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乌镇本土创客素描:互联网大会“加持”,年轻人集聚一业一网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2016-11-15 10:0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立冬过后,水乡乌镇在一场接一场的细雨中渐渐冷起来。游人渐渐稀疏,穿戴整齐的工作人员行色匆匆,为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紧张忙碌。

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此开幕。千余位国内外互联网领军人物将再聚乌镇,就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治理和互联网国际合作谋划沟通。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至今,短短两三年间,乌镇改变的不仅是生态,还有业态。越来越多的乌镇年轻人加入创业潮,用他们的上一辈所不熟悉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仔细看,这些年轻人的创业围绕的恰是“一业一网”,这个桐乡市政府在首届互联网大会前后提出的发展战略,即旅游业和互联网产业。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加持”下,乌镇旅游日渐兴旺,乌镇的民宿也迎来春天。正试图转向民宿配套服务业的民宿业主朱建奇认为,乌镇已有千余家大小民宿,投资热情还在持续。

乌镇普众创客空间

如雨后春笋般在乌镇街头出现的创客空间、互联网项目,亦为本土创客打开了新思维,传统业务“触电”互联网,行业的新图景得以展现。

在分管旅游、服务和互联网工作的乌镇副镇长陈东旭看来,近几年的本土创客年龄大多集中于20至35岁之间,他们视野宽阔、接地气,同时也更能整合资源。

他甚至预言,随着旅游业和互联网产业在乌镇的发展,未来几年将有80%以上的乌镇居民回乡创业。

在乌镇普众创客空间内,工作人员在展示某企业研发的智慧照明系统。东方IC 资料

返乡创业

“做民宿不一定要以赢利为目标,我跟设计团队说,我们是玩民宿,一起把这个东西玩起来。”

说这话的是33岁的黄吕强。他坐在名为 Here Coffee的艺术设计酒店大堂里,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自己始于2013年的创业体会。

Here Coffee艺术设计酒店

这间艺术设计酒店实际上是美式乡村复古主题的民宿,今年年初开业以来入住率保持在98%以上,是黄吕强的产业之一。他正在迎接自己的第13到18间民宿在乌镇开业,并为来年的6间民宿开发做好了物业储备。

2013年之前,黄吕强的经历与多数高校毕业生类似: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留在杭州并入职与专业相关的房地产公司,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进入中高层。

突进的房地产行业让他在经验和收入上受益,也让他感到担忧。2013年,他决定辞职回乌镇开民宿。

“一个资金上,一个关系运作上,还有看问题的时候高度更高了。”黄吕强说,投资民宿的高效源于自己的房地产思维。

他解释,房地产行业涉及内容多,与各方打交道多,同时是资本密集型,拿块地都是10个亿以上;与之相较,民宿无论在资金投入还是关系处理,都要简单很多。

被他运用在民宿事业中的还有房地产行业流行的土地储备和短平快模式。

“明年要开发的物业,我今年储备好,一般会储备一两年的量在手上。如果运营中有好的出来,我还会增加。”

此外,他保持着“快速发展,快速回流(资金)”开发模式,其要义是找准定位,尽量使用当前最受欢迎的风格。

“创业最怕的是水土不服。”陈东旭评价黄吕强的创业是“接地气”的,因为他把大城市的好的东西嫁接到了乌镇,熟悉乌镇的风土人情所以适应得更快。

但黄吕强的目标还不仅仅是在乌镇旅游市场站稳脚。

“如果所有规则都制定好了,像北上广,真正能创业成功的机会是蛮小的,想要冒出来很难。乌镇相对来说规则没那么全,机会比较大,有可能你可以去引领规则,重塑规则。”

他用“红蓝海”战术向澎湃新闻描绘自己未来的目标:红海——在中国的主流景区附近遍布自己的民宿,蓝海——靠自己的眼光发现有待开发的景区,投资民宿。

传统业者的转型

周华锋在桐乡一带的传统毛衫行业已摸爬8年,当地人都叫他周大福。他和朋友合伙经营着一家被黄吕强称为具有“起承转合”作用的民宿“墨意淌”。

具体来说,这家2015年开业的民宿对每间房间十万元以上的装修投入是以往乌镇镇区的民宿所没有的,自此,乌镇镇区民宿开始了精品化路线。

立冬第二天的一场雨后,乌镇气温骤降。那两天,仍穿着单薄皮夹外套的周大福在外人眼里显得“酷酷的”。对此,他则自谦说,可能与自己从事服装行业的职业特性有关,“我也不知道潮是什么概念,就喜欢穿个性一点的。”

2014年,乌镇民宿“天天满房”的现实,促使34岁的周大福认识到民宿投资前景的广阔,他逐步去调研和熟悉乌镇外更为成熟的民宿行业,并决意在自己的家乡开一家能体现更多新元素的民宿。

“以前的民宿把尽量多的空间打造成房间,因为房间能挣钱,但我这边是多一些公共空间,给到客人更多体验感。”

周大福在墨意淌尝试了不少文化活动,例如设计类、绘画类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和嘉兴市朗诵协会合办木心诗歌朗诵活动等。

今年10月,他和当地金融机构合办了一期民宿业主沙龙,请来二三十位民宿业主,话题围绕民宿的选址、设计定位、网络运营、人力资源等。

在周大福看来,互联网对民宿经营影响颇多——民宿的预定格局完全改变,互联网会弱化民宿的选址;而民宿业主需要更多考虑产品打造,并运用新媒体尽可能地扩大知名度。

民宿业主再创业

和黄吕强、周大福在民宿沙龙上共同碰撞想法的还有朱建奇,这个正在谋划自己第四家民宿的乌镇人。

在“古今斋花间堂”民宿中,36岁的朱建奇向澎湃新闻坦诚自己的学历并不高,“初中毕业就到了工厂打工”。之后,他当过兵,开过饭馆,也出去闯荡过,最终在2013年回到乌镇。

朱建奇的“见识”是社会这所大学赋予的。

尽管自己是开民宿的,朱建奇却认为乌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宿,这“局限于乌镇当地的环境,没有山没有溪,只有河”,不过“生意很好做,因为景区拉动,民宿成为了一个产业”。

在他看来,现在有的人不喜欢住大酒店,就喜欢小民宿,因为老板会跟他聊天,会有家的感觉。而年轻人经营这些民宿生意都不错,因为懂互联网,也善于同客人交流。

互联网之于朱建奇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客房如今几乎全部依靠网络预订,他还依靠网上的预定量调节房价、判断预定量下降背后的原因并作为决策依据。

他描述“90后”的想法比他这一代更为超前,因为他们生长于真正的互联网时代,从小通过互联网去接触世界,“他会把想法跟看到的东西结合起来,把梦想变成理想,理想去做了就变成了现实”,他“那些酒店的定位、装修,是我想不到的”。

朱建奇还想利用互联网再一次创业。

现下,有超过一千家民宿聚集在乌镇7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绝大多数集中于乌镇东西栅两个景点旁。“民宿竞争太厉害了,总有一天会饱和、会淘汰。”朱建奇考虑往民宿配套服务业务发展,“网络配套、布草被套,能配套的太多了。”

于是,他和朋友合伙设计了一个针对乌镇订房订餐订车的互联网平台,亮点之一是把乌镇做成网上地图,到哪个店开车几分钟、走路几分钟都能即时显示。

这一在PC段和手机端能够共同使用的平台已进入测试运营阶段,朱建奇现阶段的工作是签约更多的商家,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手工艺人“触网”

乌镇知名度和受关注度的提升有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功劳。用黄吕强的话说,省委书记每年来一个小镇好多趟,这可能是宁波这样的副省级城市也享受不到的待遇。

大会的另一个产物是,大批众创空间在乌镇落脚。在这些众创空间孵化的各式互联网项目中,钱利淮的“竹芸工房”有些特别。

32岁的钱利淮祖辈都曾是竹编手艺人,父母如今还在乌镇西栅经营着一家竹编制品店。

乌镇有1300年建镇史,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竹编技艺本是当地历史的见证之一,但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消失。

但竹编的记忆一直在钱利淮内心深埋,直到大二时候被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所撰的《工艺之美》唤醒。“原来手工艺还能有这样的价值。”他说。

钱利淮笑称,学工业设计的自己曾经认为“设计能拯救一切”。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先是寻访各地的竹编艺人,把竹编制品拿到淘宝上销售,渐渐开始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又在近两年开班授课,希望通过扩大竹编爱好者人群让这门手艺被真正拯救。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钱利淮回忆,自己辞职专司竹编时,“全村都反对”。他边笑边引述村里人的劝告:“神经病啊,你回来干嘛?这是大家都已经放弃的东西,你还能捡起来吗?”

钱利淮的坚持改变了身边人的看法,“竹芸工房”线上线下的收益也证明坚持的价值。

钱利淮的竹编产品。

只是,他还要着手解决开班授课中碰到的难题——竹编没有教授体系,“竹编编制的逻辑性强,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少,学习很困难。”此外,课程的推进是缓慢的,因为一堂课只能解决十几个人甚至更少。

在今年9月,钱利淮与凤岐茶社这一众创平台一拍即合,把授课搬上了“网络直播”,“刚开始做就有一千多人观看,后来每做一期都有增加粉丝数。”

钱利淮过去曾陷入独自钻研竹编的孤独和痛苦中,但新技术早已改变了他面临的困境。

在每一期直播中,观众们发表的评论以弹幕的方式在画面上方飘过,钱利淮不仅忙于手头的竹编编制,还要尽快回答观众所提出的问题。

“我的一个小目标,是希望同时有一万人可以看我的直播课。下一步再说,因为传统手工艺还没有这么做过。”年轻人再次笑开了。

陈东旭告诉澎湃新闻,政府对本土创客除了帮助对接资源、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更多的还是从精神上给他们鼓励。

在11月12日晚,钱利淮最新一期对北京大学竹编爱好者的直播中,陈东旭也留下了一条评论——喜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