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教育报谈“家长选择焦虑症”:身心成长才是教育试金石

张贵勇/中国教育报
2016-11-28 14:42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选择。面对的选择太多,一时无法决定时,一些人便生出一种叫作“选择焦虑症”的病来。此种病症在中国家长身上较常见。这不,面对火热的校外培训,许多家长彷徨焦虑,纠结于要不要让孩子上培训班,上哪些培训班。就连新闻媒体似乎也一时难下公断,《深圳晚报》近日就抛出《疯狂“学而思”:是培训神话还是教育之痛》的疑问,交给公众评判。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外培训到底要不要上,若干年后固然能见分晓,但孩子的成长显然不能拿宝贵的光阴做试验。实际上,检验教育之优劣,或判断某种教育行为可不可取,并不难。如果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视野开阔、心中有爱、推动社会发展的人,那么从是否在育人的角度,来考量某些教育行为,如校外培训是教育之福还是教育之痛,也许就有了答案。

如果参加培训是在孩子本该进行专业训练的年龄,且所学内容是其兴趣所在,学习过程中身心获得了成长,那么就是可取的,是教育之福。反之,若只是为了升学,让孩子学一些此年龄段不必学的东西,学习内容过于超前或滞后,孩子不喜欢甚至导致厌学,这样的培训不要也罢。

孩子跟着父母“跑世界”,增长了见识,又顽强了意志,是不是一定要给予百分之百的肯定呢?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一位父亲是马拉松爱好者,本着“常识比知识重要”的教育理念,他多次让11岁的儿子王润曦中断学业,带他满世界参加长跑。对此,老师称不好评价。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评价的,了解一下孩子在满世界跑的同时,是否在坚持学习。如果因“跑世界”而荒了学业,错过打基础的关键期,则有舍本逐末之嫌。虽有一定程度的益处,但此种教育选择不值得点赞,更不值得效仿。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取舍之道在于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之于教育,更要擦亮眼睛,助力孩子成长的就坚持,有碍孩子成长的则要警醒。其实,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之所以患上“选择焦虑症”,或者对一些教育现象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很大程度上是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从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很多时候,价值可以多元,问题可以多种角度看,教育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但到底选择哪一种,是取还是舍,批判还是吸收,关键看对孩子发展的意义几何。一句话,是不是真的在育人。

本着这一原则,再回头看有人点赞有人担忧的大学自选寝室行为,也能窥见一些新东西。国内多所高校今年推出自选寝室的做法,日前就引发媒体关注。从现实来看,此做法的确利于新生更快适应高校生活,但也如报道中专家所言,带来了易形成“小圈子”、易被“标签化”、寝室成分单一等问题。是该赞成还是反对?从大学生成长来看,虽然不管怎么选,都不会十全十美,但比起以往过于随意的寝室分配,自选寝室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况且这种自主选择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发挥了育人效果,如让大学生重新审视寝室文化,主动反思自己与了解他人。

和自选寝室类似,家长要不要帮孩子做作业,也是势成两派。赞成者认为这是一种家校合作的好形式,有助于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反对者认为这是在浪费家长时间,是学校在“绑架”家长。《春城晚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超六成家长亲身体验过“家长作业”,尤其在幼儿园阶段和小学低年级。那么,对此该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说到底,还要看家长的心态。如果家长能在帮孩子做作业的形式里注入更多的教育内容,如了解孩子学习状态,与孩子融洽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增进亲子关系,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未尝不是好事。

教育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或投射。即便是资深的教育圈内人,有时候也有看不见、想不明、理不清的困惑,这其实都很正常,教育的魅力也在于此。但不管内容怎么换,形式怎么变,都不能离开育人这一核心,不能忽视教育是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培育积极的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把握了这一点,教育就不会走回头路,甚至会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自信。

(原题为《身心成长才是教育试金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