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工匠|30岁农民工在600米高空“吊”起中国第一高楼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2016-11-21 09:3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上海,是一个从来都不缺少优秀工匠的城市。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国产大飞机的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

不久前,经过层层申报和遴选,首批88名上海工匠正式诞生,涵盖了电力、钢铁、船舶、航天、汽车、通信、建筑、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

632米高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巍然屹立,可很少有人知道,开着“中国最高塔吊”、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的李杰却是一位从贵州山区来上海打拼的农民工。

正如已从事电梯安装35年的俞建民在代表上海工匠发言时表示,执著专注是“工匠”体现的工作态度,是年复一年心无旁骛的坚定、持之以恒的坚守,面对困难和诱惑不浮躁、不懈怠、不放弃,始终不忘初心。

即日起,澎湃新闻推出五位在本行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一线上海工匠,把他们日常工作的真实状态呈现出来,以飨读者。

在有些人看来,农民工似乎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干着很多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拿着微薄的工资……然而,今年刚满30岁的李杰的出现却颠覆了部分人的传统观念。他所干的工作、掌握的技艺,在上海也许没有第二个人能够胜任,他被誉为“中国最高的塔吊司机”和“上海最不可或缺的司机”。

不久前,2016年“上海工匠”培养选树计划首轮选树活动揭晓,88名首批“上海工匠”脱颖而出,当选工匠中有农民工10人,李杰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11年14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项目部,李杰在工地上工作。澎湃见习记者 韦毅 图

从贵州山村来上海,只为“看看外面的世界”

翻开李杰的履历,记者发现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和超高层建筑结缘已久。

李杰出生在贵州省翁安县松坪乡大山村,一直对山外世界充满着好奇,“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他来到上海的原因。

2003年,因为偶然的机会,李杰对建筑工地上的塔吊产生浓厚兴趣,就选择了塔吊驾驶员这个有挑战难度的岗位。那时,他觉得这是门“高大上”的技术活,然后边工作边学习驾驶塔吊,他当时的起步高度只有40米。

2005年,学满出师的李杰参加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项目,在这座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建设中,开始了他中国最高塔吊司机的旅程。数年的M900D型塔吊操作的实践积累,让李杰在进步飞快的同时,产生了“塔吊司机不能只是驾驶员,也应该学会日常维护”的念头。

2009年,李杰毅然放弃一线塔吊司机的工作,转而选择薪水相对较少的维修岗位,全身心地学习塔吊维修知识。3年的车间学习,让他对M型塔吊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成为了一名能驾驶、懂维修的复合型塔吊司机。

2011年,李杰再次回到一线岗位,被上海建工下属的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第一工程公司委以重任,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M1280d型塔吊操作机长。

从492米的环球国际金融中心到632米的上海中心,这位塔吊界的绝顶高手发挥自己精吊细筑和盲吊的吊装绝技,始终屹立在中国建筑的制高点。在上海中心大厦建设的4年1200多个日夜里,李杰驾驶的M1280d型塔吊堪称“巨无霸”,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塔吊,价值更是高达3000万元左右。

伴随中国第一高楼登顶632米的上海之巅,李杰的驾驶室最后顶升至650米高空,比上海中心钢结构632米封顶线还要高,他也因此成为全中国到达施工高度最高的塔吊司机。

钢梁近百吨,起吊瞬间驾驶室随之倾斜下沉

上海中心大厦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整栋大楼共有8个桁架区支撑环绕,桁架层结构复杂,最大的巨型柱长逾10米、重达100吨,也是整个大厦施工中最吃重、最关键的环节。

对李杰来说,能够在650米的高空独自驾驶价值3000万元的M1280d型塔吊,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而且充满着重重挑战:因为任何一个细小零件的掉落都会是场灾难事故,手上的操作杆只要误差一厘米,传递到几百米下方作业面就会扩大成几十倍的空间误差,最终吊装就位点将会偏移数米。

“M1280d型塔吊的最大起重量是100吨,在上海中心工作的7000多个工时里,我吊装的最重一件钢梁达到98吨,已逼近塔吊的极限。在起吊瞬间,整个塔臂乃至驾驶室都随之倾斜下沉。600多米的高空,就像空中走钢丝,每次巨型柱的吊装都是一场技术与心理的考验,刚开始我的心也是砰砰直跳。”李杰说,由于塔吊吊索最远垂直距离超过600米,根本看不到下面的作业面,驾驶室的玻璃窗户又时常会因为超高空水汽蒸腾而变得模糊不清,无法用肉眼看清吊钩与构件堆放点,只能依靠对讲机与指挥信号工进行沟通。

不过多年来的高空吊装实践和悟性,李杰已慢慢摸索出了一些很有用的经验,一旦遇上对讲机信号失灵的突发情况,他能通过实时传输到驾驶室电脑显示屏的影像,了解卷扬筒上钢丝绳的匝数变化,然后根据起重钢丝绳在卷扬筒上每卷一匝的长度等同于构件垂直起升行程的原理来判断出构件的垂直方位,凭借日积月累练就的手感大胆实施变幅、回转、起升、降落,最终安全精准地把巨型柱吊装到位。

登上塔吊操作台,需沿爬梯攀援50多米

“作为一名塔吊司机,我的日常工作比较平凡。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6点来到工地,当整个上海还在沉睡时,我已坐在1.8平方米的塔吊驾驶室里,在600多米的高空中,感受塔吊在起吊材料时的风中摇晃。透过窗户,在这间能360度旋转的小小'江景房'里,我每天都能领略上海这座城市的别样美景。”李杰说。

不过,伴随百米高空的除了美景,还有最让塔吊司机头疼的雨雾。但对于高空塔吊来说,比云雾、雨水更难缠的是风。在黄浦江畔数百米的高空,阵风常年6级,风向、风速多变,往往令人猝不及防。

李杰说,为了避免构件在高空起吊时随风晃动、撞击玻璃幕墙和其他吊车吊运中的物品,他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阵风时需要采用逆向思维,将回转操纵杆顺势微微迎风转动,来减小构件的晃动幅度,待阵风过后,再向顺风转回所需位置。风力实在太大时,他就立刻停下手中的起降操纵杆,等待阵风过后再继续起吊。

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从上海中心大厦开工到封顶,李杰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将10万多吨的钢结构、2万块外幕墙以及数十万件建筑材料准确无误地运送到上海中心大厦的每一个角落,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依仗的就是旁人所不具备的超高空塔吊技术和一手精吊细筑的绝活。

大楼竣工后,他还完成了塔机在600多米高空解体拆卸的高危任务,被授予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建设立功竞赛先进个人。

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同事们对李杰也是刮目相看,一位建工工会的同事说,也许是从小生活在贵州高山峻岭的缘故,年纪轻轻的李杰在高空作业时胆大心细,显得游刃有余。记得有一次美国PBS电视台来上海中心施工现场采访摄制节目,李杰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了650米高度“云中漫步”的绝活:只见他从核心筒的延伸跳板大步跨入塔吊内部,沿着并不宽敞的竖向爬梯向上攀援50多米,登上塔吊的操作平台,轻车熟路地在并不宽裕的空间里闪转腾挪,似乎脚下数百米的悬空“根本不存在”。

这段让无数观众感叹不已的纪实视频,李杰却在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期间重复上演了不下数百次,已成家常便饭。

一呆就是十来个小时,吃饭只能通过吊索运输

在高空,他往往一待就是8-12小时,平时吃饭只能通过吊索运至驾驶室,往往吃的是只有余温的饭菜。每周一次的塔吊维修保养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活,背上手动黄油枪的李杰走出驾驶室,爬上长近60米的塔吊长臂,仅有一根圆柱形钢管可以当作手扶护栏。

然而踩在这段仅有巴掌宽、被同行称作为“天路”的走道板上,李杰却依然神色轻松、如履平地,与团队一起创造了“顶级高楼、顶级建筑施工水平”的建筑奇迹,似乎李杰天生就是干“中国最高塔吊司机”的材料。

在上海工地施工时,李杰谈了一位女朋友,有一次和女朋友手牵手路过陆家嘴,他指着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顶部小得像蚂蚁的塔吊对女朋友说,那就是他开的“空中宝马”。没想到女朋友当场大惊失色,以至于后来每次李杰出门上班,女友都要一个劲地叮嘱他“注意安全”、“在空中不要玩手机”。

如今上海中心顺利完工,相处了三年的女友也升格成了“李太太”,他们在上海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

在李杰看来,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满腔热爱,在本职岗位上“精吊细筑”,把工作做到最好,任凭风霜雨雪、雷鸣闪电,我自凛然不惧,一心一意把所有的建筑材料安全、平稳、精确地放到它应该在的位置。

    责任编辑:陆兵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