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缅北战事:打了六十多年仗没停过,民地武想让政府承认身份

澎湃新闻记者 樊诗芸
2016-11-23 07:5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缅甸北部地区近日发生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已持续多日。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22日,缅甸掸邦Muse,缅甸居民等待穿越边境进入云南省避难。  视觉中国 图

11月20日,缅甸境内勐古、棒赛、105码、木姐县等多地爆发武装冲突,四支民族地方武装组成的联合部队,对缅甸政府军多处驻点展开攻击。

当天,中国外交部、国防部和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分别发表声明,呼吁缅甸冲突各方保持克制、停火。22日,中国驻缅大使馆再次呼吁缅北冲突各方立即停火,共同推动和平进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缅方提出交涉。我们强烈希望冲突双方保持克制,立即停止有关军事行动,避免局势升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恢复边境安宁,并防止出现损害中方主权和边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情。中方也愿继续根据缅方意愿,为推动缅国内和平进程发挥建设性作用。

缅北民地武希望身份认可

此次武装冲突是由缅北四支并未参与政府全面停火协议的少数民族组织发起,分别为:克钦独立军(KIA)、果敢同盟军(MNDAA)、德昂民族解放军(TNLA)和若开军(AA)。

新华社21日援引德昂武装组织秘书长达蓬觉消息称,民族武装再次行动的目的有“展示存在”之意,展示他们从深山老林到边境地区的行动能力。

缅甸政府20日晚间发布通告表示,冲突已导致1名士兵、3名警官、1名支持政府的民兵和3名平民死亡,另有29人受伤。

据《环球时报》英文版21日报道,当天上午一枚流弹击中中国云南畹町国税局办公室走道,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所亚太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向澎湃新闻表示,联合军的目的是通过攻击政府军展示其实力,迫使缅甸政府承认其民族地方武装在谈判桌上的身份;政府军的目的则在于以剿促和。

新华社评论称,这是自去年2月果敢战事以来,缅北多支民族武装首次大规模联合行动,构成缅北局势新的严重态势。

受战事影响,大量缅甸边民涌入中国云南境内避难。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缅使馆发布声明表示,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中国地方政府暂时收容了他们,并将受伤者送往中方医院救治。据耿爽22日介绍,目前,约3000名缅甸边境民众为躲避战乱进入中国境内,希望战火平息、局势缓和后,缅甸民众能尽早重返家园。

中缅两国边境线长达2200多公里,中国是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缅甸最大外资来源国,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缅北大规模冲突常常会受到中国方面的紧密关注。

2015年年初,缅甸果敢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战火燃及云南,流弹数次进入中国境内,大量边民涌入中国。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曾在去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透露,缅甸果敢冲突以来,已有6万多人次缅甸边民为躲避战事通过云南省临沧市边境进入中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临沧市入境缅籍边民临时安置点累计安置了1.4万人次,提供饮水医疗等救助。

战乱60余载仍不停止

缅甸拥有超过100个民族,自1948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多民族的特性使缅甸陷入了长期内战。

2011年3月,吴登盛政府上台后,与各少数民族武装进行了民族和解谈判。

去年10月15日,吴登盛政府与8支民地武装签署了停火协议,占官方认可的15支民族武装的一半。彼时,多支组织因未参与签约等原因而拒绝签字,包括本月20日组成联合军的四支民地武。

缅甸新政府全国民主联盟(民盟)今年上台后,也将民族和解列为主抓大事。今年8月至9月间,缅甸举行了首次21世纪彬龙会议即和平大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应邀出席此次会议。而距离彬龙大会结束仅两个多月,缅北爆发了此次冲突。

新华社分析称,虽然各方都不反对和平进程,但目前缅甸政府军与民地武的主要分歧在于,军方要求果敢等多支民族武装在放下武器的前提下才能获准参与和平进程,而一些民族武装则表示无法接受这一“底线”。这种对立导致在彬龙会议后一些民族武装与军方在多地再次发生冲突。

就在上月,一些民族武装在若开邦针对政府军发起一系列攻击行动,至今若开邦仍有大约一半地区处于军事封锁状态。

事实上,缅甸处于战乱中已经超过60余年。

缅甸著名历史学家丹敏吴(Thant Myint-U)近日在其个人“脸书”上发表言论称,缅甸自1941年11月后,除1946年可能没有打仗外,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认为,解决缅甸60余年民族冲突的关键是实行联邦制,而这一计划的最大障碍之一在于军队本身,军方担心联邦制将削弱军队的力量。

有中国香港媒体认为,在昂山素季领导下的缅甸,边境冲突一天不止,国家一日难以有效推进民主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