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说到日本的“放送事故”,我只服“电视小窗”

收银员小秋
2017-01-05 11:5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只要稍微看过一些日本电视节目的读者就不会对镜头四周时常出现的“小窗”感到陌生。这一能和“提供”、“地震速报”并列为日本电视“三大现象”且时常会导致“放送事故”的特色常常让其他国家的观众感到既好笑又困惑。

“提供”事故

没到日本之前,我还天真的以为这种窗口只有在综艺或娱乐节目中出现。但有天当我看到某台新闻在播出“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时,小窗的主持人露出了和“没想到这个面包的夹心是咖喱”一样的吃惊表情时,我彻底放弃了希望。

其实在日语里,这种电视小窗有个专有名词:ワイプ。这一外来词来源于英语中的“wipe”。作为动词,wipe有抹去、擦去之意。而在电视和电影圈,它则被用来指称一种切换镜头的蒙太奇手法。新镜头可以从旧镜头的上下左右各方向wipe入,而它的wipe形状则能根据导演的意思进行天圆地方的无限变化。

但这种镜头的切换到了日本电视圈这里却变成了镜头的静止和并置。在日式wipe里,画面的主体往往是一段室外的视频,而在主体四周的分镜头里通常会是演播室内的嘉宾们对于视频的即时反应。

“小窗”事故

关于这种小窗的来历说法不一。但多数人都认为它诞生于上世纪的80年代。一种看法认为彼时的日本电视里益智猜谜类节目刚刚兴起。在节目里,选手们往往都会先看一段视频,在视频结束后镜头切回演播室内再进行作答。而某节目导播突然发现许多选手的表情本身就十分的好笑,颇有上镜头的价值。于是他破天荒地决定在视频问题播放的同时把选手的现场反应打在一边,以增强节目的效果(记得《樱桃小丸子》里面有一集爷爷去参加猜谜节目的甄选。虽然他问题都答错了,但导演认为他的表情十分具有表现力,让他入选。而这背后的逻辑和小窗则是一样的)。

到了今天,电视的小窗则越来越趋向泛滥。一方面,有小窗的节目越来越多。不管是综艺、新闻还是纪录片,电视台都会画面边缘再挂个小窗口。另一方面,小窗本身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两个是标配,七个不算多。许多日本观众开始抱怨起小窗对于节目收看所产生的不良印象。日本雅虎在2013年曾经做过一项网络民意调查,其中有高达八成的回答者认为小窗在今天已经不必要了。

民意调查

即使网民们的反感如此之高,电视台对小窗的利用还是乐此不疲。在其背后有着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和最初以益智游戏中的素人选手为主的小窗不同,今天出现在小窗里的往往是知名艺人。电视机前的迷妹迷弟们自然不愿意错过自己本命哪怕是一秒钟的镜头。其次,对于电视台来说,这种多镜头的表现形式自然也是划算的买卖。重金邀请到的艺人出现的时间哪怕多了一秒,其成本就能相应地降低一分。而随着可供选择的频道数量不断增多,观众在切换节目时即使对该台当下播出的内容不感兴趣,也会因为有喜欢的艺人的出镜而多了一丝停下来的可能性。何乐而不为?

“小窗”秀恩爱

更有甚者,小窗的繁荣还养活了一批以“小窗反应”而闻名的通告艺人。和偶像明星在小窗里只要“静静的美”就可以了不同,这些通告艺人需要拼了命地使出自己的颜艺/窗艺来博得好评。比如,前早安少女成员矢口真里在脱团后就以“小窗女王”的头衔接下各色节目通告。而当她的出轨丑闻曝光后,“女王”的宝座则落到了混血艺人Becky的囊中。有好事的节目在2015年初做过统计,在各电视台两周内的188个综艺节目里,Becky在小窗里一共出现了49次。力压一众女星夺冠(巧合的是,Becky之后也爆出不伦丑闻。也许有这层诅咒在,现在都没人敢称自己是“小窗女王”了)。

“小窗女王”排名

窗艺

颜艺

根据这些女王们的教导,“窗艺”实在是一项颇具技术含量的工作。首先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容做出正确的情绪判断。接着,你还要把这种情绪以最夸张的表情传达出来。比如,矢口真里的必杀技在于嘴巴,而Becky的眼神更具表现力。与此同时,你还不能光跟着感情走。在做表情的时候还要想好视频结束回到现场后要发表什么样的评论。如果只顾着表现出看到咖喱面包超级羡慕的表情的话,回到演播室里就只能说出“好想吃”这样的空话。而真正的女王则会一边擦口水一边说“你有没有看到刚才后面那个大叔,不知道他想吃的是面包还是主持人”这样的小吐槽。

不断增多的“小窗”

而从诞生到繁荣再到被嫌弃的背后,作为社会“窗口”的小窗又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关于电视收看方式的转变呢?

首先,今天以“媒介即讯息”而闻名的麦克卢汉其实还提出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概念:热媒介和冷媒介。在那个时代的他看来,电影是最典型的“热媒介”。它在固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通过强调“视觉”这种单一向度的刺激来抓住观众的吸引力。而观众则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思维活动,就可以进行消极的娱乐。相比之下,电视则属于“冷媒介”。一期节目(一个环节)的内容往往可以成为下一部分的线索,这就需要观众动用视觉之外的其他认知要素做出反应。同时,更具开放性和自由度的收看方式也为观众们的参与提出了更多积极性的要求。但是在今天,电视似乎也“越来越热”。播放窗口的逐渐增多无疑是一种对“视觉”要素的不断强调。而小窗里嘉宾们的即时反应则和“罐头笑声”一样,直接告诉了观众们应该对内容做出何种判断,从而省去了人们主动思考的步骤。

另一方面,电视从诞生伊始就成为了实现“想象的共同体”的媒介。只是在早期电视还不普及的时候,一大群人围在一户人家门口一同观看,从而使得共同体意识有着可见的物质性和具身性。而到了每户人家至少都有一台电视机的时候,维持这种共同体感就需要在电视内容上多做文章。巧妙的方法当然是通过叙事内容和方式在潜移默化之间向观众们输入同质性的意识形态。而更粗糙的办法,自然就是在一个画面里塞入尽可能多的人,好像一大家庭围坐在火炉旁欢度佳节。

只是,在今天这个弹幕视频网站和直播频道动不动就几万人在线且能即时进行交流的年代,留给电视和电视所试图塑造的共同体感的似乎只有一个遗憾的结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