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独家|女排精神何以为继?听听郎平和袁伟民的悄悄话

澎湃新闻记者 陈均
2016-12-09 17:03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谈论中国女排,细述“女排精神”,因其内涵之深邃外衍之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两个人的名字永远无法回避。

一个是2016年率队走上里约之巅的郎平,一个则是1984年执教国家队在洛杉矶首次赢得奥运冠军的袁伟民,彼时郎平是他麾下最仰仗的弟子之一。

穿越32年历史长河,当中国当代体育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这对师徒重新坐下来畅谈女排,这幕“巅峰对话”就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1981年11月,首次赢得世界冠军的女排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草坪合影。

中国女排的“传承”是什么?

有一位新闻人曾被老女排队员们亲切地称为“管家”,她就是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原社长何慧娴女士。

作为两个时代的见证者和两人谈话的亲历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最真实的中国女排,何慧娴与《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李仁臣合著了《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一书。

全书分为“巅峰对话”和“巅峰回眸”两个部分,“巅峰对话”记录的是郎平里约归来半个月后与袁伟民的相见与交谈,“巅峰回眸”则要追溯到1984年奥运会后的一本畅销书《三连冠》,当时的作者同样是何慧娴与李仁臣这对伉俪。

“强者,总是在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的征途上前进的。要记住:临大事有静气——强者风范。”

这是袁伟民在谈话间对郎平的寄语,郎平也谈到:“我最佩服袁指导有一种‘恒温’的意志,不管败到哪个地步,他那根‘体温表’的水银柱都保证一动不动。”

书中内页插图。

而在“女排精神”中,“传承”是一个尤为关键的字眼,在时空交错中,你很容易寻找到一条轨迹。

1982年袁伟民率队在世锦赛小组赛中0比3不敌美国,这位主教练赛后最先想到的是怎么把沮丧的球员逗乐,当时他还唱了一段跑了调的苏州小曲。

时间来到2016年,当中国女排作客央视《风云会》时,郎平对着主持人张斌冒出一句,“我们最后去和卫冕的东道主打淘汰赛,你说这不是找死吗?”

临大事有静气,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队伍,但中国女排的传统与气质一脉相承。

女排,代表着我们绵长的体育文化

人们也一定还记得里约奥运会时郎平的一句话——“女排精神不是一定要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这样的风貌也并非郎平做教练后才形成的。

1984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能否拿金牌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时年24岁的郎平就告诉自己:“我事不过一,金牌只有一枚。”

而当美国球迷在观众席上打出“美国吓破你的胆”时,郎平还笑着说,“没事,我俩胆,吓破一个还有一个。”

在《巅峰对话》中,这样的细节如放电影般一幕幕闪现。而事实上,与袁伟民的相约,是郎平回国后外出会面第一次卸去“戎装”。

在对谈中,他们不仅追忆女排的荣耀时刻,也在深刻反思,为什么国内打球的人不见增长反而日趋衰减;中国女排是世界水平,职业联赛为何至今举步维艰……

人们习惯于享受中国女排带来的振奋,但中国女排、女排精神能够长盛不衰,背后的自省或许更加弥足珍贵。

对于这本书,资深体育记者王游宇第一时间写下了自己的书评:

“中国女排是中国人最钟爱的孩子,与其说郎平从里约捧回了小别12年的奥运冠军,不如说中国人找回了久违了的体育之子……”

“体育产业风生水起,我们似乎不再去想体育的本源,但直至今年八月女排回归,全国球迷同声共气,才让我们猛然醒悟,其实我们也是有长长的体育文化的。”

对话也好,回眸也罢,并不是简单地让人们重温女排精神、呼唤体育传承,从女排的故事中找到我们一直苦苦寻觅的体育文化,这或许是在国内体育大发展浪潮中更有价值的发现。 

《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行,于本月8日正式面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