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考古发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两千多年前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王昊男/人民日报
2016-11-25 08:58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东汉多室墓。

人民日报11月25日报道,记者从24日上午召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考古资料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据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介绍,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来自全国的9家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共2000余人,完成了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以及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套)。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

“考古资料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人宜居之地。同时,副中心的考古发现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同类遗存极为相似。京东、津西、冀中地区,自古以来文化面貌上呈现一体性。考古发现丰富了副中心地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文化底蕴。”于平说。

考古发现的延绵连续的地层既有自然堆积也有人为堆积,还有地震形成的断裂层,为了解通州地区2000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地关系提供了证据。大量战国和汉代墓葬形制多样,为研究北京战国晚期到汉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大量文物为探索北京东部地区汉代以来的社会文化面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和分布、丧葬习俗等提供了证据。

(原题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有了新发现:该区域自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