2个点的领先的优势,我还是吃了一惊,因为在这两个关键摇摆州,RCP预测北卡只领先1%,在密歇根还落后3.5%。在特朗普最后反超锁定胜局的宾夕法尼亚州,RCP的预测是落后1.9%。

历史上,美国民调预测大选不是没有出过错,最有名的如上个世纪40年杜鲁门战胜杜威的例子,60年代末尼克松横扫49州狂胜麦高文,还有80年代因为媒体“抢跑报道”导致选民提前预知结果而不去投票等等。不过最近30年来,大选民调预测一向都比较可靠,像今年这样错得离谱的确实很成问题。

探究其原因,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个是互联网的因素,实际上这次大选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得到的结果一直跟主流媒体的数据差别很大,而且现在来看社交媒体更真实。2008年奥巴马当选的时候互联网就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一直被主流媒体所忽视。

另一个是所谓的“布莱德利效应”。布莱德利是1980年代的一位黑人政治家,两次竞选加州州长,选前民调都领先,但结果都落败。政治学家研究其中的原因,发现民调的时候受访人出于“政治正确性”都说支持黑人当州长,一到投票的时候真实内心还是存在种族偏见。这个现象估计在本轮大选中也存在,特朗普的做派在主流社会都感觉不齿,所以很多人接受调查的时候都不敢公开说支持他。

当然,不排除美国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偏见和选举策略手段也在有意地歪曲民意。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自由派媒体这次表现出明显的偏向性。福克斯新闻是保守派媒体,不过在选前一天也显示特朗普落后4个百分点,我感觉这是是玩选举策略:通过制造选情落后的假象来催促本党支持者出来投票。

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可能也不能怪罪媒体和民调机构,那就是特朗普的基础选民群体的特点。这次特朗普获胜的关键三个州: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密歇根,都是所谓的铁锈带,就是以前的老工业区,随着现在的全球化迅速衰败。这里遗留了大量的白人产业工人,这个群体的超高投票率成为制胜的关键。这个群体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本能地反政治。他们在最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本能地不相信政客,也对知识精英不屑一顾。这个群体在美国的主流媒体,以及外国人那里是看不见的。所以他们的意见不容易被媒体反映出来。

这个群体身上有美国立国的基因:一个是崇尚个人奋斗的“边疆精神”;一个是“人民主权”的革命精神。如果他们认为华盛顿的政治家已经背离了人民的意志,那么人民就有权推举自己的领袖来改造政府。历史上的尼克松、里根都被认为是这样的“人民领袖”。这一次,特朗普的气质正好合乎他们的口味。

未来美国的内外政策会往哪里走?答案会也在这个群体身上。

2000年,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发表了一篇论文《杰克逊主义传统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后来写成了一本书,中文翻译是《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他所描述的“杰克逊主义者”其实就是2010年崛起的“茶党”,也就是如今把特朗普推上总统宝座的这群人。因此,特朗普的胜利可以毫不夸张地被认为一场“起义”或者“革命”

概括起来,这个群体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极端的个人自由主义,反对大政府,反对福利主义。特朗普上台后,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必定是基本政策趋势。奥巴马苦心经营的医疗保险改革极有可能面临被颠覆的风险,毕竟这是导致当年“茶党”风起云涌的主要动因。

第二、极端的“美国至上主义”,或者可以叫做“美国例外主义”、极端一点就会变成“孤立主义”。因此,反对全球化、限制移民,战略收缩,减少对外部事务的干预会成为趋势。当然鉴于美国与当今世界的关系,能收缩到什么程度还需要商量。

第三、尚武,崇尚“荣誉”。这群人都是美国西部片里的牛仔的后代。一旦认为美国的安全受到威胁,利益遭到侵害,特别是威望受辱的话,就会支持政府不顾一切地发动战争,而且不大获全胜绝不收兵。因此,会在反恐、伊斯兰国等问题上支持武力干涉。当年小布什在伊拉克能死扛到底,就是受到了这个群体的鼓舞。

米德在概括这个群体的影响的时候,有一段很有意味的评价:这群人的政治诉求主要靠感觉,而不是靠主义,所以他们的政策影响,要么漠不关心,反应过慢;一旦行动起来,就会反应过猛。局外人,包括美国精英阶层的政治家都很难摸到这群人的脉,因此现在探讨特朗普执政后的政策走向可能确实为时尚早。

(2016年11月9日)

-----

您正在关注“三个学术民工”第2期工程:本专栏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金融问题,由徐奇渊、杨盼盼、熊爱宗倒班为您特供。本文作者系专栏特邀嘉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