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7位国际学者聚首浙江大学,探讨中国收藏与鉴定史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2016-11-11 17:1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研讨会现场

中国书画作伪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晚清的私人藏家如何获得异地的信息?如何支付货款?唐朝皇室的女性的鉴藏品味如何?这些或宏观或微观的问题都将在为期两天的“中国收藏与鉴定史国际研讨会”中得到探讨。

今天上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小剧场召开的“中国收藏与鉴定史国际研讨会议”,邀请到17位来自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馆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的专家以及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台湾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布朗大学和欧洲的学者各自作了专题报告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共计1000余人赴现场聆听。该会议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承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辑委员会,浙江大学文化遗产学科发展联盟(筹)协办。

绘画研究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自2014年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每年会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前两次的主题分别为宋代绘画研究和世界早期文明中绘画的起源与初期发展。本次的主题为中国收藏与鉴定的历史。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缪哲教授代表本次会议的组织方致辞。他指出,自2014年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每年会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前两次的主题分别为宋代绘画研究、世界早期文明中绘画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其中2014年的宋画会议、本次的中国收藏与鉴定会议,都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而产生的话题,并且都获得了艺术史界学者与公众的热情响应,体现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对推动当代学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大系所收资料的陆续公布,未来将有更多与大系相关的会议。本次会议来自大系编纂过程中的重要思考,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总集,有两个问题是编委绕不开的。第一是全面性,第二就是真实性。

所谓全面性,即怎样通过作品的选择,来体现历代绘画的全貌。但这个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自魏晋以来,对于古代书画的研究重点就是价值,对风格、流派、画家的不断研究和模仿,塑造了一套传之有序的经典标准评价体系,而与之相左的,则被剔除在经典之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的塑造历史同时也是遗忘和摧毁的过程。因此,对于现代的艺术史学者来说,如何避免偏见,拯救被遗忘的,还原历史原貌,成为其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课题。

而真实性的问题简单来说,是处理作品的真伪,则显得更加复杂和棘手。保守估计,至少从宋代以来,作伪和创作就是相伴相随的。(在故宫博物院王连起研究员的报告中,甚至将书画作伪的最早时间提到南朝。)而自明代开始,中国就发展出一套发达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塑造经典的需要、商业的需要以及种种其他需要,这套体系并不可靠。缪哲教授坦言,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来充当真伪的独断者,还是资料的提供者。另一方面,传统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完善的,但是关于某个时代的趣味恰恰是这些充满错误的历史所创造的,因此,这些错误的鉴定和知识也形成了另一种艺术和文化。那么,后来的研究者在处理真伪问题时,是应该严格按照客观真伪,还是遵从古代的趣味,《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应该作为严格的指南,还是视野更加广阔的古代文化的视觉史料?

会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方面加深大家的理解,另一方面将中国的艺术史研究纳入更大的视野。同时,近代以后,中国艺术在海外的收藏也是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联合浙江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我来自东:东亚艺术收藏在西方的建立(1840-1930)》,通过展出早期西方拍卖与收藏的图录及著作,以弥补会议议题之阙。

风格比较与金石学起源

整个国际会议将分为两天共四场进行,分别从收藏文化、皇室收藏、收藏活动中的性别文化、地域差异、资讯与运输以及鉴定学个案等角度展开深入讨论,时代覆盖宋元明清,内容涉及金石书画及陶瓷。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傅申

今天早上的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的薛永年教授主持。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的傅申教授运用传统的风格比较的方法谈了他对日本藏两幅绘画的看法。一幅是澄怀堂藏《乔松平远》,傅申认为,这幅被日本学者定位李成所画的图其实是另一位同时期画家郭熙的传世作品。通过比较《乔松平远》和郭熙《早春图》中相似元素的细部,如小枯枝、点数叶等,再比较郭熙在其他博物馆所藏传世绘画的轮廓线条、山石造型等,傅申认为,日本虽然少了一张李成的画,却多了一幅郭熙真迹。

《乔松平远》
另一幅他重点分析的作品是高桐院藏的李唐(款)《山水双幅》,这张图早期与一张观音图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被日本学者认为是吴道子所绘。岛田修二郎在1952年发现在树叶处有“李唐画”的款,但画款下隐约还有被洗去的老款印迹。1972年,艺术史学者班宗华提出,将山水双幅左右对调拼合,其实原为一个整体。傅申却反驳了这一说法,认为,虽然山石结合无缝,但树石处却明显有异。他提出,这幅《山水双幅》中树枝处的飞白画法在12世纪初是非常罕见的,反而在宋末元初的衣褶或山水中有运用,加之与两幅画一同流传的观音图被日本学者定年在元代,因此他推翻该组绘画属于李唐所作的结论,认为应该是宋末元初的作品,被后人两易其款,最后挂于李唐名下。

报告过程中,傅申还幽默地将书本和电脑上观看的图像比作婚纱照,“世界上没有丑的新娘”,告诫大家平面的图像很难把握其尺度感和细节,还是要多去实地观看展览和实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王连起研究员的报告题为《书画鉴定与收藏史问题十谈》,主要谈到书画作伪的起源、神龙小玺及神龙兰亭的摹本和刻本、米芾父子的鉴定、文史知识介入古书画鉴定带来的问题等他研究数年的课题,但由于时间问题没有一一展开。王连起还透露,明年故宫将举办关于赵孟頫的大展,届时也将邀请各地学者专家就赵孟頫的收藏与创作作进一步的讨论。

布朗大学孟絜予

上午的最后一位报告学者,来自布朗大学的孟絜予(Jeffrey Moser)关于宋代金石收藏与研究起源成为会场讨论的热点。他提出,清代金石学家将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金石录》视作金石学研究的源头,但事实上,这两位学者对待金石拓本的理解完全不同,欧阳修将拓本视为物件,其刻文的磨损程度和书法品质都是他关注的对象,在欧阳修的理解中,物件本身就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赵明诚则仅仅关注拓本的文字内容,金石的价值在于提供可靠的历史史料。孟絜予将两者对于同一段碑文的著录进行对比,并认为两人的不同在于对文献还是书法、物质还是视觉的重视。他总结说,欧阳修认为每一个拓本都是其流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他对于物质性和视觉性的注重,为金石学设定了较高的门槛,难以被效仿。但正是赵明诚对于欧阳修的效仿和改造,令金石学发扬光大。

在接下来一天半的时间内,还将有以下学者带来精彩报告:

11月11日

14:00-17:00 

第二组

主持:安明远 (佛利尔及赛克勒美术馆 )

卢慧纹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金末元初北方士大夫的书画鉴藏活动

尹吉男    中央美术学院 

无鉴而赏:《杏园雅集图》的阅读与回响

李慧闻   独立学者

一个肆无忌惮的收藏家与两个改动的董其昌印章

11月12   

第三组

主持:姚进庄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

李慧漱    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 

从《万岁通天帖》管窥皇室女性之鉴藏活动与性别文化空间

张震    北京故宫博物院 

探析乾隆内府绘画收藏的功能——以几幅藏品为例

余佩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埏埴流光册》制作及相关问题

14:00-17:00

第四组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缪哲

主持:缪哲(浙江大学) 

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

宋画的迷雾:《却坐图》年代的再思考

薛龙春  浙江大学 

观画如人:王铎的收藏、鉴定及其意义

何炎泉    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朝后期之民间碑帖收藏与碑学关系初探

白谦慎     浙江大学

信息、票号、运输——晚清收藏的网络要素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