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长篇将出版,华语悬疑大赛将截稿,蔡骏想找到下一个“我”

澎湃新闻记者 石剑峰
2016-11-18 12:0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2016年4月28日晚,上海浅水湾文化艺术中心,蔡骏为思想湃作了一场演讲,主题为:悬疑,刺向绝望的希望之刃。 朱伟辉 澎湃资料

在今年上半年出版的《最漫长的那一夜》(第二季)里,悬疑小说家蔡骏在这本短篇小说集的最后附上一个新作试读本《宛如昨日》。这几年花了大量精力在短篇小说创作的蔡骏,终于有新长篇小说出版。蔡骏说,那个试读本就是新长篇的雏形,而这半年多他一直在修改这部长篇,最终的名字都可能改掉。小说预计在今年12月出版上市。

对于即将上市的这部长篇小说,蔡骏自己都非常期待,因为在新作中有了很多创新, “不管是在故事结构上,还是在叙事的手段方面,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和以前很不一样。”

除了这本即将出版的新长篇,由蔡骏和他的上海浩林文化主办的世界华语悬疑大赛启动至今也已经半年,离2017年1月27日截稿还有70天。这半年,组委会已经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参赛作品。蔡骏一直希望由他发起的这个悬疑写作大赛能推动华语悬疑小说的前进,“我想找到下一个我,是能塑造华语悬疑文学产业格局的新力量,能用悬疑去构建一个新世界。”

当蔡骏自己还只有20多岁时,他正在“榕树下”攒中短篇小说,小有成就,甚至获得了“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作品发表在《当代》上。当时的蔡骏从未有过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的念头,直到他遇到了“23”,一位同样在榕树下发表文章的网友。两人的人气不相上下,并且一直保持着联系交流。

千禧年的尾声,“23”在OICQ上对蔡骏说,你可以写一些可读性更强的作品。蔡骏当时正在读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他觉得自己可以写得比《午夜凶铃》还精彩。这竟成了两人的一份赌约。于是就有了第二年春天的长篇悬疑小说《病毒》,兑现赌约的蔡骏也发现自己原来更适合悬疑。

后来,“23”却突然消失了。即便蔡骏四处打听寻找,甚至发布寻人启事,依旧杳无音信。“23”这个网友,就像蔡骏小说里的人物一样,人间蒸发了。而那一年,蔡骏刚好虚岁23岁。

“悬疑的基因其实早就存在,其实缺乏一个契机与挖掘。”这时蔡骏悬疑的写作起点,他自己也感慨命运的力量,“这种基因也许植根于很多作者之中,有时候他们自己都未曾发现。”

直到12年后,2012年秋天,蔡骏在微博上找到了“23”。“23”早已定居美国,在华盛顿附近的一个小城市大学科研机构里工作多年。“23”这时才意识到,自己一个不经意间的约定,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这段人生的经历,就像蔡骏的悬疑写作:不一定与鬼神相关,也不一定关乎生死,却埋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人与故事,才是最关键的存在。

蔡骏近年作品。

《最漫长的那一夜》是蔡骏最近一两年专注写作的系列,与其他悬疑作者不同的是,这次他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创作,就像斯蒂芬·金在某段时期的创作一样。这些故事先在网络上发布,每个故事都获得了千万次阅读点击。

2014年的三月,蔡骏到广州,参加某报纸的图书活动。深夜回酒店,夜雨倾盆。他随手发了条微博:“在广州,站在窗后,看闪电,看雷雨,看黑夜中的山,看沉睡中的楼。这个凌晨,当全中国在刷屏……与我们何干?明天,世界和你的身边,有更值得你动容的人和事。”

这就是《最漫长的那一夜》的起源。“如果你动笔写作,别忘了你最初为了什么而写。不是什么改变命运的鬼话,而是你想要倾诉内心。”蔡骏说。在蔡骏看来,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事情,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环境的刺激。写作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坚持到底的最好办法,就是享受这段奔跑的旅程。用他的话说,“我认为静下心来写作,首先取决于个人对文学的追求和理想。”

这一系列的作品并没有使用以往人物或者情节,而是再度塑造了一个新的悬疑世界:那些场景看似不可思议,似乎属于另一个空间,但确实又像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故事。从上海到北京,从喀什到香港,从莫斯科到巴黎,那一个个奇思妙想的背后,是关于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在两季的《最漫长的那一夜》里,他最喜欢第一季的《北京一夜》,第二季里的《白茅岭之狼一夜》。写这几十个短篇小说,对蔡骏来说,其实有他自己个人的一些情感,自己个人的成长史,既是写社会写集体,其实也是自我。

从《病毒》算起,蔡骏的个人悬疑写作至今已有差不多十五年的历史,除了蔡骏,这期间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但在对悬疑这个类型上,主流媒体的认可度还不够。另外,读者群体虽然迅速扩大,但和欧美、日本相比,悬疑文学在整体产业价值上相较世界发展水平,仍然不相称。

在国外,有美国推理小说协会的爱伦坡奖、有英国推理小说协会的金匕首奖,中国的作家开始连续两年获得了科幻界的雨果奖,那,为什么中国有没有一个专门的推理类奖项呢?

这也是蔡骏在今年举办世界华语悬疑文学大赛的原因:提升华语的悬疑小说的创作水准和影响力,让悬疑小说拥有自己的认可度和评价体系,为属于华语悬疑文学作者的“雨果奖”奠下发展基石。

“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做的首先是打基础,只有这些大量的来稿、大量的创作者,他们的热情参与,才能有机会慢慢地孕育出超级IP(知识产权)作品,所以我觉得还是值得期待的,即便不是第一届,我们的第二届、第三届会持续地做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遇见未来的大师。”蔡骏说。

“下一个,或者下一批悬疑小说的领航人,最需要做到的是坚持。”蔡骏认为,“我最早开始写作的时候,很多人跟我同时开始写,我在网上也关注他们的作品,他们都很有才华,但是他们几年之后就销声匿迹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觉得我只是很幸运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没有放弃而已。”“你永远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不是写给其他人。读者很重要,可能出版商、制片商也很重要,但永远都没有你自己最初的创作欲望,最初的创作冲动更重要。”

从《荒村公寓》开始,蔡骏找到了悬疑的畅想之路;从《谋杀似水年华》开始,转变到了社会派悬疑小说;《最漫长的那一夜》是虚构与非虚构的杂糅。而下月即将出版的这部长篇小说,他涉猎的是科幻悬疑领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