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双十一销售额或存在“伪需求消费”,狂欢背后隐忧多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2016-11-15 10:0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电子商务专家却指出,双十一的高销售额一定程度上可称为“伪需求消费”,存在多种隐忧,并不值得沾沾自喜。 东方IC 资料

不出所料,2016年“双十一”电商促销购物节再次刷新了销售额新高:截至十一月12日零时,天猫交易额达1207亿元;京东交易额同比增长59%;苏宁易购全渠道增长达193%,线上增长达210%;国美在线交易额增长268%,移动端交易额占比达72%。不过,电子商务专家却指出,双十一的高销售额一定程度上可称为“伪需求消费”,存在多种隐忧,并不值得沾沾自喜。

价格、配送、安全等问题都是投诉热点

今年“双十一”,天猫成交额达到了1207亿元,这是继2015年912亿元之后,天猫再次刷新全球零售史新纪录。而其他电商如京东、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电商在订单量上也大有突破。但是,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却认为,双十一产生的高交易额并不能代表当天的真实消费,其中还包含了消费者前期累积的消费。他说,绝大部分消费者已经提前准备,计划自己想买的东西,因为双十一当天有活动,消费者选择囤货;甚至早就想买的东西,消费者都要等到双十一再买。因此,双十一的高销售额是这些前期累积下来的消费,一定程度上可称为“伪需求消费”。在他看来,所有的需求在双十一一天集中爆发未必是件好事,要理性看待。

曹磊说,之所以他觉得这样做未必是好事,是因为每年的“双十一”狂欢过后必定会出现“一地鸡毛”,价格问题、发货问题、安全问题等都会成为消费者的投诉热。拿物流来说,今年双十一全网共产生包裹达10.7亿个,远超于2015年同期的6.8亿个包裹,几乎每家快递公司单日处理量均已超过各自历史峰值。快递行业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包裹量、严格的短时处理能力,爆仓仍会是一大严峻问题。

对于中小电商、卖家来说,“双十一”也不一定是最佳促销时机,它们一旦对备货、消费需求预计不准确的话,势必导致货物囤积,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因此对中小电商、卖家来说双十一也是一场“生死战”。

另外,刷单被曹磊视为最大隐忧之一,眼下信用评级已经成为网购消费者选择商家的重要参考,为了能在“双十一”聚集更高的人气,很多商家会雇人“炒信”,虚构交易信息和评价内容,给消费者造成销量和评价佳的现象。刷单就是用小的代价换取虚假的购买行为。双十一在直播天价成交额的同时,很少有人关注之后的退换货款,而如果扣掉“双十一”后海量的退换货所产生的货值,1207亿就要大打折扣。

创新乏力、增速放缓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对澎湃新闻表示,“伪需求消费”对消费者带来的隐忧也不容忽视。从今年“双十一”的疯狂购物来看,消费者“剁手”背后主要有四种心理,即实用性心理、冲动性心理、炫耀性心理、补偿性心理。其中,实用性心理指根据自身需求,购买此前已选中商品,等待降价进行购买;冲动性心理指在商家促销的营造下,购买自身不需要的商品,买的越多越后悔;炫耀性心理一般是指奢侈品类商品,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虚荣心理,购买售价与自身收入不相符的商品,导致过度消费;而补偿性心理的消费者多数为空虚心理,通过购买商品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例如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获取安全感。

姚建芳认为,除第一种消费心理外,其余三种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可能造成透支消费,继而带来“剁手后的烦恼”。

电商专家同时指出,撇开1207亿这个数字,今年“双十一”天猫交易额已从2015年同比增长59.7%下降到2016年同比增长32.1%,表明双十一诞生八年之后开始出现创新乏力、透支消费、增速放缓等问题。受电商交易规模技术增大和消费疲软影响,传统电商将逐渐远离高速增长时代,未来的双十一将向何处去值得思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