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东北要通过新城新区建设逆转“人才外流”现象

孟航 康克佳/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城市中国网”
2016-11-14 08:0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11月12日,“院长论坛·东北振兴与新城新区”在辽宁省会沈阳举办。作为2016沈阳·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的分论坛,本次院长论坛将讨论主题锁定东北三省范围内的新城新区建设,来自全国多所研究机构及高校的院长、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各地市及企业的相关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并进行了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智慧城市发展联盟主办,由《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协办。会议由《中国城市报》副总编辑、研究员陈柳钦主持。

如今,中国新城新区已经构成一个庞大的谱系,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自贸区、以及产业新城、空港新城等等。以国家级新区为龙头,高新区与经开区为骨干,各类功能性的新城新区为支撑的新城新区体系,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引擎,是中国在新常态下谋求发展的主要平台。

2014年6月到2016年2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大连金普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在国务院历时24年批复的18个国家级新区中占得三席。基于优渥的区位优势,以及雄厚的科技和产业基础,国务院为东北地区的三大新区量身打造了“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新一轮东北振兴重要引擎”及“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等战略定位,旨在通过三大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除此之外,对于各类涉及综合改革园区的建设,国家对于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也纷纷向东北倾斜。新城新区建设对于东北振兴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又有怎样的障碍与挑战?新城新区如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辅相成?与会专家纷纷发表了尖锐而中肯的意见或建议。

冯奎:东北需打好新城新区一手好牌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研究员冯奎,组织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新城新区进行系统研究,于2015年、2016年分别主编了《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他在会议致辞中表示,新城新区在东北振兴中,具有特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比如东北三省每省都有一个国家级新区,这对东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东北振兴过程中,要打好新城新区这一手王牌、好牌。

冯奎认为,东北新城新区面临着一些问题。三个国家级新区的设立较晚,作用尚待发挥。经开区,尤其是高新区的竞争力比较弱。受周边经济体的影响,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增长极作用不明显。各种新城新区的体制机制红利空间还需要发掘。新型化、市场化导向的低碳、智慧、交通枢纽型的新城新区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东北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空城、鬼城等现象,拖累了地方经济发展。

东北该如何打好新城新区这一手好牌?冯奎建议一是要进行顶层新思考,围绕国家战略,制定东北新城新区发展战略规划。二是要在开放新格局中做大做强新城新区,当前要与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有效对接京津冀、环渤海,在东北亚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培育经济动能,围绕新产品、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大做文章。四是要创建城市新模式,要抓住产城融合发展、推进绿色、低碳、智慧以及特色小镇建设。五是创建发展新体制,要促进多主体参与、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提高新城新区的效率。总之,冯奎希望东北的新城新区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要在提高质量,增强活力、竞争力等方面狠下功夫。

刘晓峰:哈尔滨新区规划需立足国际视角

东北三大国家级新区之一的哈尔滨新区成立于2015年12月16日,是我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最北部的国家级新区。哈尔滨商业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刘晓峰在本次论坛上分享了哈尔滨新区的定位,产业布局以及行政体制创新。刘晓峰表示,哈尔滨新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对俄、蒙等地缘优势,以对俄为主要接触点,打造金融、信息、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和要素集聚平台,形成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

针对哈尔滨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的问题,刘晓峰总结出了两个方面,第一,哈尔滨新区如何在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主打产业的同时,使老工业基地能够实现华丽转型,并在新区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变传统优势为现代优势,这是一个困惑和挑战。第二,目前哈尔滨新区的规划还是立足于国内视角,对国际环境的分析是基于我们对国际环境的评估,但是由于国家政治体制不一样,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这里面存在很大变数。如,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俄罗斯提出了欧亚联盟,我国提出了哈尔滨新区的规划,俄罗斯也有远中的发展规划。如何在发展实践过程中,将哈尔滨的规划与周边国家发展的计划实现接轨,能够在竞争中实现共赢,这是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梁启东:新城新区建设不能搞短期行为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新城新区建设关系紧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梁启东从城镇化视角来剖析主题。他在发言最后一口气抛出了对东北地区新城新区建设的十个建议:第一,应树立五个“新城市观”,新的城市结构观、新的城市规划观、新的城市动力观、新的城市布局观、新的城市主体观。第二,新城新区要成为“反磁力中心”,准确定位新城的职能和目标。新城的规划要在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上下工夫。第三,新城新区建设不能搞短期行为。东北经济需要一个“疗伤期”,东北的振兴要有长期的观念,不能搞短期行为,寄托于一两个文件。第四,新城新区建设的途径是靠市场。结构调整要靠市场,新城新区建设也要靠市场。第五,划定“六线”,防止“摊大饼”式的扩张。树立一个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第六,慎提“全域城市化”,全域城市化。可选择就地城镇化,要有发达的交通使新城与母城保持便捷联系,深化分工,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第七,新城新区必须有强力的产业支撑。第八,关键做好“三篇文章”,人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第九,“三只手”同向发力,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首同向发力。第十,培育新城新区发展的软环境。

宋冬林:新城新区首先要解决贸易便利化

对于东北经济发展的问题,吉林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宋冬林首先表示,应少一些感性的宣泄,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以传统产业、重化工业为主的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的下行,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趋势,东北经济的下行和世界产业调整过程中的规律的趋势是相符合的。

在提到新城新区建设问题时,宋冬林认为应考虑四个维度,第一是经济创造能力,一个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贸易和经济,新城新区首先要解决贸易的便利化;第二是社会支撑力,要维系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有非常完善的社会组织和服务系统,经济与社会之间要相互衔接;第三是环境承载,城区建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第四是文化包容,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更大的动作,东北地区要有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而在先行先试方面,可以在新城新区上多下功夫。

马廷玉:沈阳经济区需为新城新镇建立指标体系

2011年9月,沈阳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沈阳为中心,辐射8个地级市,42个新城新镇。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马廷玉表示,沈阳经济区的新城新镇建设以来,对缓解老城区压力,促进经济增长,包括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存在很多问题,从数量来看点多面广,发展重点不突出;占地多,人头少,总体上用地不集约;产业创新能力弱,产城融合不理想;基础设施配套缺乏,综合承载能力不足。对此马廷玉提出,可以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将42个新城新镇分为重点扶持型、控制引导型、优化整合型三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化引导控制。此外,他还提出,可以建立考评体系,对新城新区发展定期实行评估;进一步完善新城新镇发展规划;积极探索适合新城新镇发展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引导新城新镇扶持基金。

范毅:过度依赖新城新区会导致“新城新区陷阱”

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经发局副局长、研究员范毅在发言中表示,新城新区是我们整个经济增长的龙头,是带动拉动投资增长的非常重要的手段,然而过度依赖新城新区导致了“新城新区陷阱”——要素成本上升,产业发展转型难度加大;政府负担增大,政府债务问题凸显;老城投入减少,老城区区域衰败。对此,范毅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划定城市发展边界,追求城市精细化发展路径,推动生态、自然、文化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可供借鉴的思路为特色小镇,小而精,特而美。第二,降低要素成本。成本的降低才能真正提高竞争力,增强活力。东北现在需要的不是国家给予多大规模的投资,而是如何减轻产业发展的成本,夯实自身产业基础。第三,尊重城市产业发展规律。适应本地的人口特征,为之提供相应的就业空间和机会。从服务本地人口出发,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注重产业多元化,注重居民的参与性。

连耀山:东北振兴应重视中小城市力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特聘研究员连耀山从中小城市发展路径上进行了分享。他在会上提出了一组数字,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中小城市(广义范围,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2814座,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域面积达9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3%;总人口达到11.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5.41%。中小城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东北振兴更应该重视中小城市的力量。

在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东北地区占了7席,辽宁就占了其中的5席。比如辽宁鞍山的海城市,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内陆县级市,作为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样本,具有典型意义,特别是对新城新区的建设,更有标本意义。

盛毅:东北振兴政策延伸至中西部老工业基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盛毅在会上表示,对于我国的西南地区,东北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东北振兴的政策也进一步延伸到中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对于新城新区的建设,盛毅认为,各个新城新区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国家级新区与其他新城新区相比有很大差异,需要将国家级新区放在非常高的角度来看。盛毅对于东北地区新城新区建设提出了四点思考,第一,对东北振兴来讲,要回到国家功能、地区功能、公共功能、市场功能,现在东北有相当一部分老工业,是国家的基础工业,还包括粮食生产等,我们需要走出“想把老工业也改造成为同市场主体一样的企业”的这样一种思路。第二,新城新区定位要从承担功能出发。第三,把握新城新区开发的节奏。第四,不回避东北在新城新区建设中的管理问题。

郑明媚:通过新城新区逆转“人才外流”现象

作为《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系列丛书的副主编,中国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心智慧低碳城市处处长、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秘书长郑明媚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新城新区建设,包括中国发展新城新区中的体制创新、超前理念、要素资源等方面,郑明媚表示,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从中寻找到对于中国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重要举措。

郑明媚在会上提出,东北地区在政策与资源以及城市化进程上都占据优势,然而却面临精英外流的现象,这恰恰说明东北发展对人口、人才、资金、产业集聚的吸引力不够,如何实现逆转,这就要求我们对东北地区的新城新区从数量上、质量上,进行充分而深入的研究,以求证东北通过新城新区建设到底有没有可能实现这种逆转,让人真正留下。 

(原题为《“院长论坛·东北振兴与新城新区”在沈举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