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务院国资委:前10月央企利润恢复增长,设四大产业基金

澎湃新闻记者 戴高城
2016-12-09 14:32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12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媒体通气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央企业克服大宗商品价格低位波动、政策性让利因素较多等不利影响,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一举扭转了连续18个月的下滑局面;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231.4亿元,同比增长0.5%,初步实现了效益恢复性增长的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张喜武会上还从7个方面介绍了国务院国资委这一年的工作重点和取得的成绩。

政策出台和政策落地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国务院国资委2016年的工作,那就是“不断出台改革政策并督促政策落地”。

在国资改革顶层文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又先后出台了7个专项配套文件,由此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已经完成。

另外,国资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36个配套文件。

随着文件的出台,政策也开始落地,改革正稳步推进。其中,在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直接组织开展“十项改革试点”中,国务院国资委承担了其中8项试点工作,目前已全面铺开。

这包括董事会建设方面3项试点进一步深化,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进一步扩大,将在宝武集团、国投和中广核集团开展,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将在国投、中国通号等中央企业的二级企业开展;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增点扩面,新增神华集团、宝武集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保利集团等6家企业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单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在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开展,“两类公司”试点企业合计已达10家;兼并重组试点重在推进深度融合,在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中远集团和中国海运、中电投集团和国家核电等原6家企业重组后组建的3家企业进行试点;信息公开试点已在国家电投、南航集团、中国建筑、中粮集团4家企业开展;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方面,“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由试点转为在全国全面推开;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已确定了10家试点的中央企业三级子企业名单。

而这一年的忙碌,整个国资改革也取得不俗成绩。

首先是功能界定分类基本完成,定量复核后近期即可公布,与之相配套的分类考核方案已经制定。

其次,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中央企业的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超过92%,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68%。

第三,董事会建设进一步深化,建设规范董事会的中央企业达到85家,外部董事人才库增加到389人,专职外部董事增加到26人。

第四,市场化选聘加快落实,在4家试点企业采取市场化方式选聘了1名总经理和13名副总经理。新兴际华集团完成了集团公司总经理、经理层副职、全部二级公司经理层的市场化选聘工作,包括6名总经理、31名经理层副职。

最后,容错机制初步建立,印发了《关于中央企业纪检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重要思想的指导意见》。

减压增效出成绩

对央企的减压增效也是今年国务院国资委重点工作之一,张喜武表示,打好打赢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攻坚战,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管理层级多、法人户数多,一直是国有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今年5月18日,国务院第134次常务会议部署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工作,国务院国资委立即行动,当月就明确了5家企业先行试点,7月明确35家企业重点联系,9月部署中央企业全部启动,11月进行了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从启动到现在,仅仅半年时间,“压减”工作就取得了可喜进展。到目前累计压减法人单位1777户。

其中,从单户企业来看,国家电网、中国远洋海运、招商局集团法人户数累计减少均已超过130户,国家电网、国投、中国远洋海运、航天科技累计“压减”比例均超过6%。

此外,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重要抓手也是国资委减压重要措施之一。

数据表明央企在去产能的工作取得不俗成绩。截至10月末,中央企业去产能、清“僵尸”已完成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1万人,预计全年可完成400户处置治理任务。中国铝业通过处置10家“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预计全年同比增利10亿元以上,在集团减亏控亏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中央企业带头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截至10月底,中央煤炭企业退出煤矿53 个,化解煤炭过剩产能3512 万吨,完成率110.4%;分流安置职工31380 人,完成率89.2%。中央钢铁企业完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019 万吨,完成率141.7%;分流安置职工29679 人,完成率111.3%,超额完成钢铁行业化解产能任务。以宝武集团前身宝钢和武钢为例,通过有序退出14座转炉、7座电炉和10座高炉,完成产能压降1662万吨的目标任务,占全国粗钢产能压减计划总量的11%-17%,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央企户数减至102户

央企重组是国资改革的重点,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地方,在去年完成6对12户中央企业重组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推动港中旅集团与国旅集团、中粮集团与中纺集团、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宝钢与武钢、中储粮总公司与中储棉总公司5对10户中央企业进行重组,目前中央企业户数已调整至102户。对此,张喜武表示,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不是简单地减少户数,也不是单纯地做大规模,而是为了内强企业素质、外优市场表现,为了行业产业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为了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张喜武认为,央企重组的目标之一是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我国国家实力的客观需要。

其举例称,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在重组前行业中分列排名世界第6和第8,重组后中国远洋海运综合运力、干散货、油轮和杂货特种船队运力规模排名世界第一。

张喜武还表示,中央企业间产业重组合作整合是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优势互补、尽快突破瓶颈,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比如,铁塔公司并不是三家运营商铁塔业务的简单拼盘,而是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之路。成立以来累计节约投资806亿元,节约用地2.1万亩。

张喜武还表示,中央企业的重组应该是推进产品结构趋同、区域布局重叠、目标客户相同、同质化发展的整合,这样的重组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减少重复投入,降低运营成本。

比如宝武集团成立后,通过整合规划原宝钢湛江基地和原武钢防城港基地,可以减少投资约400亿元,减少1000万吨新建钢铁产能。

多家央企成立风投基金

张喜武还介绍了央企改组组建投资运营公司情况。

张喜武认为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工作重点是要动真碰硬、真改深改,在改体制、改机制、改模式下功夫。

目前国务院国资已经确定了10家试点企业,10家央企也出了相应工作方案。

其中,中粮集团以“管资本”为核心,优化战略布局,形成了农粮、食品、地产、金融四大专业化板块平台;优化组织结构和管控方式,构建起了“小总部、大产业”体系,形成了“集团总部资本层-专业化公司资产层-生产单位执行层”三级架构。

招商局集团推动业务结构从“三大主业”向“三大平台”转型,推动实业、金融和投资与资本运营的协调发展,总部机构改革力度空前,万亿资产、千亿利润的企业集团总部员工不到200人。

宝武集团总部先行改革,按照产业发展板块构建四大业务中心,通过资本的“投、融、管、退”,实现投前、投中、投后的闭环管理,为资本投资运营打下基础。

中国国新主导设立了2000亿元规模的“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

诚通集团以资本运营促结构调整,主导设立了3500亿元规模的“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还对存在债务违约风险的中国铁物进行了托管,推动企业回归正常经营轨道。

产业基金超6000亿

创新工作也是国务院国资委重点工作之一,张喜武介绍称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搭“双创”平台。坚持把深化改革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资本为纽带,发挥集聚创新、协同互联作用,大力搭建“双创”平台,瞄准“互联网+”、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孵化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中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了推动航天科工“航天云网”、中航工业“爱创客”、中国中车集团“云链金融”等平台建设。

目前中央企业已搭建各类双创平台247个,牵头国家及地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9个,较去年增加100多个。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器。

二是建产业基金。推动基金运作和结构调整融合联动,设立国协、国同、国创、国新4支引导基金,分别由航天科技、招商局集团、中国国新和国家开发银行所属的国开金融牵头设立,基金总规模达4300亿元,首期规模超过1500亿元。目前中央企业发起和参与的基金超过200支,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

三是加注国有资本。通过加大国有资本投入,力挺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中央企业发展。

以今年新成立的中国航发为例,以资本金预算投入和国有企业入股形式注资350亿元,加快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

国资监管和党建齐头并进

张喜武认为,对国资监管的改革也是国资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为加强监管,截至目前,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关于加强监督的文件39件。

其中今年国务院国资委还专门成立3个监督局,分类处置和督办发现的问题,组织开展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调查,形成发现、调查、处理问题的监督工作闭环。

张喜武最后还介绍了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党建方面的工作,重点抓了6件事:一是实现督导工作全覆盖;二是推动党建工作要求进章程;三是全部推行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四是抓紧配齐配强党建工作机构和人员;五是健全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六是抓基层强基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