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民国漫画家刘元之子刘小林:南京版“三毛流浪记”的故事

郑薛飞腾
2016-12-05 16:4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一本日记,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幅漫画,是物质匮乏年代里对现实最生动的写照。

2016年10月,民国时期的《小克日记》漫画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是一次“再发现” 。作者刘元这一为民国时期报刊《南京晚报》长年供稿的作品,以漫画日记的形式,每日通过报纸形象地记录着当时的社会、时政及市民生活。作品从1936年起在《南京晚报》上登载,直至1949年南京解放晚报停刊,历时13年。随着作者与南京市民因抗日战争内迁、逃亡和战后返都,反映了这一以当年首都南京为代表的历史史实。作品常及时针对社会不良现象和普通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予以评论和辛辣的讽刺。例如,一篇在当年《南京晚报》与市民每天沟通的专栏“克先生的电话”中,主编克先生和一位市民的对话:市民问“克先生,我们这里的大街小巷,路灯不明、道路不平,官老爷为什么不管?”克先生回答“因为官老爷坐的汽车,从来不走大街小巷。”它反映出正直报人对社会本质的揭示与道义的担当。 

《小克日记》画了些什么?同样是反应市民生活的系列漫画,为何“三毛”能够流传至今,“小克”却要“再发现”?作者刘元为创作这一系列作品又经历过怎样的风险?11月19日,笔者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之托在南京专访了作者刘元之子刘小林,同他谈谈这本“平凡”画作背后的不平凡故事。

澎湃新闻:您父亲从什么时候开始给报纸画插画、漫画?这套漫画为什么叫《小克日记》?《小克日记》画些什么?

刘小林: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到上海美专学画,学生时代就与同学组织“黑猫漫画社”,针砭时弊。毕业后,回到南京任夫子庙小学美术老师,业余给报纸画插图。《小克日记》是他的代表作,当年南京人天天都可以看到,印象非常深。由于那时报纸上图很少,连照片都少,老百姓又多文盲,而图象化的《小克日记》,每天为他们解读新闻和了解国事、民事,感到不可少。画中的内容都是当时的民生和社会情况,比如说,对当年国民政府选举,投票中的买卖、仗势强制等黑幕,漫画就及时予以揭露。还有,在民国正史中看不到的内容,如民政部曾经发文,要尊重劳动者,车夫、农夫都不许叫“夫”了,这样的新规定,其实只是表面文章,也被记录下来,弥补了正史的阙如。

澎湃新闻:为什么叫《小克日记》呢?“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刘小林:之所以叫小克,是因为1936年,他给《南京晚报》每天都出的《克先生外传》专栏配图,内容是以穿着马褂,戴着瓜皮帽的专栏主编黄近青为原形的“克先生”,作为老南京人的典型形象,通过他反映当时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状况。“克”在南京话里是“这个”的意思,“克先生”就是这个先生。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侵华日寇进逼南京,《南京晚报》迁往重庆,我父亲也带着一家人,随着南京难民逃往内地。开始在桂林,再转入贵州,在此途中,父亲背着病重的母亲,手牵时年尚不足5岁的我,步行至都匀的途中,母亲去世于父亲背上,只能以芦席裹身,葬于荒野。逃达重庆后的次年,父亲愤笔将逃亡途中亲历的葬妻等惨景,再现于所举办的画展,轰动了山城。在此期间,他以《克先生入川记》,在重庆版的《南京晚报》刊载,每日画些南京人入四川的生活,以及抗战时内地的社会现实。1945年抗战胜利,《南京晚报》迁回故地,仍向尚未回南京的刘元约稿,把南京发生的新闻情况告诉他,在重庆画了寄回南京。1946年,我们阖家回南京,父亲感到随着时代改变,南京人的形象不应再穿马褂、戴瓜皮帽,也得变,因此就以西装革履的“克先生”新一代,“小克”和《小克日记》,继续每日记述当年的南京平民生活,还以组画“周末画刊”报道和展现一周所发生新闻,反映当年以首都南京为代表的社会现实。此间,他还同时每日给《南京人报》,画以著名报人张慧剑为原型的《五爷外传》,记述公务员阶层人的处境与生活。

《小克日记》

澎湃新闻:那他的工作量其实很大,算下来,从抗战前到战后,画到什么时候呢?题材不会重样吗?

刘小林:你会觉得他不容易,怎么能在教师本职工作以外,长年每日要给报社提供一篇甚至数篇画稿。这一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教师,当时工资低微,迫于生存压力,需要稿费才能维持家人,包括寄住在我们家亲戚人口的生活。二是他祖辈生活南京城南,朝夕与平民相处,非常亲近老百姓生活,有着无尽的创作源泉,甚至还有人给他写信,提供材料,成为他们的代言,不缺题材。如南京过去有火炉之称,夏天很热,夜里家中无法入睡,人们都睡在马路旁边地上,他会画;南京春秋气温天气变化大,一天如四季使人难以适从,有人穿皮袄,有的人穿的单衣,这“二八月乱穿衣”的南京俗语,他也画。还有,到了春天动物发情人谈恋爱……这些接地气的题材他都会画。更主要的是,他对家乡和父老乡亲的情感抒发,以及与著名报人“三张”——张恨水、张慧剑和张友鸾,通过报纸媒体对时弊的揭露、真理的共同追求与对社会的责任。《小克日记》画至南京解放之后的几天,直到《南京晚报》停刊。最后一期是1949年4月28日,画中的小克看到窗外太阳出来了,屋里的电灯也亮了,手舞足蹈地欢呼“光明了!”圆满地结束了多年来的心酸日记。父亲本职是教师,白天要上班、上课,每天给报纸发表的画稿,都是晚上在家里的办公桌上画,有时一次预先画好几张,等报社来拿,我那时候还小,会在旁边看。

《小克日记》描述的一起交通事故。“全是他走路不当心,我开车已有四年经验。”“他的错,我走路已有五十年经验了!”

澎湃新闻:这些漫画作品大都是在讽刺社会现状,是否招来过什么麻烦?

刘小林:民国从袁世凯时期开始就一直在控制报刊,到了国民党蒋介石时期,他画了很多直接讽刺和揭露当年国民政府统治下,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作品,必然引起当局的注意。有一次政府当局要来抓他,那是1949年1月,正值解放大军即将渡江之时,他画了小克与人下棋,对方车马炮已过河了,而自己就剩一个老将,还死不认输。这样明显的寓意,当然引起了面临溃败当局的恐惧和恼怒,国民党警备司令部随即要来抓他,经报社里竭力说情,最后给他以严重警告。

《小克日记》反映的物价飞涨。

澎湃新闻:您为什么会突然想起整理父亲的这些漫画?在这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刘小林:在纪念南京解放55周年和60周年之际,许多老南京人回忆过去时,就不由想起,那曾经每日陪伴着自己度过黑暗时日的小克和在南京家喻户晓的刘元。2004年3月,《金陵晚报》的“老南京”专栏,开始以“老漫画”为题,刊出了一位收藏家所收藏的《小克日记》,使老南京人又看到了久违的小克,不仅引起老人们的深情回忆,也让新南京人感到兴趣。报社在至年底的专栏刊载期间,收到了许多读者热情的来信和来稿。

“小克”虽是父亲当年虚构的人物,所赋予的角色还随着表现的主题而变,但代表的都是平民中的真人,“日记”也来源于生活,甚至是读者提供的身边实事。这些真人实事,经画家以幽默夸张的艺术手法复现于报纸,自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每当夜幕,街头巷尾响起各种报纸叫卖声音时,有的竟是“卖小克晚报啦!”不识字的老奶奶,每天还会不忘问一句:“小克今天怎么了?”真正把他当作自家人一样关心。我家附近认识的人,还深情地把我们称为“小克家的人”。

家乡父老对父亲漫画的热爱和漫画对真实历史形象的再现,使我逐渐认识到它特有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从而产生收集整理以重献给家乡父老,以及有助于老一辈和新一代南京人温故知新、珍惜今日的愿望。然而,父亲的那些漫画都是刊登于当年的报纸,虽然《南京晚报》社也曾分别于民国三十六和三十八年,将晚报中的部分漫画日记,集结印行成《小克日记》画集三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除了“文革”后南京秦淮文化馆一位老先生赠送给父亲的一册画集外,其余作品已荡然无存,收集整理工作极为困难,几乎从零开始。幸亏在许多朋友甚至不认识同志的热情帮助和支持下,得以从南京图书馆、老南京人提供的收藏,以及网络中的查找等渠道,收集到画作七百数十幅,尽管仍缺失很多,但已基本能系统地看出整体情况。接下来的工作,是对翻拍条件很差、原件陈旧,甚至还有缺损的画面,逐一通过电脑予以整理,使其黑白分明、线条清晰,一幅画花上几小时是常事。为此,我几乎每日要整天坐在电脑屏幕前,对变了形的画面和其中的一笔一画进行处理,总数近千。从2004年开始,用了十年多时间。

在此期间,江苏和南京的省市报刊《金陵晚报》、《扬子晚报》,省、市政协和地方志,以及总统府《展览研究》等,先后以“发现南京‘张乐平’”、“画‘小克日记’内幕”、“画写国事 笔诉民声”、“刘元的画笔生涯”、“南京画家刘元与‘新闻界三张’”等为题,对刘元与他的漫画作了介绍和报道。尤其是近几年来,《杨子晚报》“老漫画”专栏,连续每周刊载的刘元漫画作品,重新得到南京读者的广泛喜爱。

《小克日记》

澎湃新闻:《小克日记》似乎和《三毛流浪记》特别相似,您觉得为什么三毛被很好地保存到今天,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您父亲的这些作品却不为人知呢?

刘小林:因为"三毛"讲述的是一个孤儿心酸遭遇,而"小克"是民国时期社会的纪实,涉及到方方面面复杂的政治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尤其是经过"文革",即使曾经尚存为数很少的资料也难留,所以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去,身影消失,更不为后人所知。直至十多年前,在纪念南京解放55周年和60周年之际,老南京人回忆过去时才被想起。

前几年我初步完成《小克日记》的结集,自印赠送亲友,很受欢迎。

2014年初,我终于等到了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消息,他们看到刘元漫画的史料价值,决定以“民国纪实漫画”出版系列画集三册,并表示即使不赚钱也出版。经过江苏人民出版社两年多的精心筹划,在今年辛亥革命105周年之际面市。《扬子晚报》为此曾以“刘元漫画再现民国老南京生活”为题,在专栏中作了报道,并介绍了近年来在漫画作品专栏中深受读者的欢迎。

《刘元民国时期纪实漫画》系列画集——《京都记事》《小克日记》《三百六十行》三册的出版,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之所以能够坚持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是因为认识到,作为当年国民政府首都,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再现这些能够展现当年史实的漫画,不只是为传承父亲留下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象画面记录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让人们了解真实的民国。目前,我又陆续发现和收集到一些过去未见的资料和作品,还会继续努力,期望能够进一步完善再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