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首次用“金社评”署名谈全面深化改革,用意何在?

学习小组微信公号
2016-11-15 06:1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学习小组微信公号11月14日报道,当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一篇非常特殊的文章:《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为什么特殊?做过报纸的组员都知道,党报以头版通栏的形式发表文章,必然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中,一些重大的会议和任仲平文章会享受这等待遇。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个化名:金社平。相比于“任仲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金社平还是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出现,也应该是一个集体作品,而且文章非常长,足足有近万字。

3年前的11月,也就是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间”。到2016年11月,刚好经过了3年历程。这3年改革在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四个字:“决战决胜”。我们离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不足5年,离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只剩下1/3的征程。所以,这3年的改革是冲刺前的力量积蓄。

3年里,改革经历了哪4个重要的节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改革集合号;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改革与法治相向而行、破立并举、相得益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布局“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奏响了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奏”;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部署,开启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征程。

这4个节点接续努力,完成了改革的什么呢?用习近平的话来说,“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这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今年力争把主体框架搭建起来。”

也就是说,这3年,各项改革的顶层设计的密集出台,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的框架搭了起来。

这是文章对3年全面深改的基本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用更大的篇幅论述了5个大问题:

1、改革动因,也就是“为什么改”,因为必须通过改革才能解决现实问题;

2、改革目标,也就是“往哪儿改”,“两句话”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改革主体,也就是“为谁改”,当然是为了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4、改革方法,也就是“怎么改”,文章提出了四个“既要又要”:

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基层探索,实现“上”与“下”的良性互动;

既要统筹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既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寻求改革与法治的最佳结合;

既要快马加鞭推改革方案,又要持之以恒抓改革落实,坚持“取势”与“取实”的高度统一;

5、改革落实,也就是“如何改到位”,提出三点:担当、实干、督察。

5个问题一环套一环,非常完整地构成了一个“改革理念”。

文章对这个“改革理念”是这样描述的:

最为宝贵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升华为思想成果,形成了凝聚共识、指导实践、引领未来的改革理念……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也就是说,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个主线,这些年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可以升华为思想成果,形成改革理念,极大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原题为《今天,党报头版首次用这笔名刊发了一篇重磅文章》)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